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还得从那一年说起。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
这一年的事儿挺多,数年前幽王为博美人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举动现今有了后话。历史告诉我们,姬宫湦同志其实蛮不错的,至少他能以自己的经历为中国文化事业添砖加瓦——成语字典上从此多了“一笑倾国”这四个字。
但很不幸,他自己去见佛祖了,顺带把曾经辉煌无限的西周王朝也带下了坡。
公元前770年,姬宜臼继承了他老爸的位子,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周平王。
当平王接过权利的手杖后,泪奔了。他老爹倒是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可他留下的一个烂摊子让自己情何以堪?
曾经繁荣的镐京被犬戎这个未开化的蛮夷给抢了一票,损失着实不小,再加上老天爷在关键时刻也使绊子,天灾不断。西周的军队又已经被犬戎打残废,都城面临被犬戎再次侵入的威胁。让人十分头痛,每次想起这些,平王的一颗小心肝儿都拔凉拔凉的。
好在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把地图翻过来倒过去看了无数遍后,平王脑袋灵光一闪,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东迁。
东迁,离开镐京这个伤心之地,搬到东边的洛邑(今河南洛阳)去,重新装点门面,潇洒开张,也顺便去去晦气。
想了就要干。在晋、郑、秦等几个诸侯老大的保护下,平王把国都从镐京东迁至洛邑。
可是,周王室在犬戎入侵时的表现实在是太差劲了,被犬戎揍得满地找牙,斯文扫地,尤其是在几个诸侯老大的面前丢人丢大丢了个大发,这以后还怎么给他们当老大?况且,东迁后的周王室直属范围大大缩减,再也没有了镇住其他诸侯的实力。
这样一个局面下,其他一些诸侯心里不免算起了自己的小九九。
老大威望下降了,hold不住局面了,已经没有能力在这个位置上继续坐下去了,我能不能来顶替?
只是,历史的经验又告诉我们:老大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事实证明,在这个残酷的生存淘汰游戏里,能证明自己的唯有实力!只有把其他诸侯打趴下了,他们才会服你当老大,给你做小弟。
朝着这一目标,各个诸侯大展拳脚,变法维新、军事改革、招贤任能……只有想不到的,没有诸侯们做不到的。
时间一晃来到了战国中期。春秋初期的一百七十多个国家在经过一系列的初级赛事后,进入决赛的只有寥寥几个大国和几个苟延残喘的小国。
剩下的这几个国家做梦都想着灭掉其他国家,将地盘划到自己名下。各国之间一番新的斗智斗勇就此展开。
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此时各国的实力(以公元前329年为例):
第一名:秦国。
春秋初期因助平王东迁有功而被正式封为诸侯。穆公时经过变法图强国力强盛,但穆公死后秦国开始衰弱。进入战国,魏国夺取秦河西之地,秦国国力每况愈下。献公继位后改革内政,秦国国力有所恢复。孝公继位后任用商鞅变法,秦国由此强盛。惠文君即位后逐渐成为列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傲视东方列国;
并列第一名:齐国。
作为春秋早期最强大的国家虽然后来实力有所衰弱但依然颇为强大,与晋楚共同称霸中原。进入战国后伪田(陈,古田与陈同音)氏逐渐取代姜齐,在威王时期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后来二败魏国一举成为战国中期最炙手可热的国家;
第二名:楚国。
春秋中前期与晋国争霸上百年实力可想而知,但由于春秋后期长时期内乱至使国力有所衰弱。进入战国后,楚国国力有所恢复,后来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平百越,并陈蔡,却三晋,势不可挡。楚威王即位后亦是励精图治,后来甚至大败齐国,楚国由此强大,若不是国内政治体制僵化追平秦齐又有何难?:
第四名-赵国。
赵氏一族本为晋国大夫。春秋后期晋国的公室权利逐渐被六大夫架空,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共灭智氏,三分晋国,而赵氏也是此三氏中实力最强的国家。赵立国后面对四面之敌没有多大发展。但因其地理位置地处北方,与诸少数名族相邻,故而民风彪悍。百姓的爱国之心在各国中最强,军事实力较为强大:
第五名-魏国。
与赵国相同,魏氏原本也是晋国大夫。立国后魏文侯任用李俚在列国中首先变法图强,将秦驱出河西之地、灭中山。魏国由此成为战国早期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然而,魏惠王即位后,魏国国力大大衰弱,后又两度败于齐手,河西大部也为秦所夺,再无法恢复文侯时期的强盛;
第六名-韩国。
与赵、魏相同,本为晋国大夫。立国之后因地处四战之地的中原腹地,面对各国的包围国力一直无法发展起来,虽然昭侯时期任用申不害为相国力有所发展,但其死后韩仍然不能摆脱困境。面对各国(主要是秦)的不断征讨,韩国逐渐成为各国中国力最为弱小的国家。
第七名-燕国。
春秋时期燕国国力较弱且地处北方很少于中原诸国联系。进入战国后燕国的实力在各大国之中也最为弱小,一时之间无法与众强国抗衡:
当然,除了这几个比较大的国家之外,还有几个较为弱小的国家——越、鲁、宋、卫、滕、巴、蜀、中山、东周和那位传说中的“老大”——周等。(周分为西周国和东周国,西周国为正统,也就是“东周”,而东周国只是西周国分裂出去的一个公国)
别看这些国家数量挺多的,而且巴、蜀、越等几个国家的领土貌似还很大,可真要比起政治军事能力来,十个他们也不是那7个大boss的对手。
当然了,谁也不能保证这其中某个小国会不会突然有一天小宇宙爆发强大起来,当年秦国不也是从小国发展上来的吗?这些又有谁能说得准呢?
从上面的比较不难看出,各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到现在已经比较明显了。于是秦齐等大国便不断通过武力方式兼并小国,而面对秦齐等大国的不断兼并,已经没有退路的小国只有选择联合。小国联合了大国的利益受损,可武力已经不管用了,唯有破坏掉小国的联合。
就这样,在日益激烈的联合与破坏联合大战中,一批对当时国家间的政治形势非常娴熟,善于辞令和权术,从中获取功名利禄的说客应时而生并且大显身手。
张仪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脱颖而出。
张仪,出生在魏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啥时候出生的没有历史文献记载,大概也就在公元前370年到350年之间。然有一点很确定,话说小张同学出生那天天气、身体什么的都一切正常,既没有赵匡胤出生时的一股奇香包裹,香气四溢,也没有朱元璋出生时的红光满地,照的房子像失火。
总之一句话,张仪是个正常孩子出生,大家别指望他以后会是皇帝了。
张仪的老爹叫张起,是魏国的大夫。我们知道在那个年代,从官职来看,除了天子,下面就是诸侯、卿大夫、士,也就是说他家的地位还是蛮高的,在天子只是摆设的背景下也可以说位极人臣。
而且,这样的家庭再不济家里也还有个几十里封地,这辈子吃的住的是不用愁的。这注定张仪一出生就不用像其他人一样还得为生计奔波。
童年时期的张仪是幸福的,没有对衣食住行的忧虑、也没有对未来人生的困惑,一切似乎都挺好。
作为贵族的张仪从小也有较好的学习环境(这个很重要)。虽然是庶出,但因为才智过人,张仪还是很受父亲重视的。
如果就一直这样持续下去,以小伙子的聪明能干,假以时日,张仪一定会因为父亲的关系而成为魏国的一个士。当然,努力一下也有可能更高。
然而,张仪的人生并有按照正常的剧本走下去,也许真的是上天为了验证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灾难降临了这个显耀的家庭。
因为政治上的失利,这个时候张仪家族逐渐破落,不再显耀,变得无权、无地位了。
这对张仪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家庭的突然败落让他发现没有了显赫的家族自己原来什么都不是。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张仪真正体会到这八个字的含义。
此时的张仪站在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
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比比皆是,但突然的打击往往会让这样的贵族产生两种人,要么是对未来失去信心,从而自暴自弃:要么从打击中找到动力,从而自强不息。
很幸运,张仪的选择的是后一种。
张仪没有选择沉沦,更没有选择自暴自弃,他决定要取得功名利禄,光宗耀祖,改变家族破落的命运
大梁城外。张仪告别家庭,踏上了求师之路。
等着吧!我还会再回来的!
张仪离开大梁四处求师。
这求师可是门学问,首先你得拜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为师吧?不然辛辛苦苦学了几年到头来却发现啥也不会,这事儿一点都不好玩儿。
如果真才实学有了,第一关才算过。不过别着急,还有第二关,你师傅的名气够大了吗?
为什么要有名气?你傻呀,日后出师了,来到某某国家,告诉这个国家的君主:“老板啊,我师父是某某人,今日学成师傅叫我来辅助您。”
如果你师父没什么名气人老板会理你吗?管你师傅是谁,总之重重考验不会少,考验过了留不留还得看运气。
但如果你师傅名气大的吓人那就绝对好办多了,说不定老板还会拍手来句;“原来是某某先生的高徒啊,幸会、幸会,您能来我公司真是上天保佑”!
当然了,有点夸张,但效果肯定还是有的,而且绝对比你今天拿个名牌大学博士文凭还管用,所以,这拜谁为师是个简单的事吗?
张仪也深知这一点,于是,他把拜师的目标投向了江湖第一奇人-鬼谷子。
要说鬼谷子这人可不得了,平时吧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天下间削尖了脑袋想要沾点他光的人海了去了。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外交家的纵横之术,阴阳家的阴阳五行,预言家的江湖神算……似乎就没有他不会的,如果真能被这样的人收为徒弟,传授衣钵,求上天保佑你做梦不会笑醒吧。
好了,能力是没问题了,那名气呢?
放心,这个更是不差,单说鬼谷子门下弟子孙膑和庞涓就早已闻名于世。
怎么样?名气够了吧?
得!啥也别说了,拜师!
张仪的老爹张起早年与鬼谷子有些交情,再加上张仪机智聪明,鬼谷子也就收了这个徒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