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非我族类】
大择天下2020-11-20 07:123,339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鲁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夏季,鲁成公千里迢迢来到了晋国首都絳会见晋景公,然而让鲁成公想不到的是,晋景公似乎并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对自己不敬。同样身为国君,为什么会这样对我?鲁国虽然不是大国,也算是二流诸侯国。面子上总要让人过得去才对。鲁成公很生气。

  看看自己的国君生气了,为了安慰鲁成公,季文子只好这样说,晋侯怕是难以长寿。晋侯之天命掌握在诸侯手上,他不敬诸侯,就得不到天命,得不到天命,怕是于其寿命都会有损害。季文子也够恶毒,拿晋景公的寿命来讨好鲁成公。

  但看了季文子引用诗经的诗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后,觉得季文子倒不是在诅咒晋景公,而是逻辑的必然演绎。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这诗所讲的哲理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宇宙的自然的社会的现象,都在告诉我们,宇宙、自然、社会都有规律在里面,这个规律就是古人说的命。如果说宇宙、自然、社会有规律或者命,那么你不顺从规律或者命,就会失败。规律或者命,就有这么强大的力量,你我所能做的就是敬天命,敬天命就顺其规律或者命行事。

  礼是春秋时代人际交往的规则,这个规则在那个时代的人看来就是整个社会的人际交往的内在的规律或者命。如果不依礼交往,就是违背了规律或者命,那就是不敬。不敬的结果是失败,其结果必然是不好的,甚至很坏的。在这里,不知道季文子是否在偷换概念,把天命偷换成了人命。也不知道鲁成公有没有发觉这个问题。但由季文子的逻辑如此推断,晋景公当然会有报应在等着他了。

  但鲁成公却等不到那个报应的时间的到来,太遥远了,感觉上还是当前的报复更合算,就如一张票据,鲁成公愿意拿高高的贴现率来换取当前的行动。鲁成公秋天时回到了鲁国,他决定脱离晋国,投进楚国的怀抱中去。鲁成公的方法是,你想让一个敌人生气吗,那就找到这个敌人的敌人,与这个敌人的敌人做朋友,你的敌人就会生气。这方法很妙,也很好。

  这方法虽然好,但季文子不同意。他提出了四条理由,一、晋国强大,但鲁成公可以反驳季文子,楚国也强大。所以季文子说,二、大臣和睦,那鲁成公又反驳说,楚国此时也没有内讧。季文子只好说,三、晋国离我鲁国比楚国近,这倒是确实的。四、诸侯听从晋国的命令,这也是,虽然还有部分诸侯国听从楚国的命令。

  这些理由似乎都过于牵强,所以季文子只好又搬出古人的经典来做根据。他说史佚之志这本册子上有句话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人姓什么记得吗?姓芈。我们鲁国,还有晋国姓什么?姓姬。姓芈的人与我们姓姬的人,不是一族人,不是一族人,那心就不一样,心不一样,那么他的爱憎就与我们不一样。爱憎不一样,那么楚国再强大,他也不会爱我们鲁国的。

  心要相同才容易交流,心的相同,源于相同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而这些的相同则多是居住于相同地区的同族人。所以,可以用族的不同,来划分人群之间的远近。近的相亲,远的渐疏。由此来判断,我应该与谁交往。

  这个逻辑链条,让鲁成公没有话说,只好同意季文子的意见,只好等待着多少年后那张票据的兑现。而晋景公真的死于非命,这样你不能不佩服季文子的那个偷换概念的作用,还真的要了晋景公的命。

  赵武的寿限也是个参考

  我把最要紧的要件丢了,没有赵武的生卒时间,就不可能确定其是谁的儿子。

  春秋时代贵族家庭的就今天的人以为的乱lun,在当时并不是什么不道德的,所以乱lun生了孩子也不必隐瞒。依此看,赵武当是赵朔的儿子,如果是赵婴的儿子,一定就写明是赵婴的儿子了,不必造假。当然,赵婴的儿子与赵朔的儿子的区别,就是宗族的大宗小宗侧室贰宗的问题。那个时代,人的社会地位是由父亲的血脉决定的。这个当时的人应该不敢挑战。所以用赵婴的儿子冒赵塑的儿子不太可能。

  但到了战国以后,有了军功贵族,有了官僚阶层,贵族已不是只有血缘才能决定时,世袭贵族已不是神圣时,这种借腹得天下的事才可能有。有名的,楚国的春申君进李园女弟于楚考烈王,吕布韦进赵姬于秦庄襄王之事。

  山崩川竭,君为之不举

  晋国之梁山崩塌,晋景公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事,且见国都中似无人可商量,就把在外地的伯宗招回来,想听听他的意见。

  伯宗是乘坐驿马去绛都的。依伯宗的地位,一定有自己的马车,但晋景公却命用驿马去接伯宗。一则显示着晋景公对伯宗的看重,二则国与家的事情要分开,该国库开支的事务,你不能让大臣去支出。当然,该你个人支付的,也不应该由国君来承担。而其实恰是很多个人愿意拿国库的钱来当自己的钱来化。

  伯宗行进在去绛都的路上,与一辆绛都来的载货的马车相遇,路窄过不去。伯宗让自己的马车让道,请载货的马车先过去。但那时的马路实在是狭窄,载货的马车一时过不去。那载货的马车夫对伯宗说,你还是转从小路上走快,与其等我。

  伯宗听听口音,这车夫像是从绛都来的,当被证实后,问车夫绛都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不问梁山崩塌,而是泛问。车夫回答的恰是梁山崩塌的事,并知道晋景公已去请伯宗了。伯宗问,请到伯宗会怎么办呢?这话问的有意思,自己是伯宗,却问别人伯宗会怎么想怎么办。

  车夫说,伯宗也不会有其它的办法,梁山的崩塌是因为土壤朽松造成的,你能怎么办?梁山已经崩塌了。但是山川是一个国家的重要象征,就如周天王的玉玺象征着周天王的天子地位。山崩川竭,对于国家来说是发生大的事故。此时国君要做的是,吃饭吃得清淡,穿衣穿得朴素,坐车坐得简单,睡觉睡到郊外,且暂停一切娱乐活动,国君还要摆放好玉帛,向天神诵读那罪己的表状。也只有做这些了,伯宗去见晋君,还能说什么呢?

  车夫已说了,梁山的崩塌是土壤的朽松造成的,是自然现象。但为什么还要晋国国君做那些有似体罚自己的事情呢?此乃易经观卦,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之意也。

  人活在世上,如果什么都不怕,那人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但一个人只有一个人的力量,你用一个人力量去臣服别人,征服世界,可能吗?当然不可能。但为什么人家会臣服于你?因为人之外还有一个世界,就是神的世界。神的世界与人的世界是有联系的。周天王是天神的儿子,诸侯国君是天子的儿子,所以诸侯国君也是天神的子胤。人与神,人与神的子胤怎么能平起平坐?所以,臣服别人,征服世界是因为神与人的关系的结果。人是怕神的,人是要臣服于神的,所以人不敢妄为。

  怎么让人相信有神的世界呢?这就是自然灾害,就是人生坎坷。那是不可抗拒的力量,不能抗拒的力量就是神,人在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自然灾害、人生坎坷就是神在表示着对人的世界的惩罚。梁山的崩塌就是神的表示。

  当神表示着对人的惩罚,天神的子胤表示着的接受惩罚时,就是以神道设教。天神的子胤都怕神,何况我们人呢?但天神的子胤真的怕吗?未必。但其意义是重大的,人有了畏惧的对象。这就是天下服矣。

  伯宗恐怕没有想到自己会说这些话,所以请车夫一同回到绛都去,但车夫没同意,大概是紧着把货送到货主的手里。伯宗也不客气了,到了绛都,就把车夫的原话转述给了晋景公,晋景公也不客气了,就依照车夫的话去做了。

  逍遥君好!我很认真地读了你的回帖,受益匪浅。说实话,我真的没有在这方面特别的学习,我只是总体上的看书,大的方面关心,如此技术的工作,我实在也没有这个能力。向你学习了。我愿意相信赵武是赵婴齐的儿子,如果每个假设都能有强有力的史料作证,则更佳矣!

  我特别想问你个问题,你怎么会想到赵武的生父是谁的问题?比如像我这样比较木的人,就绝不会想这个问题。我看历史一般都相信那是真实的。当然,其实未必。比如晋灵公是赵穿弑杀的,但董狐写在史册上是赵盾。像我这样的人,只看春秋经的话,就相信是赵盾干的。逍遥君好!我很认真地读了你的回帖,受益匪浅。说实话,我真的没有在这方面特别的学习,我只是总体上的看书,大的方面关心,如此技术的工作,我实在也没有这个能力。向你学习了。我愿意相信赵武是赵婴齐的儿子,如果每个假设都能有强有力的史料作证,则更佳矣!

  我特别想问你个问题,你怎么会想到赵武的生父是谁的问题?比如像我这样比较木的人,就绝不会想这个问题。我看历史一般都相信那是真实的。当然,其实未必。比如晋灵公是赵穿弑杀的,但董狐写在史册上是赵盾。像我这样的人,只看春秋经的话,就相信是赵盾干的。

继续阅读:第一百二十五章【礼崩败坏】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