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巫尘】
大择天下2019-12-21 01:533,196

  取诸其怀而与之

  楚庄王入陈国,杀夏徵舒后,并没有中止行动,而是继续他的行动,这个行动或者是早就考虑好的方案,或者是偶然的一刹那的念头的出现,他要灭掉陈国,将陈国纳入他楚国的版图,陈国不再是陈国了。而是楚国的一个县。

  应该说中国郡县制的行政区域等级的建立就是肇始于此。但此时还没有郡这个概念,只有县。县不是贵族封地的概念,而是直属于楚王的行政区域,楚王可以直接任命其行政长官。这行政长官称公,因为楚国国君自己称王,低一级的就是公。可见县是诸侯国里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区域。楚庄王就是要把陈国变成楚国的一个县,而且马上就实施了。

  对于楚国的行为,诸侯国们虽然心里妒嫉,甚至于不满,但还是违心地向楚王称贺。楚庄王虽然知道诸侯国们未必真心,但他知道那些县公们却是真心的向自己表示祝贺。在楚庄王想来,这就足够地让自己的虚荣心满足了好一会儿。

  可是申叔时却没有向楚庄王庆贺。他从齐国出使回到楚国,向楚庄王复命的整个过程,就没有提楚国灭陈国的事儿,好像就不曾发生过这事一样。更不用说向楚王庆贺了,这让楚庄王受不了,楚庄王的虚荣心,受到了一定的打击。为此,楚庄王的情绪一定有些激动。

  为了让自己的情绪能够平复下来,楚庄王派人责让申叔时。古代君主如果有了情绪上的问题,必然会发作。因为没有什么人可以不让他发作。而发作实际上是宣泄了情绪。如果不是过度,一般没有什么严重后果,但过度了,轻则臣下受苦,重则亡家亡国。

  而楚庄王算是有理性的一位君主,他只派使者去向申叔时传自己的话。这位使者向申叔时转述了楚王的话,夏徵舒不道,杀其君,我带领着诸侯去处治,然后杀了夏徵舒。诸侯还有县公都表示了庆贺,只有你不表示庆贺,是什么意思?申叔时对来人说,我想当面向楚王做出说明,可以吗?这里我们看到,楚庄王是位厚道的国君,他虽然对申叔时有不满,但他也不愿意当面去指摘,怕给申叔时下不了台。但楚王倒是愿意当面听听申叔时的说明。

  申叔时说,夏徵舒弑其君,他的罪恶是够大的,您去惩治并且杀了他,这都是您合乎义的举动。但是民间不是有句俗话吗,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着牛不走小路或者大路,却走别人家的水稻田,这确实是有罪的行为,虽然只是小罪,但毕竟把人家的水稻给践踏了。被践踏了水稻的主人,如果是把牵牛人的牛抢夺了去,以作为水稻田的损失的补偿,则这个处罚就太重了。水稻和牛,二者不相当。

  这句话就如您这次入陈杀夏徵舒然后灭陈国。您帅诸侯去伐陈,理由是讨伐其弑君之罪,那您戮杀了夏徵舒就可以了,弑君罪与戮杀夏徵舒的罚,是相宜的。但您却灭了陈国,灭陈国与弑君罪有关系吗?没有。您杀夏徵舒是为了陈国国君,那灭陈国又是为了谁呢?您出兵陈国的初衷与最终的结果是不同一的,是矛盾的。您将陈国纳入楚国的版图,是贪其富也,就是为了财富,而不是为了主张君主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您以讨伐侵犯君主神圣权利的弑君者为号召,帅诸侯入陈,而却以贪其财富而回来,恐怕是不可以的吧?当然是不可以的!

  楚庄王听了申叔时的话,大为赞叹,说得真好,我从没听说过这样的道理。那我就把陈国再还给他陈国好吗?申叔时说,普通百姓有句话,从别人的怀里拿了东西,想想不对,又还给了别人。还给别人,总比不还好。为了做一个还好的君主,楚庄王听从了申叔时的话,重新封陈国为诸侯,把孔宁和仪行父送回到陈国去。

  这个结果的出现,你可以看到这样一逻辑的链条,陈灵公污辱了夏徵舒的人格,故夏徵舒弑陈灵公,而孔宁与仪行父也污辱了夏徵舒,照夏徵舒的心愿,也会杀了这二人的。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杀成,这二人逃到了楚国。现在楚庄王以弑君之罪入陈国戮杀夏徵舒,照着楚庄王的行为的客观效果看,就是为陈灵公复仇。为陈灵公复仇了,那么陈灵公的过错就不能再去追究,陈灵公的罪过不能去追究,那么孔宁和仪行父的罪过也就不能追究了。所以,这二人回到了陈国,继续做他们的卿大夫。

  所以,历史上有些人所做的事情,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只能放弃另一个目的。楚庄王认证夏徵舒错了,并且对其错采取了行动了,那么夏徵的敌对的一方,就是再有错也不能去追究了。否者,两个行动的意图是矛盾的,而矛盾的行为的后果,会造成人们对价值取向的判断出现模糊。这对于楚庄王或许其它诸侯国君而言,恐怕是很危险的。

  为了消除这个危险,给楚国人一个明晰的概念,楚国专门建立了一个夏州,居住在夏州的是陈国每个乡迁移来的一个人。表示了纪念这次的讨伐陈国杀夏徵舒的行动。这个夏州的建立,就是告诉楚国人,君主的神圣权利,是不能侵犯的,不论你有什么理由,那怕是你最亲爱的母亲受到了沾污,也不能侵犯君主的权利,包括生命。当然,还有一层意思,则夏州的建立,也正是楚庄王告诫自己,怎样去按照既定的方针去干事,不能被自己的无法控制的欲望左右了自己的行动。

  但人人都有欲望,每个人又会时时产生欲望。楚庄王打消了灭陈国的欲望了,但他又有了想要夏姬这个女人的欲望了。江山美人,楚庄王的心摇摆于这二者之间。江山可以不要,但美人不能不要。

  明德慎刑

  楚庄王攻入陈国后,第一次见到了夏姬。让他可以想到的是,陈灵公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女人。因为他自己也喜欢上了这个女人。男人喜欢女人,一般说来,都是因为女人容颜和身材。不会因为其有多么深邃的思想而去喜欢,一则思想是看不出来,二来男人总以为自己的智力比女人高。但女人喜欢男人,则刚好反过来。

  楚庄王喜欢夏姬,则完全可以证明夏姬非常漂亮,因为楚庄王都不在乎夏姬曾经的婚姻以及与陈灵公及其大夫的秽乱之事,而决定纳其为妃。楚庄王是想娶夏姬。但申公巫臣劝谏楚庄王不能娶。

  巫臣论证给楚庄王说,您帅诸侯伐陈,是因为夏徵舒弑君。现在您想做什么事了呢?想娶夏姬为妃,娶这样一个女人为妃,谁都明白您是贪色。贪色就是淫,淫为大罚,淫就是小罪当中的大罪,罚即小罪,持刀骂人者为罚。周书上有句话,明德慎罚,这句话是周文王所以缔造周朝的基石。明德就是勉励于德,崇尚之。慎罚是不去犯错,这错必须去除之。您帅诸侯而取大罚,不是慎罚的作为。

  关于罚字的解释,一般都将其作为处罚的意思。但罚的本意就是小的过错。巫臣的解释是依据这个来进行的。明德慎罚是指个人的修身,大学的明明德,只讲了一方面,还有一面是慎罚,只有慎罚了,才能止于至善。人的进步当然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但也是改正错误和不犯错误的过程。

  听了巫臣的话,楚庄王马上放弃了自己纳夏姬为妃的打算,可见楚庄王是想做一个周文王那样的有高尚品格的君主。这也可见巫臣的智慧,他了解楚庄王,他知道说了什么话,楚庄王才会听进去。而同样的问题,当子反想娶夏姬时,他就不这样说了。

  子反也想娶夏姬,巫臣也告诉子反不能娶。巫臣说,夏姬这人是不祥之人,她使其哥哥郑灵公子蛮夭折,丈夫御叔早亡,国君陈灵公被弑,儿子夏徵舒被戮,大夫孔宁仪行父出走,哪里还能找到像夏姬这样不祥的人?巫臣忠告子反说,人活着多么困难,想要死还不容易,有了夏姬就死得更快。天底下漂亮的女人很多很多,何必一定是夏姬呢?子反也听从了巫臣的劝说,放弃了娶夏姬的念头。

  如果巫臣用劝谏楚庄王的话劝子反,子反未必会听。他子反再怎么修身也做不到周文王那样的地位,又何苦呢?但子反怕死,且怕死得太早,这是他的软肋。

  巫臣可以让一个人放弃自己的主张不希奇,但他可以让两个人同时打消同一个主张就厉害了。

  然而从巫臣的劝谏可以看出,他似乎是在为楚庄王和子反着想,没有其它的意思。楚庄王当然感激他,子反也会感激他。但夏姬这个人总要处理,她若不嫁人,楚庄王还是会去想她的,那就辜负了巫臣的一片赤诚之心。巫臣这么忠心于自己,当然不能让夏姬嫁巫臣了,所以楚庄王命连尹襄老娶夏姬。倒霉的襄老果然死了,那倒不是襄老自己寻死,而是楚庄王的一个实验。楚庄王倒要看看,巫臣是否在胡说八道。但事实证明了巫臣所言之正确。

继续阅读:第一百二十二章【心理安慰】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