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虚虚实实】
大择天下2023-02-21 14:532,860

  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我没有参加过战争,没有与敌人正面格斗过,也就没有被俘过。但我知道两伊战争时的交换战俘,我也听说过中越战争时的交换战俘。遣返战俘,在现代战争,也是必须要有的,这是一场战争结束了的标志。所以两伊现在不是敌人了,而中越已然是朋友加兄弟了。当然或许这就是另一场战争开始的序幕。比如中国可能要与日本发生战争。而伊朗呢,或许以色列就会向其宣战。

  当然,现在我们必须回到春秋时代的楚国。晋国在知罃被俘九年后,决定用交换战俘的方式将其赎回来,所赎的筹码,就是当年荀首俘获的公子谷臣和连尹襄老的尸首。那时知罃的父亲荀首不过是下军的大夫,而此时他已是中军佐了,晋国的第二号执政者。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楚国也同意这个交换的买卖成立,因为感觉自己还不是太吃亏。谷臣是国君的儿子,而知罃不过是卿的儿子。晋国与楚国又是可以匹敌的对手。而且,晋国那边还搭上了个襄老。实际上楚国大赚了一笔。

  楚共王因为了大赚了一笔,心情特别好,所以要送送知罃,算是对晋国的买卖损失的补偿。楚共王问知罃,您怨我吗?也许楚共王以为晋国的买卖吃亏了,所以这么问。这是我猜测的,楚共王没有告诉我是否是正确答案。当然这话问得确实莫名其妙,你怎么回答可能都对,也可能都不对。因为是怨什么,为什么怨,楚王没说。知罃又不是楚共王俘虏的,且在楚共王即位的第三年就释放了知罃,知罃有什么好怨的呢?他要怨也只能怨楚共王的爹,楚庄王吧。

  可怎么好怨面前这位国君的爹呢?总得给人点面子吧?所以,知罃回答说,晋国和楚国,在邲的那场战争中,臣不才,不胜其任,被俘。你们楚国,不用我的血去涂抹战鼓,让我回到晋国去受晋国国法的惩罚,这是您楚君赐给我的恩惠啊。我的被俘,是因为我的无能,与您楚君没有关系,我怎么好怨您呢?

  楚共王想了想,你不怨我,那就是说我有恩于你,我有恩于你,就是我有德于你,我有德于你,你就必须觉得我是有德于你的人。楚共王想到这儿就问了,那就是我有德于你了?楚共王的逻辑就是非白即黑,不是怨,就是德。二者必居其一,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有第三条路,也不许走。你知罃走走看,我不让你回晋国去了。

 

  而这时的楚共王又想了,你回到晋国去了,也不怨我,也不以为我有德于你,那你是什么意思,我放你回去又是什么意思,我神经呀,我做一件事情,总得有个回应吧。楚共王就问了,你回去了,怎么报答我?

  知罃回答说,我不怨您,您也无恩德于我,无怨无德,不知所报。

  楚共王又想了,不对吧,有因必有果,有了前边的事件,必有后面的事件产生。比如,天打雷了就要下雨,娘要不要嫁我不去管,火燧碰撞了就一定会有火星,你点不点柴烧饭我也不管。总有一个事件在后面发生。我放了你,怎么会没有了下文呢?那就不管怨和德了,只要你有个回应就行。楚共王再问,虽然如你所言,无怨无德,但我放了你,你会有怎样的行为会产生?

  知罃说,托你楚王的福分,我回到晋国,我晋国国君因为我战败被俘而戮杀我,我死了,我的尸骨会朽坏,但您的福分不会如我的尸骨朽坏,我会记于黄泉之下。如果托您楚王的恩惠,我晋国国君不杀我,交给我的父亲来处理,我父亲戮杀我,我的尸骨照样会朽坏,但您楚王的恩惠不会朽坏,我还是会记于黄泉之下的。如果,我父亲也从了您楚王的意愿不戮杀我,并且给我个职位,以效力于国家。如果哪天我帅偏师与您楚国的军队相遇于战场,我是不敢逃跑的,我会竭其全部力量,与您楚国的将帅拼死作战,无有二心,以尽臣礼。这就是我要报答您的。

  在这里,知罃终于说出了灵和惠二字来,灵和惠就是楚共王所说的德,但之前知罃却绝不承认楚王有德于己。说出这两个字来,有两种可能,一是知罃的妥协,他将这两字在一大篇的讲话中不经意地说出来,不专门说出,但当楚共王听到后,也就明白了知罃的让步了,这其实是楚共王的胜利。二是知罃无意中说出,如果是这样,那也是楚共王的最终胜利。我放了你,我就是有恩于你,你虽然口头上不承认,但你心里一定是这样想的,所以在四问之后,知罃就无意当中说出来了。说出来的就是他心里想的。

  但不管是那种原因,结果都使楚共王非常高兴。他说了一句,晋未可争也。还为知罃回去举行了隆重欢送仪式。在欢送仪式上,有没有剪红绸缎,有没有请礼仪小姐捧着那红绸缎,各位欢送的大臣,有没有发放什么贵重礼品,楚共王没有向我汇报,当然我也不敢接受他楚共王的汇报,除非我是周天子。周天子那时也未必敢听,周定王不知有没有听到我说的话,就是听见了,他也只能会心一笑而已。

  三军之惧、桑中之喜

  知罃回到晋国,公子谷臣回到楚国,还有是连尹襄老的尸体也送回到了楚国。这样看来襄老似乎是占了公子谷臣的光。其实不然。公子谷臣能够回到楚国,是托了连尹襄老的灵惠。当然那时没有真的行动,只是在楚国有人说起,要把襄老和公子谷臣从晋国弄回楚国去。

  是谁这么只有口惠而无实惠呢?人家襄老死了那么多年,尸体流浪在异国他乡,还倒没有什么可说的。公子谷臣可是活人一个,还是楚王的公子,你叫他情何以堪?

  让人不堪的倒不是谷臣,就是那个背后说了要弄回谷臣和襄老的那个人。这人是楚国的申公巫臣。怎么回事呢?

  连尹襄老的女人是夏姬,在襄老死于战场而找不到尸体后,襄老的儿子黑要不是想尽办法去要回父亲的尸体,而是琢磨着怎么去要父亲的女人,他成功了,黑要得到了夏姬。先妻的儿子与后母的这种事儿,我前面已讲过很多的范例了,所以大可不必惊慌,也不必惊骇。一个事情,第一次听说,你觉得惊骇,第二次听说是惊慌,第三次呢是不慌,第四次呢就不骇了,第五次呢,就想了我是否也可以试试,娶个后母?这个我,我指的不是现代人,是古代人。现在的我,敢取后母?我有这贼心,也没这贼胆呀,我怕出门被吐沫星子淹死。还要被人嘲笑说,你什么呀,脑残呀,人家都二奶三奶四奶五奶了,你还妻后母,你有恋母癖呀?我只好郑重地回答说,我没有,是黑要有!

  但另外一个人也想得到夏姬,就是楚国的申公巫臣。巫臣可不是襄老的儿子,所以他应该没有恋母癖。巫臣告知夏姬,你回到郑国去,我下聘礼娶你为妻,我不是纳你为妾,是娶你为妻,更绝不会像你那个儿子黑要那样与你苟合。巫臣又让人从郑国来叫夏姬回到郑国去,说襄老的尸体可以从晋国取回,但必须要夏姬同郑国人一同到晋国去接襄老的尸体。夏姬将此事告诉了楚庄王,楚庄王偏去向巫臣求证,巫臣当然说这是确实的了。简单地说就是,甲胡扯了个瞎话给乙听,乙告诉了丙,丙又请甲来证实这个瞎话是真是假。丙当然说不是瞎话了。

  那么巫臣是怎么胡扯的呢?知罃的父亲荀首是晋成公的宠臣,又是荀林父的弟弟,荀林父此时是晋国中军将,第一执政。荀首和郑国的皇戌是朋友,荀首又特别喜欢知罃,所以,荀首必然会因郑国而将襄老和公子谷臣送回楚国,以换回知罃。而郑国也必然会想尽办法促成这一交易的实现。我在看巫臣的话,发现有实有虚,有真有假。如果说的都是真实了,他胡扯不下去:说的都是虚假了,他也胡扯不下去。所以,你去看,胡扯造谣编排是非的人,他说的话也一定是虚实真假参合好了的。你听了他有一句真话,就以为那个假话也真。你听了他一句实话,你以为下面那句虚话也实。所以被骗。楚庄王也就是这样被骗的。

继续阅读:第一百二十一章【巫尘】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