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鬼玩意?
苍天啊,她辛辛苦苦强撑着又熬了一晚上,寂寞的头发丝都白了,咳咳,不好意思,头发丝是沾上露珠反射的透明白。
但是,她面前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丑爆了好吗!就这个玩意儿凭什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该不会是捡了漏子吧!
杜若一脸不可置信的模样,又睁大眼睛四处寻找,然而她让她失望了,周围已经没有其他毒虫的踪迹,唯有器皿中依旧丑的不忍直视的玩意儿在不断的蹬着腿。
抱歉,她真的忍不了!这玩意儿她不知道名字,但丑到她根本不想再看一眼,更别提描述一下。
端着器皿,杜若施施然走下山。
哟,今天这么勤奋,居然这么早就开始在院子里练五禽戏了。
“加油。”
从一院子里的人身边走过,杜若偷摸给她夫君递了一个你最棒的眼神,越熙回以笑脸。
“拿来我看看。”
一大早,蛊婆就已经坐在楼下大堂。难怪院子里的人如此勤奋呢,肯定是蛊婆气场太过强大,他们躲着走,哈哈。
将器皿交给蛊婆,还不等杜若说话,蛊婆声色冷厉,“为何没有东西?”
“太丑了!真的,太丑了!阿婆,我今晚再去,您给我换个地方!”
蛊婆拿起器皿,嗅了嗅,嘴角微微抽了一下,若丫头这运气,最后剩的居然是这么个东西。她还记得当初大长老第一次留下的也是这东西,被从小脾气火爆的大长老直接用石头砸死了。
想到这里,蛊婆也能理解,小姑娘嘛,肯定都不喜欢那玩意儿,“行,晚上重新给你划一片地儿。”
“阿婆,你最好啦。”
还好,阿婆没有怪她,要是非要让她把那玩意儿弄回来,她也做不到。毕竟,这个时候可能已经尸骨无存了哦。
……
入夜,月色依旧明亮,躺在另一片地儿的大石头上,杜若摸了摸肚皮,怎么办,有些饿啊。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吃肉。
算了,忍着吧,她就是想吃虫子,也不能吃毒虫啊,生活多美好,她以后还想生两个小娃娃玩儿呢。
迷迷糊糊间,在这满是毒虫的蛊林里,杜若居然睡着了,也是心大的很。好吧,可能也怪这块大石头,没事长这么平整干什么,这不是诱惑着人睡觉吗。
阿嚏……
摸了摸鼻子,杜若有些心虚,她忍不住睡着把自己冻感冒这事儿,没脸见人啊。
器皿里留了一只虫,杜若上前看过一眼,心生欢喜。
一双梦幻紫的翅膀,通体是深深浅浅的紫色,杜若从来不知道如此漂亮的蝶竟然也带有剧毒。她也不知道,原来蛊也可以让人如此喜爱。
下山的步伐都格外轻快,刚跑进院子,杜若就大声喊道,“阿婆你看。”
蛊婆早就等到大堂,看到活力四射的杜若,嘴角有一个轻微的弧度。
“咦?竟然是紫凤蝶,不错,这是一种剧毒蝴蝶,毒性丝毫不弱于蜘蛛蜈蚣那些常见的毒物。最重要的是这紫凤蝶极为罕见,几乎不曾有人能得到过这样的蛊蝶,好生养着吧。”
嘿,她就说嘛,她拿的女主剧本,怎么可能会有那么丑的伙伴。必须得是这样漂亮的小伙伴,才配得上她高大上的女主身份!
“阿婆,你说它最后会变成什么样?会有什么样的能力?会不会是像五长老的真言蛊那种有特殊技能的蛊啊?”
蛊婆看着杜若一脸期待憧憬,有些不忍心打断她的美梦,“按我告诉你的方法,先养着,一只蛊的成型最少需要一百天,才能看出来到底有什么样的本事,越厉害的蛊需要的时间越久,神庙中的那只金蚕蛊长达一年才真正养成。”
好吧,杜若也完全没办法,只能等待。又不是巫神本人,可以有本事能直接催生成功。
“宝贝儿啊,你努力吃。”盯着紫凤蝶,杜若满心期待。
蛊婆也不在意杜若的无视,她也是经历过这些事情的人,自然能体会到拥有第一只属于自己的蛊时,激动的心情。摇摇头,也不管她,自己起身慢悠悠的上了楼。
“表嫂,你得了个什么蛊?”
眼尖的拓拔旭然看到蛊婆已经上楼,连忙从院子里跑进来,想要一睹为快。
“看,就是它,漂亮吧。”
“少奶奶,原来还有这么漂亮的蛊呢?”
美丽的紫凤蝶直接俘虏了多数人的心,紧跟着进来的知书,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诧异。
“的确漂亮,配得上娘子!”
“那是当然!以后它就是我的小宝贝儿啦!你们遇见什么毒物务必要留给我家小宝贝当储备粮。”
蝶蛊炫耀完了,杜若的肚子咕噜噜叫个不停。稍微有那么些不好意思,“知书,还有饭吗?”
知书捂嘴偷笑,“少爷早就吩咐过,给您留了热乎乎的饭菜呢,奴婢这就给您端来。”
饿了一晚上,她都恨不得生吃虫子,此时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已经抵挡不了美食对她的诱惑。风卷残云般的填饱了五脏庙,杜若被越熙拉着去院子里消食。
众人很有眼色的没去打扰这对小夫妻,拓拔旭然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搞破坏。只好眼不见心不烦,带着合一三人去山上捕猎去了。
“夫君,我们在巫蛊部落也待了不少时日,但是蝶蛊前十天又是最重要的时期,恐怕我们还得耽搁半个月。”
提到这些,杜若就觉得他们还挺对不起拓拔旭然的,人家堂堂一个王子,跟着他们一路跋山涉水,吃不好睡不好,甚至还要承担着危及生命的危险。现在,又因为她要学习蛊术,白白浪费了不少时间。
“娘子是觉得对表弟有些过意不去?”越熙心里窃喜,这就证明她娘子还是把拓拔旭然当成一个外人,“不必如此,等日后归国,让皇兄拨出一大批粮食赠予夏国。”
夏国缺粮,无论是什么样的谢礼都不及粮食来的实惠。
“想必陈管家已经开始试验我交给他的那些粮食增产的方法了,若是成功,在梁国推广的同时,也告知夏国吧。”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