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庄公十四年(前680年)的春天,齐国联合陈国和曹国讨伐宋国,理由就是宋弃盟背约。但我们看到,此次出兵,北杏之盟中的蔡、邾没有参加,而并没有参加北杏之盟的曹国却参加了。我们不好妄猜为什么会这样,但其产生的结果是,似乎盟约对诸侯的约束确实不是那么严厉,这也是宋国敢于背盟的原因吧。虽然,盟约上一般都讲,如果背盟会遭到明神殛之这样的后果,但是人们是现实中,真的看到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吗?如果真的会有明神来鉴定盟约的践行,在现在宋国背盟时,就会有神来惩办宋国,就不需要齐桓公出兵讨伐了。而事实恰恰相反。
齐桓公不但与陈、曹一同讨伐宋,而且派出使者到成周,向周天王汇报,并请求周王派军队来,请周王来指挥讨伐宋国。齐桓公真的是军力不足吗?不会,如果是军力问题,他完全可以要求参加过北杏之盟的蔡国和邾国出兵。这就是齐桓公人所不及之处,他要屈己而尊周王,他在遵循着礼的准则来处理政务。什么是礼?礼就是卑己尊人。何况是对周天王呢?而最要紧的是,当时的天下,终究还是周天王的天下,周天王还是天下的共主。齐桓公这样做,完全符合当时人们的思维模式,所以诸侯们当然会追随齐桓公。
这使我们想起了郑庄公。我们比较齐桓公和郑庄公后发现,郑庄公或许就没有明白,可以充分地利用他当周王卿士的地位,来成就他的伟大事业。但是郑庄公没有这样做,而且他还与周王顶着干。这就是差别,有差别的,就不会产生同一的结果,这也许就是郑庄公不能称霸主的原因之一吧。
周王派出周的大夫单伯,来参加讨伐宋,算是接受了齐桓公的礼遇。这在周王当然是一种心情上欣慰。当人人都不再记得他周天王时,他周天王已沦落到差不多如二三等的小诸侯国一样时,齐国这样一个当时算是大的诸侯国,却向自己致敬,表示尊崇自己本应有的天王的地位,这怎能不让周王感动。人是需要被理解的,我们不敢说齐桓公理解了周王的处境,所以才这样做。但齐桓公尊周王的结果确实是在抚慰他周天王已伤痛了很久的心。人在饥饿了的时候,再差的饭菜都是香甜的;人在寒风中,再破的衣裳也是温暖的。同样,人在最落魄的时候,一点点的关怀,都如天一般大的恩情。周天王,这时是周僖王,不会忘记齐桓公的情意的。
所以,到了这一年的冬季,周王再次派出大夫单伯,参加了齐桓公召集的盟会。这一次参加的有周王派出的单伯、宋桓公、卫惠公、郑厉公,还有就是齐桓公。盟会的地点是卫国鄄这个地方。这次盟会,宋桓公表示了绝对服从齐桓公。看来齐桓公这次是真的达到了他目的,解决了宋国的政治危机。由于宋国问题的解决,由于周天王的使者的到会,由于先后有宋、陈、蔡、邾、曹、卫、郑以及周天王,顺从了齐桓公的意志,所以齐桓公其实已在诸侯国中确立了他的应有的政治地位。
到了第二年,齐桓公再次在鄄盟会,参加的诸侯有宋、陈、卫、郑加上齐共五国。这次盟会《左传》的记载是“十五年春,复会焉,齐始霸也。”
56、何为霸主
那么我们就分析一下,这里的霸究竟是什么含义。我们看到,北杏之盟、伐宋、二次鄄之盟,这样四次诸侯的行动,都是由齐桓公组织实施的,也就是说领袖人物就是齐桓公。那么也就是可以这样推断,诸侯中的领袖就是霸主。各诸侯国虽然爵位不同,但并不说,你爵位高的诸侯国,就可以领导爵位低的诸侯国。何况如果说爵位高,那还得说人家宋国是公爵呢。当然公与侯是一个档次,伯子男是一个档次。既然不是爵位的问题,那么是否是周王委任了呢?也不是。我们至齐桓公始霸的这一年,还没有见到周天王,有委任齐桓公为霸主的命令。那么就有可能,是当时的诸侯国们,或是后来的左丘明认为,齐桓公是霸主了。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因为齐桓公确实在领导着诸侯国们。
这就是我们上面说过的,齐桓公如果做了什么事,他会做下去的,只要做下去了,就有可能会成功。你的意志,要别人去执行,一次可以,二次三次四次,人家会执行吗?如果中间人家不再执行了,你的意志强加不到人家的意识里了,那么你就不可能再领导别人了。而齐桓公的四次意志,全部都实现了。所以他就完全可以凭着他的意志来行事了。而这就是领导人的本质。他齐桓公是诸侯国的领导人,也就是霸主。
如果要验证齐桓公是否是霸主,就看他的意志能否继续被诸侯国执行。第二年的冬季,公元前678年,齐桓公在幽盟会。这次有九国诸侯的国君参加。鲁、宋、陈、卫、郑、许、滑、滕,还有齐。我们看到,鲁国、许国、滕国、滑国是第一次参加齐桓公召集的盟会。这次盟会,主要是解决宋郑之间的矛盾。齐桓公站在了宋一边,所以在这次盟会之前,也就是这一年的夏季,齐与宋卫三国曾讨伐郑国。而幽之盟会的召开,是齐桓公完全征服了郑国的结果。幽之盟会,也说明了齐桓公已是当之无愧地确立了他的霸主地位了。但并不是说,有了霸主了,天下就太平了。这个时代已是躁动的时代,人们不安于往日的平静的生活了。否者,就不会出现霸主,否者他齐桓公只要召开一次盟会,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但不是这样的,所以齐桓公必须要时常地盟会、时常地讨伐,以使诸侯们的躁动的脉搏平静下来。
鲁庄公想娶齐国的公女
齐桓公的伟大的霸主事业的形式,就是不断地会盟和讨伐。齐桓公十一年(前675年)冬,齐、宋、陈三国联军伐鲁。理由有两条,一是幽之盟会,鲁庄公不亲自参加;二是鄄之盟会,鲁庄公不但自己不参加,还让那个送公女出嫁的公子结来代替。
幽之盟会我们上面已说过了。鄄之盟会,是齐、宋两国国君在鄄会面。当时鲁国的公子结送公女到卫国去,鲁国的公女与卫国的公女一同嫁给陈国国君,当然鲁国的公女这次只是去给陈国做妾,而卫国的公女是夫人。当时的礼节是,妾先送到夫人那儿,然后与夫人一同嫁到夫君家。既然是送公女出嫁,就把这事办好吧。但当公子结走到卫国的鄄地时,知道齐宋两国国君在鄄会面,所以临时改变计划,让别人送公女到卫国,再到陈国,他自己则参加了齐宋的盟会。在公子结想着,是做件好事儿,加强与齐国宋国的友好关系。但你一个大夫,与人家国君盟会,明摆着不是压低了齐宋两国国君的地位吗?而陈国娶夫人,虽然鲁国的公女是妾,但也得你大夫送去才是,你反倒让一个没有身份的人送去,不是也明摆着看低人家陈国吗?如此地不明白事故,也怪不得齐、宋、陈三国要讨伐鲁国了。
鲁庄公也觉察到了自己的无礼,怎样来解除这个误会呢?已在位二十年的鲁庄公,此时还没有立夫人。所以他想到了,就到齐国去娶一位夫人吧。但当他定下此事后,母亲文姜在鲁庄公二十一年七月去世,到了第二年的正月才下葬。如果真要为母亲守孝,鲁庄公在三年时间内,就不能娶夫人。但三年时间,齐鲁关系的好坏,实在对鲁国关系重大。所以鲁庄公也管不了这些了。到了七月,鲁庄公先是屈驾与齐国的卿高傒会盟,这样可以与公子结和齐桓公的盟会扯平,算是给了齐桓公面子。到了年底,鲁庄公亲自来到齐国纳幣,算是正式向齐国提婚。
纳幣也就是《仪礼》〈士昏礼〉上说的纳徴。一般地说,在经过了纳采,也就是男方向女家表达了娶女家女儿的意思后,再经过问名、纳吉的程序后,纳幣就是说明昏事已定下了。那么幣是指什么呢?是指向女家送的财礼。一般是用丝织成的帛,颜色用玄和纁,用五两,一两是四十尺,五两就是二百尺了。另外还要再加上两张鹿皮。而鲁庄公这样的诸侯,还要再加上一个大璋。看来,那时娶媳妇,没有经济实力,还真娶不起。
但是,这在鲁庄公倒是反做了两件无礼的事儿,一是母亲才去世就纳幣娶妻;一是纳幣当由卿大夫去送,鲁庄公本人不该去。但是如果从齐鲁关系考虑,礼可能还是要服从国家利益吧。还有可能是鲁庄公确实想对齐国表示自己的诚意,所以也就顾不上这些了,而这恰是礼的精义所在,就是屈己尊人。所以也可以说,鲁庄公这样做,并没有违背礼的精神。
到了第二年的春季,鲁庄公才从齐国回来,算来在齐国也有一、二个月的时间。之后,在这一年里,鲁庄公又先后三次与齐桓公会面。先是夏季到齐国观社,然后再与齐桓公在谷会面,再与齐桓公在扈结盟。我们看到,在经过了这么多的事情后,齐鲁两国的国君,才第一次正式结盟。应该讲,齐鲁两国之间的关系,已是战略伙伴的档次了。这当然是由于鲁庄公的努力的结果。
鲁庄公对孟任和哀姜的情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