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高尚的品格】
大择天下2020-11-20 07:123,588

  轻窕这个词,我确实大着胆子写了自己的理解。与词典的解释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写?我们看,“栾书曰:“楚师轻窕,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轻窕者不能坚持三天,这个判断是怎么得出的?为什么是三日?轻窕在左传中出现过二次。都是讲楚军,没有讲其它的军队。

  轻好理解,窕可查说文窕字及佻字的段玉裁注,亦为轻之同义词。但如果说人轻窕,可以明白,说楚军轻窕,似难。故我大胆地说是轻装简行。而且佻有疾之意。再加上晋食楚三日食,及栾书与郤至有隙于此,故我大胆写出自己的理。

  所以,这轻窕完全是我个人之见。

  关于战车与步兵的比例,我把左传的材料收集了一下,可作参考用。

  僖公28年

  “乡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于晋。晋栾枝入盟郑伯。五月丙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丁未,献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

  车与步兵比例为1比10

  宣公2年

  “二年春,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宋。宋华元、乐吕御之。二月壬子,战于大棘,宋师败绩,囚华元,获乐吕,及甲车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

  是1.3比1

  闵公2年

  “齐侯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归公乘马,祭服五称,牛羊豕鸡狗皆三百,与门材。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

  是1比10

  昭公21年8q国aed学1v48网ar68

  :“子无我迋。不幸而后亡。”使华登如楚乞师。华貙以车十五乘,徒七十人,犯师而出,食于睢上,哭而送之,乃复入。楚薳越帅师将逆华氏

  是1比5

  定公4年

  “不然,文、武、成、康之伯犹多,而不获是分也,唯不尚年也。管蔡启商,惎间王室。王于是乎杀管叔而蔡蔡叔,以车七乘,徒七十人。其子蔡仲,改行帅德,周公举之,以为己卿士。”

  是1比10

  哀公11年

  “甲戌,战于艾陵,展如败高子,国子败胥门巢。王卒助之,大败齐师。获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献于公。”

  也是1比4左右。

  所以从,左传的材料看,战车与步兵的比例不会超地这1比10。步兵,在春秋时期不是主要的作战兵种,关于这个问题,我分把相关春秋步兵的情况作一整理。

  关于公孙,以下是我做了点功课汇总的,一般春秋或左传称公孙的,多数是指诸侯国君之孙,例外亦有,但我认为是无法确实,并非不是国君之孙。

  郑国公孙滑,是共叔段之子,郑武公之孙。

  齐国公孙无知,是齐僖公之弟,公子夷仲年之子,齐庄公之孙。

  鲁国公孙兹,叔牙之子,鲁桓公之孙。

  鲁国公孙敖,庆父之子,鲁桓公之孙。

  宋公孙固,宋庄公孙。

  宋桓公生公子荡,荡生公孙寿,

  宋公孙友,目夷子,宋桓公孙。

  宋襄公之孙,公孙钟离。

  楚公孙宁,楚子西之子,楚平王之孙。

  楚公孙朝,楚子西之子,楚平王之孙。

  鲁公孙归父,东门襄仲之子,鲁庄公之孙。

  鲁仲婴齐,东门襄仲之子,鲁庄公之孙。

  子叔婴齐,叔肸之子,鲁文公之孙。

  郑公孙申,公子挥子,郑穆公孙。

  郑公孙锄,公子喜子,郑穆公孙。

  公孙舍之,公子喜子,郑穆公孙

  公孙黑、公孙夏,公子騑之子,郑穆公孙。

  公孙侨,即子产,公子发子,郑穆公孙。

  公孙段,公子丰子,郑穆公孙。

  公孙泵、公孙楚,公子偃子,郑穆公孙。

  以下是没有确定的公孙。

  郑国公孙阏,子都。郑国公孙获。秦国公孙枝。陈国公孙宁。卫公孙免余,公孙无地,公孙臣谋。

  读书有疑问,是因为我们以常识去马上做出判断,但没有分析、综合、推理。所以,此判断未必真。但有了疑问,勤快的人会去做功课,如瑶台将公孙师相关的时间例出来,再以绛县老人佐证,就解惑释疑了。所以,提出疑问,是我们完备自己知识的最佳方式,且可以记得更牢固。但更重要的是去寻找材料,把疑问解开。这需要知识的储备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吾不及瑶台君也。

  164、夫恃才与众,亡之道也

  在宋国桓族五大夫流亡到楚国的这一年,鲁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同样跑到楚国去的,还有一位,此人是晋国人伯州犁,伯宗的儿子。但伯宗没有,他被三郤所害而死。

  伯宗是一位有着超过常人智慧的并且有着高尚品格的人。鲁宣公十五年,楚围宋,宋国乐婴齐到晋国请求晋国出兵相救,晋景公欲出兵救宋,伯宗以为不可,他认为此时之楚国是上天都眷顾着,我们晋国怎么好与楚作战呢?“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是说这件事,我本来可以做得到,但却不能做,因为有其它的势力在限制着我的行动,这一其它的势力的力量要比我的力量大得多,但多数人却看不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的本意是,不是所有个人的意志都可以随心所欲去实现的,可以做到的事情,有时却不能做。鞭子不够长可以加长,但马腹那地方是一定不能打的。

  伯宗还提出了高下在心,当然此言也是伯宗听比他更古的人说的。我们的身体多高、多重都是大致一定的。比如晋景公,用今天的尺度来量,是身高175公分,他就这个身高了,不会再高;体重是70公斤,可能有上下,但不会出现无限的重或轻,比如说体重到了100公斤、1000公斤,或更多。但我们的心呢?却是没有一定的。我们可以把一件事情看得很重很重,比泰山还重;也会看得很轻很轻,比鸿毛还轻。这完全由我们自己当时所处的身境来决定。我们昨天可以为一件事情而悲痛欲绝,今天我们可能因为另一件事情而喜极而泣。我们刚才很想做一件事情,此时却不想做了,我们可以迅速地否定前面的决定。这就是心,与我们的身体是不同的,可以无限制地伸缩,这就是高下在心。

  正是因为高下在心,所以才有国君含垢。国君含垢是指能够忍受耻辱。国君含垢,与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一样,表现着有容乃大的气魄。心把一件事情看小了,心的空间就放大了;心把一件事情看得无限小了,心的空间就趋于无限大了。相反,心把一件事情看大了,心的空间就小了;心把一件事情看得无限大了,心的空间就没有了。也只有心能够容下整个宇宙般大的世界,同样也只有心能够被鸡毛蒜皮的小事刺伤得鲜血淋淋。这就是我们的心。

  伯宗不但对人心有见解,还对君王的才与国家的存亡之关系有独到的理解。在与晋国诸大夫论潞国执政酆舒有三才时,伯宗提出了恃才与众,亡之道也。证据就是商纣之死。有才当然是比无才的人有用,人多当然比人少力量大。这就好比二位练武术的打擂台,功力强的比功力弱的一定厉害,力气大的比力气小的一定厉害。但如果是恃才、恃众,可能就会输。为什么?以为自己功力强、力气大而藐视对手,就不会积极准备,比试时也不会专心致志,那么其本来可以发挥的功力和力量,就会打折扣,打了折扣的功力和力量,可能就不及对手。君王恃才与众,也是如此,所以失败。

  而就一件具体事情,伯宗也会从大的原则来考虑。鲁成公六年,伯宗针对夏阳说想偷袭卫,提出了弃信,无以求诸侯。伯宗说卫因为信任晋,所以在晋国军队到达卫国国门时,并不防备。如果晋不以卫信任自己为荣,反倒利用此而袭卫,今后还会有谁信任晋,晋国之霸业就此也就完结了。夏阳说以为,袭卫最少也可以俘虏些卫人,总有便宜可占,很贪小的一个人。夏阳说与伯宗之人品高下,自不用说。就是看事眼光的远近大小,也无法相比。

  所以,伯宗之智慧,在晋国大夫中算是最优秀的。而伯宗的品格又是高尚的,有了这样的品格,当然见不得朝廷中的很多事情,伯宗以为不对就当人家面指出了,给人下不了台。而此也恰是他被人嫉妒怀恨的所在,而伯宗却也恰是在此点上,没有意识到。反倒是他的妻子明白这一点。

  作为伯宗的妻,对丈夫的的爱自不必说,但伯宗妻不会因为爱丈夫而全都信丈夫。伯宗妻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盗者,窃贿为盗,私将别人之财物攫为己有就是盗。盗者,是品格最坏的人,他也知道自己盗的行为是坏的行为,但他不可能说自己坏。他会为自己辩解,说所窃财物的主人才是最可恶的,他为什么有这些财物?我为什么不能拿来这些财物?所以,盗是见不得别人有那些财物。

  普通民众们是厌恶贵族们的,贵族的富有,让人嫉妒;贵族的高贵,让人羡慕。而我为什么没有呢?所以,普通民众们,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高贵富有。

  伯宗妻子对伯宗说,子好直言,必及于难。好直言是伯宗优秀品格的表现。你伯宗为什么对国君那么忠诚,对事业那么敬业?所以,晋国大臣是见不得伯宗有那么高尚的品格。

  见不得别人有财物,是因为自己没有那些财物,所以盗窃;见不得别人高贵富有,是因为自己不高贵也不富有,所以憎恨;见不得别人有高尚的品格,是因为自己缺少那高尚的品格,所以谋杀。伯宗就是这样被三郤,郤锜、郤犨、郤至谮杀。在朝廷中伯宗算是最聪明的人了,但我们也看到了,他也恃才,所以他轻视了他的潜在的敌人,他被他的潜在的敌人暗算了。人,看自己身外事物可能是清醒的,但回过头来看自己时,可能就糊涂了。

继续阅读:第一百三十八章【统一部署】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