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盾执政
鲁文公六年(前621年),秦穆公、晋襄公先后去世。
秦穆公去世时,用子车氏的三个儿子给他殉葬,这三人都是有着优良品德的贤人,所以秦国人民都为这三人而悲伤,而秦穆公的死倒没有对秦国人民有什么情绪上的影响。当时的有见识的人就认为,这正是秦穆公没能成为中原霸主的原因。他不管后面的事儿了,只为他自己进入另一个世界的事情打算,所以把子车氏的三个儿子也带进了他的坟墓。
晋襄公是在八月十四日去世的。但在他去世前,晋国的的新的一代的领导核心集团已构架好了。晋国第一代元帅是郤谷,第二代是先轸,第三代是先且居,先且居是先轸的儿子。先轸在箕之战死后,晋襄公就命先且居为中军将了。第四代是赵盾了。在鲁文公五年之前,先且居、赵衰、栾枝、胥臣都先后去世。赵衰做到过中军佐。
赵盾是赵衰的儿子,母亲是狄人叔隗,叔隗的妹妹就是季隗,季隗嫁给了晋文公。可见晋文公和赵衰是连襟。当赵衰随晋文公回到晋国,晋文公又命赵衰娶了公女赵姬,这位赵姬究竟是哪位晋君的女儿,很难做判断,但我不敢说她是晋文公的女儿。因为如果赵姬是晋文公的女儿,那么晋文公与赵衰既是连襟,又是翁婿了。赵姬也有了自己的儿子赵同、赵括、赵婴。但赵姬还是劝赵衰迎回叔隗和赵盾,并立叔隗为正妻,赵盾为嫡子。可见赵姬是位非常谦恭的公女。真正的有涵养的贵族当是如赵姬一样的,没有傲气,有的反倒是谦恭;没有妒意,有的反倒是关怀。
赵盾能够当上中军将,当然与他这样的身世有关。父亲赵衰也曾当过中军佐。当然,赵盾能够当上元帅,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的作用才是最主要的。这就是阳处父。本来,晋襄公是任命狐射姑为中军将,赵盾为中军佐的。狐射姑是狐偃的儿子。但阳处父却向晋襄公建议,让狐、赵二人调换位置,也就是赵盾为将,狐射姑为佐。阳处父的理由是,赵盾有才能,用他做中军将当元帅,对国家有利。而实际上还有重要的一条是,阳处父曾是赵衰的属大夫。从他个人感情上讲,他支持赵盾执政。而晋襄公也听从了他阳处父的建议。
赵盾也确实有才,他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治国策略,使晋国的行政司法,有了法典。一是制事典,这是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行政法的法典。二是正法罪,这是相当于今天的刑法的法典。三是辟狱刑,这是相当于今天的刑事诉讼法的法典。四是董逋逃、由质要,这相当于今天的民法的法典。治旧污、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这相当今天的公务员法的法典。
所以,晋国的中军将,不但是军职,更重要的,是执政。所以左传称赵盾当上中军将时,说赵盾于是乎为国政。为国政,就是执政。他是晋国的第一执政。当然,赵盾,与其它执政者的不同处,是他制定了相当完备的治国法典。左传称今天的法典为常法。这是赵盾对晋国所做的最大的贡献。
郑武公坚决不同意立共叔段为太子的。
在郑武公时,由于姜氏喜欢小儿子,数次向郑武公提出立共叔段,但郑武公不答应。这一点郑武公头脑很清醒,他没有迁就自己的夫人的无理的要求。
而在郑武公去世作,姜氏马上就向大儿子提出了要求将制邑封给共叔段的请求,看上去,一个是姜氏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一个也表示了她势在必得的决心。而郑庄公,并没有答应母亲的这一要求,但却给了母亲一个台阶,除去制以外城邑,都可以封给弟弟,但只有制邑,不行。这无非是手段,因为制邑虽然险峻,但却并不是理由。如果,姜氏先提出了要封京邑,给共叔段,郑庄公也会提出其它的理由,也一样地不会答应封给共叔段的。而如果后来姜氏提出要制这个地方,他郑庄公也会把制这个地方封给共叔段的。
所以,郑武公与郑庄公对待姜氏提出的要求,所采取的态度是不同的。这与一个是夫妻关系,一个是母子关系,有相当大的关系。在郑庄公,既不得罪母亲,又能维护自己的权威,是他必须考虑的。而他的方法,确实都照看到了这两点。
祝各位朋友新年快乐!大年初一,发新贴。
101、赵盾立晋灵公为君
在晋襄公去世后,本应立其太子夷皋为晋君,但由于他年纪小,此时还在襁褓中,怎么办?赵盾提出了另立晋文公的儿子公子雍为国君的建议。因为公子雍是晋文公喜欢的一个儿子,禀性和善,现在是秦国的亚卿,年富力强。但狐射姑反对,他提出立公子乐,公子乐此时在宋国。公子乐也是晋文公的儿子。
这里我们又看到了这个现象,国君是一个诸侯国的领袖,是最高地位的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地位的人,却要由比他地位低的大夫们来选定。本来太子夷皋就是太子,赵盾只要到第二年,请太子即位,新的国君就产生了。但不是这样,赵盾考虑到了晋国的利益,想另立国君。
对于狐射姑提出立公子乐,赵盾并不理睬,赵盾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派先蔑和士会前去秦国,商谈迎回公子雍为国君一事。狐射姑见赵盾如此地不把自己的意见放在眼里,不把自己这位同僚当回事,当然生气。所以,狐射姑也派人去宋国迎回公子乐,与赵盾对着干。但是还是赵盾果断,命人刺杀了公子乐。狐射姑对赵盾的行为非常不满,但又不能怎么样来对付赵盾。而赵盾如此嚣张,正是由于阳处父使狐、赵二人易位的结果。本来狐射姑是中军将,那么赵盾就应该听从他狐射姑的。现在好,他狐射姑只能听从他赵盾的为所欲为了。所以满腔的怨恨就只能发泄到阳处父身上了。九月,狐射姑叫续简伯刺杀了阳处父。十一月,赵盾下令杀续简伯,狐射姑只能出奔,他来到了他的外婆家,狄。
关于阳处父的死,当时有人就评价阳处父这个人性格太刚,没有一点柔韧性,要吃亏的。就比如赵盾和狐射姑的换位这件事,晋襄公已定下了的由狐射姑任元帅,那么你就听从好了。但阳处父不干,他就是要拥护赵盾为元帅。为此而得罪了狐射姑。而狐射姑敢于刺杀阳处父,也是因为阳处父得罪人太多,没有多少人支持阳处父。
当太子夷皋的母亲穆嬴知道赵盾要另立国君时,就每日抱着太子在朝廷上哭诉,说先君有什么罪?太子有什么罪?不立太子,而外立君,那么太子怎么办?哭得大臣们劝也不是,安慰也不是。穆嬴又来到赵盾的家,向着赵盾顿首,并说,先君当初把太子托付给您,说这孩子如果有才,是您赐给他的;如果不才,他只会恨您。先君相信您能教育好这孩子的。现在先君不在了,可话语犹在耳边,您却背弃了您的诺言。
赵盾见穆嬴如此地纠缠,也怕国人因同情她而做出内乱的事情来,所以与大夫们商量后,决定还是立太子夷皋为国君吧,这就是晋灵公。但此事却是背着先蔑和士会定下来的。此时的先蔑和士会已从秦国出使回来,秦康公也准备送公子雍回国即位。并答应送给公子雍多一些的护卫。秦康公是秦穆公的儿子,就是那个太子罃。
这样在约好了的时间,鲁文公七年(前620年)三月,赵盾帅晋军,名义上是迎接公子雍,但实际上赵盾已决定抵抗秦军送回公子雍了。在公子雍及秦军渡过河水时,赵盾宣布,现在我们已有了自己的国君,那么秦军送来的就是敌人。我们现在要迅速地行动,在秦军还未有准备之前,先进攻他们。夜晚,晋军向秦军进攻。四月初一,在令狐大败秦军。秦军只好护着公子雍回到秦国。而先蔑和士会也随后到秦国避难去了。
先蔑与士会,之前出使秦国,与秦康公商谈迎立公子雍。现在的情况是,赵盾立晋灵公,而公子雍被拒。从先蔑和士会来讲,一则在晋灵公看来,自己是罪人;二则在公子雍看来,自己也有谦意;三则赵盾并不信任自己,立晋灵公了,还不通告自己。所以二人只好出奔到秦国去了。
而在当初先蔑出使秦国时,荀林父就劝过先蔑不要去。因为晋襄公的夫人穆嬴和太子夷皋都在国内,太子很有可能即位。而您却要跑到国外去迎新君,肯定不行。你可以称病,辞去这次出使,否则祸害会降临到您的身上。先蔑不听。果然,赵盾立了晋灵公。在先蔑到了秦国后,荀林父把其家小,也送到了秦国。算是再一次对得起这位同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