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践士之盟】
大择天下2020-11-20 07:123,208

  当楚成王得知楚军战败时,派人给子玉传话,您如果还回国,您怎样面对那些死于此战的申、息城邑战士们的父老们?意思是要子玉自裁。但子西和子玉的儿子成大心对使者说,子玉本来是想自裁的,是我们说的,要他回到楚国接受楚王的杀戮。其实,这是一种策略,希望用拖延时间的办法,来得到楚王可能变更的态度。但一直走到连谷这个地方,楚成王都没有赦免子玉的命令,子玉只好自杀。

  当晋文公知道子玉死了时,高兴得都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他太高兴了。因为子玉是真心想为楚王和楚国人民做点事情的人,但却因为这样一次失败,就了结了性命。晋文公认为,之后楚国的执政者,不会再像子玉这样对晋国有重大的威胁了。晋文公又怎么会不高兴呢?敌人高兴的事情,对自己来讲,一定是件坏事情。如果楚成王先知道了他晋文公的这样的心情,或许就不要子玉死了。但或者是楚成王知道得迟了,或者就一直没有知道过。总之,子玉死了,晋文公高兴了。

  而子玉提拔为令尹是当时令尹子文的建议。鲁僖公二十三年秋,子玉伐陈,并攻下了三座城邑,算是取得了较大的战绩。这时令尹子文,就把令尹的位子,交给了子玉。子文当时的想法,一个人取得了很大的功绩,如果不给他一个相适应的地位,他就会不愉快,就有可能作乱。子文的看法,子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但对于子玉的才能,似乎楚国的有些大夫,是不认同的。如叔伯,如蒍贾就这样认为。蒍贾说过,他子玉性格刚烈,又不会治国,所带军队超过三百乘,他就不会指挥了,要么攻不进敌人的阵地,要么这三百乘战车就不能回到楚国了,是说子玉一定要打败仗。把子玉说得一文不值。

  而从子玉所表现出的言行,更多的自信和自傲。楚成王命令不要与晋作战,子玉却请求伐晋,他以为他可以战胜晋国。他向晋国提出用宋交换曹卫的条件,他认为说出去了,就可以办到。他向晋文公请战时说,我们楚军的士兵与您晋军的士兵,在战场上作战,我成得臣和您晋君一同观看。表明的是他与晋文公是一个层面的人物。他并没有把晋文公放在眼里,把人家当国君看待。但就是这位他成得臣不放在眼里的晋文公把子玉打败,这才是事实。接下去的事实,是子玉是不会指挥打仗,但晋文公却怕他。这是一个让我们后人读到这段历史感到迷惑的事情。

  晋文公取得城濮之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晋文公城濮一战取得的胜利,史书认为是由于晋文公经过了四年的准备。这四年,晋文公主要做了三件事情,以达到三个目的。

  第一件事是帮助周襄王稳定天王的地位,这一举动称为义。这里的义,是指君臣之义。由于晋国从晋献公之后,先后有奚齐、卓子、晋惠公、晋怀公当上国君,除晋惠公外,都是被弑杀的。这样的一个政治局面,使得晋国人民,特别是晋国的贵族们,不敢对现任的国君给予希望,因为可能那一天,重耳或许就死在了政治对手或刺客的手下。所以,晋国人此时的心态是过一天算一天,没有什么长久的打算。这样一种民情,晋文公又怎能使人民为自己的事业出力呢?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使人民相信国君。晋文公于是就帮助周襄王,打败了王子带。这个演示就是告诉给晋国人民,要维护君臣之间的自然关系,也就是要讲君臣之义,君一定比臣地位高,臣不能去动摇君的地位,只能服从君。我重耳维护周天王的王位,相似的,晋国人民也应该维护我晋君的君位。所以,晋文公帮助周襄王,目的还是为了自己。

  但仅凭帮助一次周襄王,晋国人民就拥护重耳了吗?重耳当然不会这么天真,这种不给人利益的演示,只对周襄王有利,对晋国人民并没有实在的好处。于是,晋文公与倡导君臣之义相配合的行动,是做有利于晋国人民的事情。他免除了人民欠国君的债务,他降低了人民的税赋,他用国库的财物施于受到灾祸的人民、救济贫困的人民,他减轻关税、鼓励通商,他劝农务耕,他节省政府开支。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人民的财富得到了增长。人民的财富增长了,就希望能维持这样的局面。这个局面是谁创造的呢?是重耳。于是结果是什么呢?就是晋国人民,衷心拥护重耳这位国君。

  第二件事是伐原,而这样一次伐一座小城的举动,却演示了信这样一个道德规范。晋文公说过,信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法宝,因为信,可以庇护人民。信怎么是可以庇护人民的呢?这里的信,其含义还是清楚的。信,就是用语言,真实地表达出的一个人的内心的意识,而这个意识,又是正确地表现给了外在的世界。我们用晋文公的伐原之战,来解说信这个道德规范。

  鲁僖公二十五年冬,晋文公下令,只准备了三天的粮食,带军队围困原邑。三天到了,原邑并无投降的表示,晋文公就下令撤围。这里,晋文公的意识,就是只围原邑三天,并且已将这个意识,变成了意志,下达命令给晋国军队了。如果围困的时间多或少,都与当初晋文公的意识不同一。那么什么是信呢?围困三天,是信;多或少,就是不信。很明显,信所要求的,就是意识和行为的一致。而这个意识,又必须表达给了别人。

  这样分析起来,好像很绕圈套子。如果说得明了些,信,就是说话算数,就是说老实话。据说,自从晋文公倡导信的道德规范后,晋国人民,经过一段时间后,都讲信了。有一个现象可以证明。做买卖的人们,相互之间,说得都是真话。我卖的东西,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绝不以次充好,以假乱真。

  第三件事是在被庐这个地方大蒐。蒐是指春天打猎,这里可以理解是晋国,通过这样的大蒐,来训练军队,也可以理解为军演。这样的一个准军事行动,必然是按实战时的要求来实施。晋国很多次的三军将佐的任命,也都是通过大蒐来确认的。那么大蒐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晋国人民,遵守礼这个道德规范。大蒐与礼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在春蒐时,每个人是要按照贵贱少长排列并行事的。这就是礼。礼就是等级分明。每个人,在队伍中有了自己的位置,就不会乱,这支军队就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这样的军队,一定是有战斗力的。

  那么,我们来看,义,达到了晋国人民拥护晋文公的目的;信,达到了每个人说的话,做的事,都是真实的信息;礼,达到了晋国军队是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一个有威信的国君,统帅着有战斗力的军队,去完成一件人人明白的事情,这个事情一定可以完成得很好,这个事情,在这里是指战争。这就是晋文公城濮之战,胜利的主要原因。而这三件事情,是狐偃向晋文公提出来的。

  城濮之战前,卫国是晋文公打击的对象之一,晋文公是想以此而迫使楚军放弃围宋。在卫成公愿意与晋和谈时,晋文公却不应允。在这样的局势下,卫成公只能倒向楚国。但卫国人民又不同意卫成公倒向楚国,并把卫成公逐出了国都,他跑到了襄牛。

  当卫成公知道城濮一战,楚国败于晋国时,因骇怕而从襄牛跑到了楚国,然后再到陈国。诸侯要在践土结盟,卫成公命大夫元咺奉自己的弟弟叔武代自己参加。这在卫成公,是一个很矛盾的现象,一边自己倒向楚国,并想寻求楚国的保护;一边却派自己的弟弟,参加晋主持的盟会。他是想在晋楚两方面都讨好吗?还是自己想到那儿,就做到那儿呢,并没有一个成熟的政治主见?

  但在叔武参加践土之盟后,在卫成公身边的一些人却告诉卫成公,说元咺立叔武为国君了。这个消息,当然让卫成公很不高兴,或者就很愤怒了。自己是要弟弟去代自己参加盟会,并不是说弟弟就是国君了。我让你代我,当然是因为我信得过你,你只是代理。现在,你倒就此当上了国君。但卫成公,对弟弟又没有什么办法。想想这事都是元咺的主谋,卫成公马上命人把元咺的儿子元角给杀了,因为元角就在卫成公身边。而元咺虽然知道了儿子被杀,在参加完践土之盟后,还是奉叔武回到了卫国,但叔武只是代理国君的事务,没有即位称君。

  鲁僖公二十八年六月,晋文公允许卫成公回国,还是承认卫成公的国君地位。跟随卫成公的宁武子,代表卫成公与叔武派出的卫国大夫在宛濮结盟,盟词主要的意思是,跟随卫成公的人不要以有功自居,而与叔武镇守卫国的人也不要怕自己有罪,互相谅解。看来,正是有了误会,才有结盟的行为。叔武同意结盟,并欢迎卫成公回国,应该说这已证明了叔武没有当国君的想法。

继续阅读:第一百零七章【错误的决策】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大话之帝国崛起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