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心理安慰】
大择天下2019-12-21 01:533,590

  本来还感激巫臣的子反,见襄老死了,巫臣不怕早死,把夏姬娶走,就不高兴了。这有问题,如果说巫臣讲的,娶夏姬的人会死得早且已验证了,那么巫臣就不应该娶夏姬。而现在娶了,只能说明娶夏姬那怕是过一天,也值,不论死得多早,都值。包括那个襄老也死得其所。如果是这样,当初自己娶了夏姬,不是比这样活着更值吗?所以子反懊悔不已,但已迟了。他就只剩下恨巫臣了,恨巫臣就要报复他,所以他向此时的国君楚共王提出用金钱向晋国行贿,不让巫臣在晋国为官。

  楚共王不同意,因为如果父王楚庄王真的娶了夏姬,有可能真的就如襄老那样死了,不就是证明了巫臣真的是忠心于父王吗?忠,社稷之固也。其它的过错,相对于忠,都是小问题。楚共王认为,忠这个品格,可以抵消很多很多其它的错误。巫臣的忠心,与他窃娶夏姬,窃妻的问题,就根本不是问题。

  而且禁锢未必有成效。楚共王说,如果巫臣到了晋国想干些利于楚国的事,你给晋国再多的贿赂,晋国能同意吗?如果巫臣无益于晋国,晋国将抛弃他,又何须我们贿赂晋国去禁锢巫臣呢?结论是,你用贿赂晋国的办法,既不能让巫臣做有益于楚国的事,也不能不让巫臣做有益于晋国的事情。禁锢是没有作用的。

  子反想想楚王所言有理,也就不再多说,只好暗地里去咬牙了。惠恤其民而善用之

  在鞌之战前,鲁宣公本想和楚庄王和好的,但楚庄王先死,然后是鲁宣公死,鲁楚二国因为国君的去世,而最终没有建立友好邦交关系。鲁国是小国,必须寻找一个靠山,只好投奔晋国。鞌之战,鲁国的四位卿帅军会师晋国,与齐国交战。而卫国也弃楚交晋,参加了鞌之战。

  楚国令尹子重,为此准备发动阳桥之役以救齐国,因为楚国是齐国的盟友。阳桥之役就是教训一下鲁国和卫国,而救齐国不过是挽回一点齐国鞌之战失败的面子而已。

  发动战争就必须有人员、粮食和物资的准备,那么阳桥之战需要多少人员、粮食和物资呢?子重以为要比之前楚庄王所发动的战争,或被迫接受的战争都要多,理由是,此时的楚共王年幼,才十一二岁,而现在的大臣又不及以前的大臣优秀。所以要想有以前那么强大的力量,就只有靠增加军队数量。

  子重的思维方式是,总体上不变的东西,可以在结构上变动。军队数量,国君,大臣,三者的配合,形成了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这三者当中某一项或者二项,以至于三项的变化,就是结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加减的,也可以是乘除的。其中一项弱了,可以用其它的二项的增强来补充。国君弱了,大臣不及以前的大臣,就得用军队数量来补充。

  为了印证自己的立论的成立,子重引用诗经的诗,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你看周文王安定国家的方法,就是靠士多。且不论这士是指卿大夫士的士,还是战士的士,总之是靠人多。周文王都靠人多,我们怎么好和周文王比,就更不能不靠人多了。

  在冷兵器时代,战争的胜利的原因有很多,有更多的军人参战当是重要的原因。就算一个人再有武功,但他的体力是有限的。那时的武器戈、戟和殳都是长兵器,在与敌人搏斗时,体力的消耗就很大了,谁也不愿意轻易地死在你的一挥手间,都会使尽所有的力量。所以,那时除了用弓箭的,你很难说,可以多杀死几个敌人。

  所以子重说,楚共王太年轻,我们这些大臣又不及先大夫们,所以结论就很明显了,必须靠人多。

  战士多了力量就大,但人多还要有战斗力才行。战士很多,上了战场都当了逃兵,那人多就没有用处了。怎样让战士们勇猛作战呢?子重想起了楚庄王生前的一句话,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

  就比如现在楚国之德,没有修养到可以让晋国的从属国鲁国卫国自动地来朝贡于楚,反倒助纣为虐,跟随着晋国欺侮楚国的盟国齐国。怎么办?不要去怨晋国鲁国和卫国,回过头来,把自己国家的事情做好。最有效的办法是惠恤百姓,然后好好地让他们为国家服务。

  楚庄王为春秋时代的一位最有成就诸侯国君之一,他的行动是由他的意志支配的,他的意志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他的思想由他的生活的环境和他受的教育锻炼成的。他说的这句话,惠恤其民而善用之,可以说是放之于四海而皆准的伟大真理,是验之于古今而皆成的传世法宝。

  依据楚庄王的这句话,令尹子重制定了四个政策,第一,先搞人口普查,看究竟可以动员多少人参战。这很重要,如果像秦二世那样征役于闾左,随便划一片区域,全部去当兵,就坏了。

  第二,已责,就是国家不再追缴欠税、欠债,所欠税债全免。这就是惠恤人民。而且在中国历史上,很多统治者都时时实行这个政策,后代称除逋赋。当然政府可以免除的,主要是欠政府的税赋。这样可以推断,春秋时期,上战场的除去贵族外,还有就是有着自由身份的平民。只有他们才有可能欠税欠债。奴隶身份的人不存在这个问题。

  第三、逮鳏,就是特别照看那些孤独的老人,让他们有幸福的晚年。为什么特别要有这一条?孤独的老人,就是没有子女和老伴的老人,这些人没有了生活的能力,但楚国政府会承担起这个责任。而上战场意味着什么?战死。年轻人战死了,其父母不是就成了鳏寡孤独之人了吗?子重的这个政策就是做给那些准备上战场的年轻战士看的。

  第四,赦罪,就是赦免有罪人,相当于特赦。赦罪的目的,是让这些人上战场。这些罪人,与其失去自由,还不如上战场,如果不死,不但获得了自由,还有可能因为立功而有田产,后半生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

  这样四个政策的执行,楚国的军队数量大增,士兵们斗志昂扬地上了战场。先是侵伐卫国,再是侵伐鲁国,鲁国一看不对,派孟献子带上财赂前往楚军和谈。谈判的结果是,鲁国送给楚国,木匠一百人,缝纫女工一百人,纺织女工一百人,让公子衡为人质于楚国,楚国与鲁国结盟。

  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就会产生正确的政策,有了正确的政策,就会达到预想的效果。楚国令尹子重阳桥之战的胜利,关键是指导思想的正确,就是惠恤民而善用之。

  阳桥之役,楚共王的戎车参战了,因为他的私属部队参战了,但楚共王没有参战。参战了的楚王戎车,御戎彭名,车左蔡景公,车右许灵公。蔡、许二国君因为年龄太小,当时还未行冠礼,为了让他们能立于楚共王的戎车上,楚国人强行为这二位少年国君行了冠礼。

  楚国人太霸道,因为行冠礼应该是在祖庙,由父亲操办。蔡许二国君,即已为国君,则其父君已死。但为什么要在楚国行冠礼?因为马上要上战场了。是否会在楚国的祖庙行礼?没有人知道,但不是在蔡国祖庙和许国祖庙行礼是一定的。结果也是知道的,蔡许二国君的头发束了起来,加了首服。那就是成人了,所以就可以做成人的事情了,上战场。

  但楚国人再不讲道理,再霸道,他也不敢做违背礼的事情。不是成年人,不能做成年人的事情。但行了冠礼就是成人,这是一般的常人行事的准则。常人实际的行事顺序是,这孩子年满二十了,应当行冠礼了。楚国人在蔡许二国国君的行冠礼上,却不是。他们的行事顺序是,我给蔡许二国君行冠礼了,他蔡许二国君就是成人了,不论他们是否二十岁了。但楚国的战士们看到蔡景公和许灵公却认为是成人了,因为他二人已有发冠了。

  但蔡许二国君,没有自己的戎车,他们是立在楚共王的戎车上,一左一右,车左蔡景公手握弓箭,车右许灵公手持长戈,彭名驾车。

  阳桥之役后,楚、鲁、蔡、许、秦、宋、卫、郑、齐、曹、邾、薛、曾诸侯国在蜀结盟。但在孔子修订的鲁国的史书春秋上,没有把蔡许二国记录进去,就好像他二国没有参加歃血,没有诵读盟辞似的。

  孔子这样做的理由是,蔡侯、许男不书,乘楚车也,谓之失位。一个国君,如果做了不是他国君应该做的事情,他就站错了位子,站到了不是国君的位子上去了。既然你站到了不是国君的位子上,那么你就不是国君了,我一个历史的撰写人,也就不把你当国君来写了。既然,你已经不是国君了,你也就不能代表蔡国和许国了,所以蔡国和许国就没有参加蜀之盟会。这个推理是成立的。

  在春秋时代,礼还是指导着人们政治乃至日常生活主要规范。所以不依照礼去行动,必然是错误的。而一个社会之所以用礼来调节社会关系,乃是因为这个社会是等级制度社会。如果是一个平等社会就不是以礼来调节社会关系了,而是用契约,用法律。

  诸侯国君不依礼行事是错误的,周天王不依礼行事也是错误的。但已如西落夕阳的周天王却绝不会犯这个错,否者还有谁会去在乎他周王王呢?

  146、非礼也,勿籍

  周天王的特别遵守礼的规范,其实也是一种人的心态的表现。此时的周天王已然没有了威权,诸侯不听周天王的,有不断出现的霸主主持调解裁决着各种诸侯间的纠纷,最多事情完了,向周天王报告一下,这已算是给周天王大面子了。

  此时的周天王也就三流的小诸侯国,但周天王还是王,还是天子,从孔子说的位子看,他还是坐在周天下最高的那个位子。而恰是礼,可以充分显示出周王的地位来。实际的情况与表面的情况的不同一,没有关系,只要有一方面可以给人以安慰就可以了。所以,周天王的用礼特别的认真,不过是自我心理上的安慰。

继续阅读:第一百二十三章【胁迫】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