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回 觉怪人曹府戒备 说银梳大谈往事
祥春2019-10-31 14:023,728

  曹静和皇子妃顺利脱险,但问题在于,曹静一直不离身的银梳子丢了!这回曹静可好,比被绑了还紧张,留下小菊四处寻找,然后带着范荣华火速回家。

  可等一回家,曹静愣了!怎么回事呢?曹府内外,如临大敌!家丁内披细甲,手拿铁棍。曹家老少将军更是全副武装,跟要出征相似!

  范荣华一看,可吓坏了,心里说话:你看见没?估计老少将军是知道静静出事了,这是准备要我的命啊!我的妈呀!

  范荣华吓得“噗通”跪下了:“老将军!少将军!我没保护好静静,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请您们饶命!”

  旁边曹静一看,也是这感觉,赶紧把范荣华护住:“爹!哥哥!你们这是干什么?这次的馊主意,是我出的,没安乐公什么事!再说了,我这不安安全全的回来了吗?赶紧把兵器放下!”

  旁边的展平和冯焕一看,手也握住了刀剑,以防万一,不过他们俩还犹豫呢,人家都快成一家人了,真要动手,我们能帮忙吗?

  咱们再说曹家老少将军这边,一看范荣华和曹静这个样子,他们也晕了:“安乐公!静静!你们这是干什么啊?”

  嗯?范荣华和曹静一听,哦!合着不是因为我们这事啊!这才仗着胆子站起来。这时候曹家少将军曹雄一看:“爹!安乐公!静静!这里并非讲话之所,走,咱们进屋说!”

  就这样,众人进了屋。当然了,人家说话,展平和冯焕不太方便进去,于是借口去看看白婶,溜了。

  再说范荣华,进屋落座,还是有点心有余悸,接着认错吧:“老将军,少将军,静静这回遇险,全都赖我,你们可别教训静静啊!”

  范荣华也真行,开始往自己身上揽责任了。曹老将军一乐:“安乐公不必担心!静静遇险,我们也知道。但这边有包大人帮忙,您又那么用心。你们共同努力,我是不担心静静的安全的!”

  老将军说到这,曹静脸一红,赶紧打岔:“啊,爹啊,既然您俩不是因为我,那跟家穿铠甲干什么呢?”

  范荣华也赶紧问:“是啊!两位将军,我也不明白啊,这铠甲,得好几十斤吧?穿着多沉呢?”

  曹老将军长叹一声,这才把情况讲述一遍。原来,就在曹静被劫走的那一夜,曹府这边也出了问题。当时,曹老将军正准备休息,就听房瓦“嘎啦嘎啦”几声轻响,老将军经验丰富啊,知道,有夜行人!当时他把宝剑拽出来,跑到了院中!这时候,少将军也听见了,抄着宝剑出来,两人赶紧把家丁给集合了!

  说句实话,曹府是军人家庭,但对付这种夜行人,手段不多,能派上用场的,只有小菊,她能把夜行人缠住,然后家丁再提供点支援,倒也问题不大。可今天,偏偏小菊陪着曹静去了李元宝家,不在!没办法,就只能听见哪儿有声响,就让家丁搬梯子上去看!

  可这么干,效率太低,连人家衣角都摸不到!没办法,两位将军也不知道这个夜行人要干什么,干脆自己和家丁全副武装!咱们前文说过,曹府的家丁,打起仗来也是亲兵,手脚利索,也有功夫,正面交战,以多为胜,刺客也不好办!

  就这样,等了两天,夜行人没有任何的行动!曹老将军不放心,于是没让家丁卸甲,就这么,等到曹静回来。

  曹老将军把情况讲完了,范荣华热心啊:“老将军不用担心!这事我们也来帮忙吧!我那俩兄弟,展平、冯焕,都有本事,今天晚上,让他们想办法探查!”

  曹老将军连连摆手:“哎呀!不用劳烦安乐公了!听说包大人那边人手紧,您紧着那边就行!这毕竟是汴梁,我们这有小菊就能顶用!哎对了,静静,小菊怎么没回来?”

  提起小菊,曹静当时一拍脑袋:“哎呀!爹!我忘了说了,出大事了!我的银梳子丢了!现在小菊正在寻找!”

  “啊?你待怎讲?”

  “银梳子丢了!小菊正在寻找!”

  曹将军闻听此言,一巴掌拍到了桌上,当时茶碗乱颤!旁边范荣华不明白:“我说老将军,我真是一直不明白,静静那个梳子,我也见过,银的,模样怪了点,没别的特点啊!怎么丢了您们还那么紧张呢?莫非里面有什么秘密不成!”

  “哎呀安乐公有所不知啊!这梳子可不一般,闹不好,因为这梳子,能要了上千人的命!”

  “啊?上千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老将军,您快给我讲讲吧!”

  曹老将军无奈,只能把梳子的来历,讲述一遍。原来,就在十九年前,宋朝的西北边境发生了一系列恶战!而这一系列恶战的源头,莫过于宋太宗时期的一次“妙计”,咱们说西北地区,自唐末就不稳定,由党项族人控制,但因为党项族对唐朝忠诚,所以唐朝皇帝还给赐了国姓,姓李!后来,唐朝灭亡,中原的各个军阀,那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党项族这块儿呢,才懒得插手呢,反正谁势力大,我就称臣,不跟你费劲打仗!哎,等宋朝刚一建立,党项族也是一样,俯首称臣!而宋太祖呢,也准许他这个名义上的臣服,没办法,全国还没统一,各处得用兵!稳定一点是一点吧。

  可到了宋太宗年间,不一样了。全国基本统一,宋太宗呢,也看西北的情况不顺眼了,他觉得,这名义上的臣服不行,我得彻底控制你们!怎么办呢?他也知道,直接废了李家的官职,派太守过去治理,那就太激烈了,肯定就把事情弄炸了!所以这是最终目的,第一步,先让李家派将来的继承人入京,当人质。这意思很明显,西北地区还是你们家治理,但你别嘚瑟,嘚瑟我就砍了人质!而等李家的当家人没了,继承人派过去当家,宋朝方面就能派自己的人过去,以帮忙治理西北为名,一步步掌控军政大权,当然了,第一代时期可能不太顺利,但经历个三四代,李家成了光杆司令,西北的情况就能稳定!

  按说呢,宋太宗这手还算高明,但西北的李家一下就看穿了,当时的二号人物李继迁直接造反,跟宋朝对着干!宋太宗一看,哟呵!玩硬的是吧!之前那些招数,是想和平解决,咱们双方少流血,你既然不识抬举,咱就开打吧!我们大宋,物阜民丰,比你们这些叛乱者不强得多吗?

  可咱们说,宋太宗打仗是真不灵啊!他哥哥宋太祖赵匡胤没问题,人家在后周时期,就是高阶武将,虽然治国方面可能差点,但打起仗来没说的!调兵遣将和用人也很准。但宋太宗赵光义是个文人,尤其忌讳武将,所以派兵的时候,元帅说了不算,自己派的监军,权力特大,有什么事得向我报告,我来批示!

  这对于地方政治,可能有些优势,防止地方割据。可打仗不行啊!前线的情况瞬息万变,有了军情,等送回汴梁批示,再发回前线,黄瓜菜都凉了!所以即便宋朝的硬实力强,人数也多,仍然在战场上打得一塌糊涂!此后西北地区就成了宋朝最头疼的地方之一,跟牛皮癣一样,反复发作!

  后来,李继迁死了,党项族的当家人也换成了李德明,李德明比较明白,知道自己底牌不多,所以一个劲的向宋辽称臣,当然了,这就是名义上的服从,让宋辽双方互相较劲,自己从中渔利。

  对于李德明的做法,宋朝方面当然头疼,只不过迫于辽国的压力,而且就算想教训李德明,也没有合适的机会,这事就暂时搁下了,而且还封李德明为西平王。

  等到了宋真宗执政后期,有一年,西北地区天降大旱,近乎颗粒无收!宋朝这边呢,因为国家体量在这摆着呢,西北地区颗粒无收,我从东南的鱼米之乡调粮食来!然后再免了西北地区的税收,哎,难关就能度过去。可这时候宋真宗就想了,对!我们的西北地区颗粒无收,党项叛军李德明那边也一样啊!他们本身地盘就小,再没了粮食,这可是个好机会啊!揍他!

  调令一下,整个宋朝的精兵强将全都云集西北,就要把党项叛军暴打一顿!这些兵将可不简单啊!数量能有二十万!而将领方面也很强,有开国名将曹彬之子——当世名将曹玮!还有杨家将、折家将,外加上新兴起的种家军一众班底,任谁都能让党项叛军闻风丧胆!可真一开战,出问题了!宋真宗跟他老爹宋太宗一个毛病,特别不信任武将!所以这回别看名将云集,却不设主帅,由他派遣的监军代理!派的谁呢?就是宋仁宗朝的参知政事王大人!这可是宋真宗的心腹啊!

  王大人呢,在皇城司干过,后来担任过明州知州,以会办事著称,所以到了中央更是如鱼得水,很快就成了宋真宗的心腹之人。但他毫无管理武将的经验!怎么办呢?王大人也有办法,这家伙阴谋诡计不少。他先借着正军心,整纪律等等借口,上蹿下跳,借题发挥,指桑骂槐,把诸位名将都收拾一遍!弄得大伙儿敢怒不敢言,王大人才觉得差不多了,准备率军出征!

  但等到真要出战了,王大人也担心啊,他看得出来,军队行动,极为混乱,要是有人趁机挟私报复,我肯定得玩完啊!怎么办呢?这家伙就想出一条毒计!那就是把这些名将们的家人扣下当人质,你们敢造反,我就宰了你们的家人!

  可这事交给谁执行呢,庞籍!这也就是后来的庞太师。不过当年,庞籍还不到四十,年富力强,也读过一些兵书,文武都通,属于文官之中比较特别的一类。在王大人整武将们的时候,他经常当和事佬。说句不好听的,这些武将没当场拔刀宰了王大人,庞籍在其中功劳不小。王大人一看,嗯!庞籍值得重用!于是就在出征前,下了最后一道命令,让庞籍率兵五千,留守安宁堡,这安宁堡是北宋西北前线最重要的堡垒,扼守补给线,这也是王大人脑子没完全坏掉的表现,知道给自己把住后门。

  当然了,庞籍在这只是负责人,王大人还留下了两员副将曹琮、种世材,以及一员牙将折继辉辅佐,留人质的意图昭然若揭。王大人还怕庞籍不明白,让所有人都出去准备之后,特别把庞籍叫到身边:“庞籍,我们此次出征,你务必把住后方补给线。部下若是有人不听话……”

  王大人用手往脖子上一横:“可以立时扑杀!”

继续阅读:133回 安宁堡孤掌难鸣 敢死队最后集结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荣华富贵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