第一百三十六章【智慧头脑】
大择天下2020-11-20 07:123,569

  六三众允,悔亡。

  允,《集解》引虞翻曰:“信也”,崇信。《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允为诚信之意。众,家族中的下人或奴隶。本卦下面三爻都是阴爻,六三为三阴爻之长,康侯的发家史受到下层民众的崇信。

  :(康侯的富贵)受到百姓的崇信,令人悔恨的事情都消失了。

  九四晋如鼫鼠,贞厉。

  鼫:汉蔡邕《劝学篇》:“鼫鼠五能,不成一技。五技者,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囚不能渡谷,能走不能绝人,能藏不能覆身也。”以鼫比人,九四近六五,因王母的关系受到重用,其什么都能做却什么也做不好。贞,指九四的做法。贞厉,象九四一样身居高位却什么也做不好是很危险的。六二言“贞吉”,九四又言“贞厉”,何也?从王母的角度讲,她的家族因宠而得福是应该的;从康侯的角度讲,自己没有功劳而受到很多的赏赐,又是很危险的。针对同一个问题,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周易》用多角度认识问题的一个例卦。

  :因王母的关系被君王提拔重用,却什么都做不好,这样是很危险的。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六五为卦主,爻辞概括中心思想。六五悔亡,阴爻从静,指其安居尊贵之位,不要妄动,悔恨消失了。反过来说,如果因王母而得贵,就仗势趾高气扬,则会有悔的。恤,忧也,把某些事情挂在心上。失得勿恤,康侯的富贵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依靠个人的奋斗得来的,所以失去不必惋惜,得到也不值得夸耀。往吉,前面所言是往吉的条件,只要不把个人的得失放在心上,前往就吉。《小象》曰:“失得勿恤,往有庆也。”即言此义。

  :安居其位而不妄动,悔恨消失了。无论是失去还是得到都不要放在心上,做到这一点前往就吉,不会有不利的事情发生。

  ◎上九晉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

  最上一爻有角之象。用“角”表示康侯具有了进攻性。维,《说文》:“维,车盖维也。”桂馥义证:“维谓系盖之绳也。”指大绳子。用大绳子比喻维系朝廷安危的权臣,形容康侯成了王所依赖的大臣。在六爻中虽然没有写康侯,但总是有康侯的影子存在,爻辞都是围绕着康侯或类似于康侯的人来写的。维用伐邑,可以理解为居于上九之位的康侯不甘寂寞,主动请缨,想通过立战功来提高自己的威望,结果受到王的重用,被王“维用伐邑”,即重用派去讨伐边邑。“厉,吉,无咎,贞吝。”依次写了四个断词,表达了对康侯“伐邑”之举的复杂评断。厉,因为康侯缺乏指挥攻战的能力和经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吉,言康侯此举是改变其无功受禄评价的好机会,而且奉王命去伐邑也是有利于自己的。无咎,言不管是危险还是吉,这样做的本身是没有错的。贞吝,贞是指上九所为,阳爻居阴位,就象头上长了角,只知勇敢地进攻,却不懂制胜敌人的战术,会受到敌方的羞辱。“厉”“吉”“无咎”是对康侯伐邑行为的评价,“贞吝”是指这种行为可能出现的结局。

  :无功而食君禄的人头上长了角,被君王重用派去攻打边邑。这是很危险的,但是件吉事,没有错。如果只知进攻会受到敌方的羞辱。

  卦结:

  本卦主要写“康侯”无功受禄的思想、行为及评价。初六是下层民众,希望得到荣华富贵;六二指康侯受惠于王母;六三指受到下层民众的崇信;九四描写没有能力的贵族;六五写处于高位的人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上**断挂帅征伐的贵族。

  170、鄢陵之战之----执榼承饮

  战场上,敌我双方是为了生死存亡而交战来的,似乎唯一的目的就是杀死敌人。不论是用箭、用殳、用戈还是用剑,手执这些武器的军人,只有杀死了敌人,才有可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对敌人的一丝怜悯,可能就是对自己一生的完结。所以,战场上所应该有的是残忍、凶狠,是紧张、迅速。但也有例外,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仁慈,也可以看到悠闲。

  正在与晋军拼命作战的楚国令尹子重,得到通报说晋军有使者来见,请使者来到面前,使者呈上了一榼酒来。子重问,此酒送来是什么意思?使者回答说,我寡君缺少战士,所以命栾鍼为戎车车右,手持长矛警卫我寡君,为国作战。所以栾鍼不能送酒来给您,只好委派我来代送上这榼酒来。

  子重说道,想起来了,栾鍼出使楚国时曾与我有过交谈。问晋国之勇,栾鍼说,好以众整;问还有什么,说,好以暇。此时战事正酣,栾鍼送酒来,不就是表明晋军之勇吗?子重很爽快地喝完了这榼酒,再送使者回到晋军营中去。

  一支威武的军队,排着整齐的步伐行进在战场上,当然有勇的气势。战士们表现出的紧张、严肃,也是勇的表现。但这些似乎是做作出来的。或许正是表明着这些战士们有着恐惧的心理。恐惧就不是勇了,是胆怯了。恐惧胆怯,在人的身体上所表现的是紧张,肌肉的紧张。

  那么,相反的就是放松,肌肉的松驰。在战场上能放松肌肉,精神上就悠闲。在生死一念之际,还有悠闲的精神,这才是勇,是真正的勇。所以,好以整不是真勇,好以暇才是真正的勇。

  如何才能暇呢?如果是怕死,那必然紧张;不怕死,就不会紧张。怎么会不怕死呢?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前件。某种信念、情感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不怕死的前件。而其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人主观上觉得生与死的相等,或者是生小于或等于死。

  栾鍼不但有贵族的高尚风范,还有一个明白事理的智慧头脑。而子重能够理解栾鍼,子重当然也是一个有智慧头脑的高尚风范的贵族。

  第一,我寡君这个称呼不是我造的,左传中就有,您可以去查。当然您的分析也有道理,但作为修辞效果看,今天的人未必比古人聪明。

  第二,栾鍼与子重的对话,就是在说勇,我是这样理解的。可能我没有明白古人的意思,那是我的理解有问题。

  第三,我是知道我自己在想什么的,但表达出来可能没有表达明白,所以以后我会尽力想办法怎么把自己想的说出来。

  您读了二段就看出了这些问题,则在您看来我的文章是有很多很多错误的,欢迎您继续指正。

  经乱气狡愤朋友这样一讲,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理解错了栾鍼的意思。故将此段文字贴出来。比如说,“今两国治戎,行人不使,不可谓整。临事而食言,不可谓暇。请摄饮焉。”这几句怎么理解?我当时没有写。我的理解,还是指勇,行人指使者,两军交战,使在其中可也,一般不会杀使者,但也有例外。不说正面交战的勇,说使者到敌军中,就是勇,那是不紧张的悠闲的勇,使者一般是出使于友邦。后面一句,还是指悠闲,战事正酣,没有忘记之前的诺言,并且实现之,还是不紧张,是悠闲。使者送去的酒,酒只有安详的宴享中才会饮用,战场上用宴享的酒,还是说悠闲。欢迎各位方家指教,更欢迎乱气狡愤具体说说您的理解,您完全可以拿我的文字作分析批判的材料,这样可以看得更清楚。栾鍼见子重之旌,请曰:「楚人谓夫旌,子重之麾也。彼其子重也。日臣之使于楚也,子重问晋国之勇。臣对曰:『好以众整。』曰:『又何如?』臣对曰:『好以暇。』今两国治戎,行人不使,不可谓整。临事而食言,不可谓暇。请摄饮焉。」公许之。使行人执榼承饮,造于子重,曰:「寡君乏使,使鍼御持矛。是以不得犒从者,使某摄饮。」子重曰:「夫子尝与吾言于楚,必是故也,不亦识乎!」受而饮之。免使者而复鼓。 

  关于我寡君的相关材料附下。

  这是吕相绝秦的,使者的话“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

  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

  “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

  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

  这是曹人说的话,鲁成公十六年。请于晋曰:“自我先君宣公即位,国人曰:‘若之何忧犹未弭?’而又讨我寡君,以亡曹国社稷之镇公子,是大泯曹也。先君无乃有罪乎?

  这是襄公十四年的材料,

  将执戎子驹支。范宣子亲数诸朝,曰:“来!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与女剖分而食之。今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盖言语漏泄,则职女之由。诘朝之事,尔无与焉!与将执女!

  这是襄公十二年材料,夏,晋人征朝于郑。郑人使少正公孙侨对曰:“在晋先君悼公九年,我寡君于是即位。即位八月,而我先大夫子驷从寡君以朝于执事。执事不礼于寡君。寡君惧,因是行

  这是哀公十五年的材料,上介就是使者。上介芋尹盖对曰:“寡君闻楚为不道,荐伐吴国,灭厥民人。寡君使盖备使,吊君之下吏。无禄,使人逢天之戚,大命陨队,绝世于良,废日共积,一日迁次。今君命逆使人曰:‘无以尸造于门。’是我寡君之命委于草莽也。且臣闻之曰:‘事死如事生,礼也。’于是乎有朝聘而终,以尸将事之礼。又有朝聘而遭丧之礼。若不以尸将命,是遭丧而还也,无乃不可乎!以礼防民,犹或逾之。今大夫曰:‘死而弃之’,是弃礼也。其何以为诸侯主?先民有言曰:‘无秽虐士。’备使奉尸将命,苟我寡君之命达于君所,虽陨于深渊,则天命也,非君与涉人之过也。”吴人内之。

继续阅读:第一百三十七章【高尚的品格】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