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更,还有一更,感谢小伙伴们的赞!)
……
稚子学步,先从爬开始,而后走,之后再奔,老四此语分明讥讽谢离剑法根基不牢。
若旁人听在耳里,十之八九大不受用,而谢离听言却道:
“多谢提醒,在下剑法学得仓促,是以不太牢靠。”
那老四本想揶揄谢离,不想谢离不以为忤,心下老大没趣。
此时已有数位僧人赶来,老四叫道:
“各回原位,传下去,不许过来!”众僧急急后退。
顷刻之间,老大已攻了七八剑,谢离亦守了七八剑。
蓦然“咚”的一声,谢离后背撞在一堵墙上,已退无可退,忙道:
“能不能先罢手?有些话我要问上一问。”
老四道:“战罢再问也是不迟。”
老大长剑圈来,谢离看老大须发飘忽,体型削瘦,双目有神,犹如画上得道仙人。
而观其剑法虽然庞杂,但均是巧妙无伦,轻灵无比;
觉得见招拆招之法难破,不如以套招应之。
谢离想到此处,遂陡然向左半转身,还得一剑“太史简”。
老大奇道:“嗯?你这是甚么剑法?”
谢离哼道:“你们不是说战罢再问也不迟么?”就势“董狐笔”、“张良椎”、“苏武节”、“将军头”,一式式演将下来。
老大初始还跟着拆上一拆,三剑过后,便不在还招了;
谢离进一步老大便退一步,注目凝观谢离舞这套“正气剑法”。
老四急道:“你用眼睛就能把他制住么?”
亦是“咚”的一声,原来老大也撞在对面一堵墙上。
老大若在江湖上行走,必然算是谢离前辈,如此身份给一晚生后辈逼得连连后退,可谓已是落败。
但他在这深山隐庙之中,守土之责重于泰山,自不会就此认输;
更为紧要之处则在于,他欲先观望谢离套路,而后思索破解之法,怎会顾得上甚么辈分年纪之事。
谢离后跃两步,向着老四说道:“敢问方大学士那义女是何名讳?”
老四惊道:“你甚么时候来的?听了多少?”
老大再次持剑攻上,与谢离绞在一起,金声大振。
那老大方才凝目参详,似有心得,剑不再守,转为强攻。
谢离“正气剑”本就攻多守少,是以这一对攻阵仗自是好看煞人。
谢离耍完一套,便又从头使起。
老四笑道:“老大,他黔驴技穷矣……咦?老大!他有变招!”
原来谢离虽然从头舞起,但他再笨也不会原封不动再使一遍,那样岂不辜负了“正气十二剑,剑剑有变”之名?
二人内力均是极深,一时间剑气乱撞,“嗤嗤”不绝,撑起一个风圈;
而且风圈愈来愈阔,吹得老四连连后退。
老大本乃用剑名家,见谢离十一式过后,又回到初始那招,知此剑法共有十一式。
江湖上用剑的门派如过江之鲫,但从未有一门派剑法只十一招便了事的,是以算定此剑法定是在变招上下了不小的功夫。
更加之他之前从未见过“正气剑法”,好奇之心大盛,有意看个完全;
故而虽是对攻,但不轻易近身,与谢离持着一定远近。
既恐自己一不小心制住对手,无剑再看;也怕谢离此套剑法出其不意掩其不备伤到自己。
大凡武林中人,无论用何兵刃,或是空手相搏,对手忽而使出新奇招数,自然难以抵挡穷其究竟。
本身技艺越高越是如此,老大此举并不稀奇。
老四岂会不知老大何意,但他旁观者清,叫道:
“老大,这不是比武论剑,赶快制住他。”
老大道:“小兄弟这十一式剑法,堂堂正正,古意……”
谢离道:“你错啦,共有十二式!”又舞到“出师表”,“诸葛丞相来啦!”
老大听谢离先说剑法有十二式,又听诸葛丞相名号,微微迟疑;
如此方才探出的长剑退得稍缓,立时给谢离长剑罩住。
谢离剑诀忽由左下变掌兜回,似要抓老大长剑。
老大笑道:“终究嫩了些。”剑刃翻转,向着谢离左手削下。
谢离叫道:“阁下说嫩便嫩了?”剑身自老大翻刃之际,陡然自下斜上而掠,向上一扬;
“丁”声起时,老大只觉手腕一酸,长剑激荡而回,险些给削到了自家手臂。
老大乍然大骇,心道:“还是小瞧了他。”
老四在旁看得清楚,高声道:
“咱们使剑的年头快是他年岁的两三倍了,断不可轻易输掉。
“输剑事小,主公事大!”
老大听言重抖精神,虽不知谢离下一招变招,但初势还印在脑海;
算定谢离必会长剑先圈,便伏身疾挑长剑。
只要谢离再使出“过江楫”,则手腕“列缺”穴必中一剑。
谢离自与苏小过分离,虽认同她“有些重复是既要且须”之理,但因诸事频发,从未依其言在此套剑法上下过大功夫,“勤勉练习”更是无稽之谈,不搁下已是万万的万幸了。
此回在这寺庙与老大对剑,算是边斗边练,两套过后,竟熟练了不少,稍稍有些得心应手之感。
此时见老大要破自己这招“渡江楫”,焉能坐以待毙?
剑出未老,剑诀变掌,一把握住右腕,避过老大长剑一点,跟着一式“将军头”呼啸而出!
……
附:《正气歌》为文天祥(1236-1283)1281年在元大都(今北京)于牢中所作,下为节选(之前发过,但有些日子了,再发一遍):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作正气歌一首。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
(二更,还有一更,感谢小伙伴们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