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错误的决策】
大择天下2020-11-20 07:123,588

  但卫成公实际上是不相信叔武的,他认为叔武就是篡位。所以他在约定回国的日子之前,提前回到卫国。叔武不知道,但宁武子知道了。宁武子便又赶在卫成公之前回到卫国,想在这两兄弟之间进行斡旋调解,使两兄弟消除误会。但还是卫成公先到了卫国。当叔武知道哥哥回来时,正好在洗头,他也就不洗了,也顾不上梳理头发,非常高兴地握着头发,出门来见卫成公。但却被卫成公的先驱给射杀死了。而当卫成公看到这个场景时,他明白了,弟弟并没有篡位的意识。看来,有的事情,能够证明一个人的意识的,就是看他的行为。但此时,已晚了,卫成公将弟弟的尸体放在腿上,悲痛地哭了起来。

  而元咺却只能离开卫国,他来到了晋国。来到晋国的元咺,向晋文公说,叔武并没有篡位,而卫成公却因此射杀叔武,是冤案。晋文公命两方面进行对质。卫成公派出宁武子、鍼庄子还有士荣,与元咺面对面地进行诉讼对质。叔武确实没有篡位,结果是卫成公一方输了。士荣被杀,鍼庄子被砍足。卫成公从卫国被捉到成周,关进了囚室。宁武子也一同来到成周,侍奉卫成公。而元咺却回到卫国,并立公子瑕为国君。看来,这回元咺是真的要立新的国君了,而卫成公好像是被废黜了。

  晋文公捉卫成公到成周的本意,是判他有罪,想杀了卫成公的。但由于卫成公的前驱杀叔武,只是前驱自己领会的卫成人的意思,卫成公并没有亲自下令杀叔武。所以,不能确认就是卫成公杀了叔武。所以,才先把卫成公关在囚室里,没有立即杀他。但最终,晋文公还是决定,杀了卫成公。卫成公是鲁僖公二十八年冬,被捉到成周的,到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夏,他在成周已关压了一年多了。这时,卫成公身体不好,要医生看病。晋文公就命医衍前去给卫成公看病,借看病的机会,鸩杀卫成公。宁武子知道后,送给医衍财贿,要他下毒少一些,这样由于毒药的量不够大,卫成公侥幸没有死。

  卫国不管怎么说,也算是一个较大的诸侯国,而这个诸侯国国君的生命权,却掌握在别国国君的手里。晋文公俨然以一个最高司法裁判者的身份,来决定另一个国君的生命。这当然,是因为卫成公是疑犯,否者晋文公判他有罪也很难。但对于卫成公这样的疑犯,此时,也只有晋文公可是审判,因为他是霸主。其实,晋文公之前,别的人已干过相似的事,郑庄公灭许国,齐桓公灭谭国、遂国,宋襄公杀鄫子。这些事件,都是一个相对强大的诸侯国君,拿别的国君的生命,别的诸侯的社稷,来炫耀自己的权威。这种权威,远比针对本国的人民的权威,要更有权威的味道。这种味道,是每一个到了强国的地位的国君,都想尝试的。

  还好的是,在鲁僖公的请求下,外带着送给周襄王和晋文公每人玉十瑴,周襄王答应释放卫成公。看来鲁僖公与卫成公的关系很好。不过,我们也看到了,卫成公的命,也就值玉十瑴,即二十块玉吧。是贵,还是贱呢?

  可被释放的卫成公到哪里去呢?卫国已有了新的国君。自己有二个可能选择的道路,要么在国外流亡;要么就重新回国,夺回君位。他选择了第二条道路。卫成公用财物贿赂卫国大夫周颛、冶廑,说如果自己回国,就可以命他二人为卿。二人就将卫君公子瑕,还有元咺杀死。可见,公子瑕的生命也可以折抵成财物,但值多少,没有记载。

  卫成公回到了卫国。但当周颛在卫国的祖庙里,准备接受卫成公的任命为卿时,却很突然地发病死去,吓得冶廑也不敢接受任命了。这样算来,公子瑕,也就值那些财物,他的生命,不可能再交换给这这两位大夫卿位。

  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九月十一日,晋秦两国讨伐郑国。晋国在汜南,秦军在函阴(河南新郑)。伐郑的理由有三,一是郑暗地里与楚国勾结来往;二是晋文公当年流亡到郑国时,郑文公不礼重耳;三是郑没有参加鲁僖公二十九年六月,晋国发起的翟泉之盟。晋文公要旧账新账一齐向郑文公算。

  面对这样的两大诸侯的讨伐,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您得请烛之武出来了,请他去见秦君,才有可能使秦军撤退,以解郑国当前之危难,因为郑国实在很危险了。但当郑文公对烛之武说明后,烛之武很客气地说,我年轻时,才能都不及别人,现在年纪大了,更不行了。郑文公说,不是您这样说的,我以前没有早用您,是我的错。现在有危难了才想到您,是我不好。但如果郑国真的灭亡了,您也不会有什么好处的。烛之武听了这话,就答应去见秦穆公。但我们可以判定的是,烛之武绝不是因为郑国灭亡对自己不利才答应郑文公,而是郑文公的自我检讨的话,让他感动才答应的。看来烛之武,一定是位有才华的人,但郑文公一直不用,这也没有什么。历史上、人世间有多少有才华的人也就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一生,所以烛之武不会为这个而抱怨什么的。但在国家有危难时,郑文公却想到了他,也是对他烛之武的才华的认可。再说郑文公毕竟检讨过了。人就是这样,人家认可自己了,只要对方肯低下去身子,自己也就会愿意为对方出力的。

  这样烛之武才出城去见秦穆公。怎样才能使秦穆公撤军呢?烛之武首先告诉秦穆公,如果灭了郑国,对秦国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处。郑国在秦国的东面,中间有晋国。实际上就是块飞地。这样的一块土地是很难管理的。所以如果灭了郑,有可能的是晋国得到郑,而不是秦。而晋国得到郑,就会更加强大。晋国的强大,意味着晋国得到的利益大,也就是秦国的利益被晋国拿去了,秦国就失去了利益。然后,烛之武告诉秦穆公不灭郑国的好处,您可以用郑国做东道上的主人,您的使者路过郑国时,我们会热情地招待他们的。这之后,烛之武又说了晋国的坏话,当年您帮助晋惠公回到晋国,晋国答应送给您五座城池,但却反悔了。烛之武把晋惠公的恶行笼统地算在了晋国的身上,也就是算在了晋文公的身上。烛之武说,晋是个贪得无厌的诸侯,他们得到了郑国,就会向西发展,那么就可能侵害到您秦的利益,而且有可能会想着灭了你们秦国呢。这样的一个情况,您看着办吧。

  烛之武的这篇说辞,确实让人听后会不由自主地表示同意。因为每个诸侯做一件事情,都有他的目的。而能够获得利益是做一件事情的原动力。这个原动力消除了,也就没有了做这件事的意义了。烛之武的说辞,就是告知秦穆公,您伐郑是不会得到利益的,而且会失去利益。所以,秦穆公当然对烛之武的分析表示同意,所以下令撤军,但却命杞子、逢孙和扬孙三位大夫留下来,帮助郑国守城。

  晋也没有想到秦会作出这样的举动,以至狐偃提出进攻秦军,但晋文公不肯,他到底受过秦穆公的恩惠,所以下令也撤军。这样郑国就避过了可能亡国的结局。

  秦望山,是会稽山的一座最高的山,秦始皇曾登此山,并留有李斯碑。碑文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所以,这里的秦,是指秦始皇,他站在山上,向大海望去。关于秦望山,王阳明有赋诗。

  若耶水,又称若耶溪,是会稽山上向北流下的一条河,现在称平水东江。若耶,一下子很难明白,这个词的意义,或许是当时,越人的口语吧?所以很拗口。有说西施在若耶溪里浣过纱,但如果西施是诸暨人,就不太可能在绍兴浣纱。所以,这些传说是经不起推理的。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个美好的传说,当成真有其事。

  鲁僖公三十二年(前628年),郑文公去世。他是郑厉公的儿子,他在位是四十五年,算是一位老国君了。

  郑文公早先曾立过太子的,就是子华。但子华因想借助齐桓公的力量清除郑国当权的三位大夫,而得罪了郑文公,在鲁僖公十六年时被杀。这之后,郑文公就没有再立太子。

  到了鲁僖公三十年,晋秦二国伐郑,在郑国大夫石甲父和侯宣多的主张下,立公子兰为太子。公子兰很早离开郑国,避难到了晋国。他一直就跟随着晋文公,所以与晋文公有良好的个人友情。立公子兰可以改善郑晋两国的关系。这是当时立公子兰为太子的初衷。在郑文公去世后,公子兰即位,这就是郑穆公。

  而在郑穆公刚即位不久,帮助守郑国的秦国大夫杞子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他杞子现在掌管着郑国北门,如果秦军悄悄来袭击郑国,可以占领郑国。秦穆公知道了这个情况,又不知该怎么好了,一时拿不定了主意。因为烛之武说过,郑国对秦国而言,是越国而鄙远,君知其难也。也就是,郑国这样要经过晋和周才能占领的土地,秦国在管理上是非常麻烦的。但在有利的事情面前,秦穆公不愿意想到烛之武的话。他征询蹇叔的意见。蹇叔也说,这么远的路去偷袭一个诸侯,从来没有听说过。路程这样的远,也就是行军的时间长,那么就很难做到整个行动的保密性,也就谈不上偷袭。在郑国有备,而路途遥远,军队疲劳的情况下作战,是要失败的。但秦穆公听不进去,命孟明、西乞和白乙三位大夫帅军出兵袭郑。

  蹇叔见秦穆公不听自己的意见,反命孟明等出征,就哭着对孟明说,我看见您带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这支军队再回来了。这话给秦穆公知道了,他专门派人对蹇叔说,您老知道什么?您如果是活到中寿,您老的墓上的树都要有的怀抱那么些粗了。意思是说,您活得太长了,已经是个老糊涂了。可见一个国君,如果作出了决策,在没有得到结果前,他是不会承认自己的决策会是错误的,所以对反对者的意见是很反感的。

继续阅读:第一百零八章【彭越之战】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