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乘风破浪下南洋
明朝嘉靖年间,龙溪县九都地的月港有一位姓蔡名富贵的米商,家中育有五个儿子,为了讨个吉利,便将儿子们命名为志兴、志旺、志发、志达、志顺。
其中,第三个儿子蔡志发,长得眉清目秀,天资聪慧,从小便非常的孝顺父母亲,对兄弟更是手足情深,有什么好吃的东西,他都第一时间留给家人,从不独自享有。
因此,蔡富贵便将蔡志发送到县城内,一个落榜秀才开办的学堂学习诗书,希望他长大成人后,不论是考取功名也好,或者继承家中米业生意也罢,都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故而,又给蔡志发取了一个小名,叫容川。
可是,由于沿海倭患极为严重,倭寇时常劫掠海澄县城,私塾夫子为了保命,只好跟着一些逃亡的百姓,离开故土,远走他乡。
因此,蔡志发没读几年书,便回家帮忙父亲料理生意,并将自己经营所得悉数交给父亲,从不自个留存。待长大成人后,便娶妻程氏,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随着月港发展为福建最大的民间海外贸易港口而被明廷所重视,并于嘉靖四十五年析龙溪县和漳浦县的辖地共计四十八图设置“海澄县”。
隆庆元年,明廷于月港设“洋市”,同时部分开放海禁。自此,月港这个偏僻的港湾正式成为明朝廷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有一天,蔡志发与妻子程氏商议,说道:“如今官府已经开放了月港的洋市贸易,不再抓捕私自出海经商的船只商旅。如今自己才二十岁出头,平日里也时常往返于闽、广一带经商。此次,我想借官府开放海禁的机遇,前往南洋买办一些货物回来经营,一来能扩大家中的生意,赚得几分薄利,而来也能贴补家用,让你过上好日子。不知,娘子意下如何?”
程氏本是个朴实节俭的妇道人家,她没有蔡志发的雄才大志,却很体谅和理解蔡志发的想法,道:“过日子就应该以勤俭为本,如果老想着守旧护业,即使是金山银山,有一天也会凿空的。再说了,相公的兄弟众多,一份小小的家业又岂能养活这一大家子?你现在人正壮年,是应该外出去干一番事业的。既然相公有这样的打算,那就该早些做好准备,整好行装,不要再犹豫不决了!”
蔡志发闻言,心中很是欣喜,但想起年迈的老父亲又道:“话虽然没错,但是,父亲年纪大了,而你又这样娇弱,要是我下了南洋,还真的放不下心啊!”
程氏微笑道:“父亲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有四位叔伯在家里帮忙照看。再说了,不还有我在吗,我每日早晚都会过去看看他的,父亲的事情你尽管放心。”说罢顿了顿才续道:“至于我,那你就更不用操心了,我又不是小孩子,自己会照顾好自己的。我只是希望,你能够早去早回!”
夫妻二人经过一番商议后,便乘着风讯之期,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蔡志发拜别父亲,与程氏难分难舍地登上前往马六甲,信心满满地踏上了过番之路。
这一路,自然是少不了辛苦劳碌。正所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行船走马三分命,六死三留一回头!”
马六甲原本只是一个无名的渔村,四处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居住此地之人不出百人,这些人均来自暹罗属地淡马锡的难民。由于当时土地贫瘖,粮食不足,居民多以捕鱼为生。
马六甲在汉代至唐代时期被称为“哥罗富沙”,直到明建文四年(1402年),来自苏门答腊的三佛齐(今巨港)王子——拜里米苏拉,他初到哥罗富沙建立政权时,有一次外出打猎,累了在一棵树下休息,他的一条猎狗见到一只鼠鹿便上前追捕,并将鼠鹿逼到了河边。
为了自保性命,鼠鹿反身背水一战,直接将猎狗踢进了河里。拜里米苏拉见状,对鼠鹿的勇气和谋略印象深刻,便决定在他坐着的地方建立一个帝国。
拜里米苏拉就问自己的随从,道:“这棵树叫什么名字啊?”
随从恭敬地回禀道:“王子殿下,这棵树名叫‘马六甲树’。”
于是,拜里米苏拉决定以这棵树的名字将自己建立的帝国命名为“马六甲王朝”。
从此,哥罗富沙这个原有的称呼便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马六甲王朝自建国以来,便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友好往来和贸易关系。十五世纪,是中国和马六甲王朝友好往来到了极其频繁的兴盛时期。
首先,是被明成祖朱棣派遣下西洋,寻找失踪建文帝朱允炆的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他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明船队抵达马六甲海港,对马六甲王朝进行友好访问,并将随行带来的中国瓷器、丝绸、农业用具等产品与当地居民进行贸易,并传授当地居民耕种之法,给当地居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后,马六甲国王拜里米苏拉,亲自率领妻子和随从共计五百四十多人前往中国朝贡,向明成祖进贡了麒麟兽。明成祖十分的高兴,于是赏赐拜里米苏拉黄金相玉带、仪仗、鞍马,赐拜里米苏拉的妻子王妃冠服。在拜里米苏拉临别之时,明成祖又赐宴于奉天门,赐玉带、仪仗、鞍马、黄金、白金等等。
此后,拜里米苏拉及其子孙曾多次前往中国进行朝贡和访问。
马六甲城位于马六甲河边,背山面海,形势险要,蔡志发到达马六甲港湾后,并没有急着卸下顺兴货品,而是和所有海商一样,先搭乘着小船顺着马六甲河道来到马六甲城门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