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拜鬼谷子为师,相当于已经踏进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学校是进了,下面就该选专业了。我们都知道,鬼谷子门下的孙庞都是兵家的牛人,按理说选择这个应该会比较有把握些吧。
但张仪不是跟风之人,他有自己的眼光,所以他选择了纵横术。
纵横术在此时刚刚兴起,还是相对的大冷门。但张仪坚信自己的选择,也相信自己的眼光,纵横术一定会辉煌!
这里就是自己的起点!!
张仪的老爹张起早年与鬼谷子有些交情,再加上张仪机智聪明,鬼谷子也就收了这个徒弟。
张仪拜鬼谷子为师,相当于已经踏进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学校是进了,下面就该选专业了。我们都知道,鬼谷子门下的孙庞都是兵家的牛人,按理说选择这个应该会比较有把握些吧。
但张仪不是跟风之人,他有自己的眼光,所以他选择了纵横术。
纵横术在此时刚刚兴起,还是相对的大冷门。但张仪坚信自己的选择,也相信自己的眼光,纵横术一定会辉煌。
这里就是自己的起点!!
数年的艰辛磨练,才智过人的张仪顺利完成学业。
在这样的乱世,展现在他面前的,似乎是一条平坦宽阔而又璀璨无比的金光大道。
张同学大学毕业了,而且师出名门,学到了本事,拿了一个学位。有人认为当时鬼谷子学校就是中国第一所军事学校,而张仪拿的学位,至少相当于博士或更高,含金量借用某小品台词-那是相当壮观。
有了这个学历之后,求职还不简单吗?
在哪儿求职?张仪首先考虑三个国家。一个自己的祖国魏国,一个秦国一个楚国。自己的祖国还好理解,那为什么会选择秦楚呢?
这得从此时的格局说起。“横则秦帝,纵则楚王”这是刘向在《战国策》中对此时格局的评价。从连横角度来看,势力最强的是秦国。纵者,燕赵魏韩楚五国,合纵国五国谁最厉害?当然是楚国。
这是当下的国际格局。张仪学习纵横术,了解天下大势,哪个国家强,哪个国家弱,自然心中有数。秦、楚便是此时的最好选择。
不过,俗话说得好,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又有什么地方能比得上自己的故乡呢?
第一站,张仪还是回到了魏国,向魏国国君魏惠王求职。
这位魏惠王大家应该不陌生吧,当年公叔痤要翘辫子时告诉他说:“公孙鞅(后被秦封于商,以地为氏,叫商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若王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
公叔痤的话说的是挺明白;老板啊,公孙鞅这人有大才能,应该任用他为总经理。就算是不用他,也要把他杀了,不能让他到别的公司去。
明白是明白了,可这位老板的反应却是一笑置之,等到日后秦国任用公孙鞅变法,国力急剧膨胀以致把魏国打得毫无无还手之力后差点没把肠子悔青。
而且一个商鞅也就算了,偏偏还有其他的。话说这厮任用庞涓把周围的各国打得落花流水,宋、鲁、卫、郑等国国君纷纷来魏国朝贺,表示归属,这个挺不错;可他却又在此同时不识孙膑才能以至魏国两度大败于齐,此后魏国再无昔日之辉煌。
总之这位仁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生中除了小胜过一次秦孝公外实在找不出什么上得了台面的事。文武两代辛辛苦苦创下的霸业算是交代在他手里了。
结果自然可想而知,这为老板又一次把人才送给了竞争对手。
张仪没想到自己第一次求职就遇到困难,只是这样的结果也是在意料之中。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张仪离开魏国,前往赵国。
赵国现在的老板是赵肃侯,这位赵肃侯的能力还是挺不错的,虽然没有大智大勇,却也不是无能之辈。肃侯刚继位时原三晋中的赵、魏已经交恶,屡次为争利大打出手,空豪内力,三晋联盟瓦解。当时的魏国在文武两代的治理下已成为霸主,屡加兵于赵。
赵居四战之地,魏秦齐燕猎于外,中山窥其内。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肃侯带领赵国迎难而上,顶替魏惠王扛起了三晋的领导大旗。
但这次肃侯似乎也看走了眼,对张仪的观点没有丝毫的意思。
张仪知道继续在赵国待下去也是浪费时间,去下一个目的地是最好的选择。
【一生难忘的经历】
“纵则楚王”张仪选择了楚国。
只是,一切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张仪现在穷困潦倒的身上一个子儿都没有了,根本没办法见到楚王,又谈何在楚王面前一展才华呢?
况且,现在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摆在张仪眼前——他要吃饭,他老婆也要吃饭!
张仪作为曾经(这是重点)的贵族,衣食无忧的时代早已远去。长时间的游说之旅已然耗掉了他的全部积蓄。如今摆在张仪眼前的似乎只有两个选择了;一,听自己老婆的话回乡下种上两亩地过小日子;二、继续四处游说诸侯,暂且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好吧,张仪选择了第三条路。
为了有口饭吃,为了生存下去,为了日后光宗耀祖,为了日后一切的一切。张仪到楚国大将昭阳的府上当了一名门客。
门客知道吧,春秋战国时期一些王公贵族为了炫富有事儿没事儿就爱养些人玩儿,好像手里没那么几十上百个门客都不好意思出门似的。
而这些门客中有不少是有真才实学的,他们想要在这些王公贵族手下一展抱负(比如冯谖、毛遂)。毕竟背靠大树好乘凉,在他们手下机会总是要多那么一些。当然,也有不少人啥本事没有,就是来混口饭吃。
因此,门客也分为三六九等,有才能名气大的好吃好喝招待着,没能耐的也不赶你走,管你一口饭吃就行。
张仪没啥名气,也没有遇到伯乐,自然是做了个三等门客每天混个饱。
由于是新人,张仪在这里每天只能做着一些对锻炼身体好处多多的事(打杂、挑水),但他没有放弃,他相信凭借自己的才能一定还有机会,这个机会终有一天他会等到。
果然,没过多久,这一天来了,但来的真是机会吗?
话说张仪此时的主子昭阳也不失为一名名将,楚军在他的带领下不说所向彼靡,至少也少有败绩,这不,刚刚便大败魏军,占领了魏国八座城池。
楚王高兴的不得了,二话不说,和氏璧赏赐给了昭阳。
昭阳激动了,真的激动了!和氏璧是什么?楚国王室代代相传的镇国之宝啊!现在这东西却成为了他的私人物品,能不激动吗?
昭阳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随即开始了他的炫耀之旅。
又有这么一天,昭阳大摆筵席。席间,他不无得意的把和氏璧拿出给众人欣赏,在宾客权贵们羡慕嫉妒恨的眼神中昭阳一阵阵得意。
然而,昭阳的好心情并没有保持多久。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人多手杂,和氏璧传来传去竟给传成了空气。
昭阳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在自己眼皮底下偷了自己的宝物,这太丢脸了,要是传出去,也不用别人笑死,自己就该买块豆腐撞死呀。
而且,和氏璧作为楚国的镇国之宝,如果被弄丢了那他以后的仕途也算是彻底交代了。
昭阳突然有了想哭的冲动,这是招谁惹谁了,不就喝个酒吗?就把国宝弄丢了,还让不让人活了?
只是,事情已经发生,昭阳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求自己爷爷奶奶大叔大姨啊姑啊婆的在天之灵,保佑自己尽快找出元凶,追回和氏璧。
这里这么多人,怎么找?
总不能把每个人都搜身吧?
先不说这里的一些权贵,就是一些普通门客也不行啊。要知道这些人中有不少是把名节看的比性命还要重的主。你搜他的身侮辱了他,现在找不找你比拼老命不知道,可日后在你背后捅刀子的事儿绝对不会少!
这样的傻事儿昭阳还真不会做。
不过,元凶是一定要抓的,选择几个嫌疑人吧!
事情发展到这儿,似乎简单很多了,每个人惯用逻辑一想,“这个人为什么冒这么大风险偷和氏璧呀?”
“废话,肯定是穷困潦倒的不行了想偷件宝贝发财。对,一定是这样,谁最贫困谁的嫌疑就最大”。
那谁!就是你,别东张西望,给我过来!
哟!这不张仪吗?
正是张仪,很幸运,因为贫困,张仪成了犯罪嫌疑人,而给他的奖赏是杖刑。旁边的人充分发挥落井下石的含义,煽风点火。毕竟张仪的才能远在他们之上,他们早就对张仪嫉妒不已,现在有一个打压张仪的机会怎会放过。
张仪被打的血肉模糊,可还是没有承认。其他人也拿不出证据说这事儿就是张仪做的,没办法,最后只有放了张仪。
昭阳最终也没有找到和氏璧,但他也没敢声张。于是数十年后很奇怪的一幕出现了,话说和氏璧在赵国再次现身,并且引发了秦赵两国的外交战,闹了一出好戏(完璧归赵)成就了一个人(蔺相如)留下了一段佳话(将相和)。应该说大家都高兴了,可楚王却是相当郁闷;俺们家的东西啥时候跑赵国去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以后会慢慢讲到。
话接前文,伤痕累累张仪回到家中,准确说是爬回家中。他老婆吓了一大跳,差点没认出来。
为了避免老婆乱担心张仪自然是将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
可是,张仪的的老婆听了张仪的解释后不仅没有安慰之言,反将张仪大骂了一通。
张仪老婆可是个老实人,在她眼里,家里既然穷的揭不开锅了,你张仪就该老老实实的在家种地,而不是整天不切实际的想着靠一张嘴吃饭,轻叹一声;“哎,要是你不读书到处游说诸侯,怎么会受到这样的羞辱?(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
张仪沉默,眼神里似失望、似无奈,但更多的是坚定。
良久,张仪说话了;“我的舌头还在吧?(视吾舌尚在否)”
张仪妻子不知道张仪为什么会这样问,但还是回答道:“还在呀(舌在也)。”
听完这句话后,原本趴着的张仪猛然起身,斩钉截铁的道:“那就足够了”(足矣}。
家族的突然败落,长时间的艰苦生活,周围人的嘲笑唾骂,事业上的接连失利……有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张仪,作为曾经的贵族孩子,面对接踵而来的打击,他没有气馁,而是在逆境中接受磨练迎难而上,试问他人有几人能够做到?所以,他终会成功!
半年时间,张仪的伤已经痊愈。
不过张仪知道,继续在此留下去是不会有任何前途的。他有了自己的目标,只有在那里才能实现自己抱负。
昭阳、楚国,所有的耻辱终有一天我会还回来的!!
张仪离开楚国,踏上了前往秦国的道路。
楚国就这样赶走了张议,但此时的楚王绝对不会想到,此人会在十多年后让自己的国家遭受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