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寀慢慢地走到陈莹玉面前,两眼色眯眯地盯着陈莹玉,从上往下再从下往上地打量一番,陈莹玉看得心中发毛,连忙躲进了父亲身后。
高寀笑了笑道:“小姑娘不要怕,陪咱家玩玩……”话未说完便伸手欲拉陈莹玉的手,高寀的手刚伸到一半就被陈锦堂给挡住了。
高寀抬头看看陈锦堂骂道:“老家伙,不想死就滚一边去,别在这里碍手碍脚。”说完再次伸手欲拉陈莹玉。
陈锦堂再次挡住他的魔爪恭敬道:“高大人见谅,小女少不更事,还望大人放过小女,小人自当登门拜谢。”
高寀见状怒视道:“论你金山银山也难消咱家上回之辱、心头之恨!”顿了顿道:“今日你女儿从也得从,不从也得从。来人啊,把这老家伙给咱家拉开。”
高寀话音刚落,几个喽喽便跑将过来架住陈锦堂的双手用力将他拉开。高寀搓了搓手一步一步逼近陈莹玉道:“这回可没人阻挡了,小姑娘就陪咱家玩玩吧……”
“大人,大人,出事啦!”邱九成在接到喽喽的通知后赶紧跑到高寀面前禀报。
高寀兴头正盛,见邱九成急匆匆来阻碍自己好事心中不快骂道:“什么事大惊小怪的,不能等咱家玩够了再说吗?”
邱九成迫不及待道:“不能等啊大人,这事需马上解决。”
高寀道:“有话快说,有屁快放。”
邱九成连忙禀报道:“不好了大人,刚才我们派去催饷的衙役来报,说那些船主造反了。”
“造反?”高寀先是一惊,然后大怒道:“你不会派人将那些造反的给咱家一个个逮捕起来。”
“不成啊,大人!这次他们是全部的船主商家联合起来的,人数众多,我们人手不够呀!”顿了顿道:“这次他们不止不交税饷,还将我们派去征税的参随捆绑起来扔进海里,还……还……”
高寀听了之后有点后怕,但看邱九成吞吞吐吐的样子连忙询问。
邱九成战战兢兢地道:“还说这次回港要将大人……将大人一并捆绑起来,然后载至海中束石沉海。”
高寀听到此话开始毛孔悚然起来,他连忙吩咐手下到税监馆收拾贵重物品,连夜逃遁,从此不敢再踏足海澄半步。
月港港道并不宽阔,回航的大帆船需由数艘小帆船分载其船上的货物及人员才能顺利进入月港港道,而大帆船则另寻避风之所检验这次出洋船身的损毁情况。
岸边的人群再次挤满了接船的人,大伙都没心情去关心高寀调戏妇女的事情,他们也不想惹祸上身,他们唯有盼望自己的亲人能平安归航,自己的买卖的货物能平安到达。
九龙江上一艘艘小帆船开始落下了帆,渐渐地向岸边靠近。待小帆船停靠稳妥后,船上的水手便放下跳板,让船上的跟船商家先行下船,随后方为船上的人员。
待得谢粮下船登岸,谢水便激动地喊了声:“大哥……”话音未落人就已经扑上前去,一把将谢粮紧紧地揽在怀里。
陈锦堂与陈莹玉也挤了过来,陈莹玉擦了擦眼泪,嗫嚅着,好半晌才说道:“谢大哥,你瘦了,瘦多了,也黑多了……”
谢粮此次归来不仅带回了数倍白银,还运载回来许多洋器洋物,极其丰富。
主要以乳香为主,其他是珍珠、象牙、犀角、龙涎、木香、丁香,肉豆蔻,安息香,芦荟、没药,血碣,降真香、龙脑、阿魏、腽肭脐、硼砂、琉璃、玻璃、砗磲、珊瑚树、猫儿眼、栀子花、蔷薇水,没石子、黄腊等等。而每一样品种,都颇有其不凡来历。
其中如乳香,又名薰陆香,就取自大食国深山谷中的一种树。这种树形状像榕树,用斧头砍开树皮,便有脂液流溢出来,结而成香,聚而成块;又如龙脑,也是取自深山中的一种树。
这树高七八丈,大五六围,状似杉木,枝旁生,叶正圆,叶背白色,结的果实像豆蔻,皮有甲错。用斧砍开树皮,流出的脂液便是龙脑,形状像梅花,色泽似冰雪,又称梅花脑、冰片脑。
还有降真香,最为泉州人所喜欢,他们认为这香气极其清远,能辟邪气,而且不太贵,所以家家户户,不论贫富,除夕之夜都要在家中燃烧这种香。
自从海澄设县、月港开放海禁以来,朝廷准许私人海外贸易商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海东西洋进行贸易。月港更是扬帆万国,贾行天下,五方齐聚,独占鳌头,月港遂成为明代对外贸易的第一大港,被称为“南方小苏杭”、“闽南第一大都会”和“天子南库”等美誉。
在同海外诸国的贸易中,许多新奇物种如潮水般从东、西航道引入月港进行贸易,可谓珍奇异品捆载而来,数量之多叙述不尽,贸易中所盈利的金钱每年均达数十万之多。
谢粮借助陈锦堂的关系在萃贤街租了一间商铺,将其取名为“谢兴番货行”,专门经营海外珍奇异物。他把此次出航所办货物悉数摆满整间店铺,琳琅满目,多种多样。开业当日便顾客盈门,应接不暇。
萃贤街位于海澄县衙对面,因萃贤牌坊得名。
相传明代有一位教学先生,所教学生科科皆名列榜首。为了纪念这位先生,龙溪知县林松、县丞刘宗用奏准皇上,于明嘉靖已酉年(1525年)特立此坊,以志纪念。
另一种说法则说为赞誉明弘治年间甲子科吴元、正德年间丁卯科林浩、庚午科张贺、癸科科陈英、丙子科陈令、嘉靖年间戊子科高宽等人相继考中举人的业绩而立。
兄弟俩日进斗金,家财万贯,便商量着在旧桥头市置地建房,为谢粮娶妻买铺。
月港的粮食行业自古以来就很兴盛,曾被泉州等地米客称之为“米城”。兄弟俩便在旧桥头市开了一家“兴隆粮行”,谢水夫妻与嫂子照旧经营饭馆粮店,谢粮则再次出洋远航经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谢家宅院从一堂二房扩建到三阔三进的大宅,又从三阔三进的大宅扩建到雕龙画柱、金碧辉煌的前厅后厝、园林院落。
兄弟俩富贵了,也不忘当时给他们百家饭吃的父老乡亲,他们平价卖米,搭棚施粥,行善积德,乐善好施。
码头上的短工都喜欢接他们的船,搬他们的货。
久而久之,锦芳大厝名噪一时。
“有锦芳的厝,无锦芳的富。有锦芳的富,无锦芳的厝。”流传至今的这句顺口溜便可引以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