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
“阳阳,你真的长大了。”地道某个暗室里,一个满目沧桑的中年男人笑着说道。
男人保养得很好,可以看出年轻时一定是一个俊俏的公子哥。
“是啊,孩儿长大了。父皇,也老了呢。”
中年男人似乎没有听出面前的年轻人的言外之意,而是轻笑一声:“是啊,朕已经老了。将军老了尚可以解甲归田,朕老了……呵!这青天白日的,我又说起胡话来了。”
年轻男人似乎没有看到身前之人的复杂情绪,嘴角勾起一抹冰冷又麻木的笑:“父皇,孩儿送您一程吧。”
年轻男人的话音刚落,一个阉人便端着一个精致的托盘毕恭毕敬的走了上来。年轻男人执起托盘上的白玉酒壶,又拿起了一个漂亮的琉璃盏,扬起酒壶,轻轻的倾斜了一下壶口,一缕琼浆玉液便顺着壶嘴流了下来,整个动作连贯又优美。
“阳阳,虽然你继位是众望所归,但是,由朕退位才是对你最无害的。你何不能多等一天?”
中年男人接着说道:“明日早朝,朕亲自宣布退位。之后,再也不会反抗。”
年轻男人却像是没有听到似的,依旧将手中的琉璃盏递到中年男人的眼前:“父皇,请享用。”
自称“朕”的那位中年男人看着眼前越发挺拔的儿子,欣慰又悲凉的笑了一下:“阳阳,过去的二十多年,是朕对不起你,也负了你的娘亲。既然你坚持,那朕也会配合。只不过,”中年男人看了那琉璃盏一眼:“朕的罪责,朕自己来尝。不用你平白担上这杀父的罪孽。”
说罢,中年男人看也不看儿子手中的酒杯,径直朝旁边的柱子撞去!
年轻男人似乎是吃了一惊,但是,终究还是没有做出什么反应。
丢掉酒杯,无视那在地上滴溜溜直转圈的杯盏,年轻男人一步一步的朝着有着光明和权利的地上走去。
出了地道,眼前的景色蓦然华贵起来。
年轻男人踏过柔软的金丝地毯,对着空气吩咐了一句:“处理掉。”
直至深夜,年轻男人蓦然惊醒。
他又做了那个噩梦。
呆呆的坐起来,他尽力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当心情逐渐平复的时候,他已经不再去想五年前的那个噩梦了,反而,思绪又回到了白天那个中年男人的脸上。
“父皇,父皇……呵!”
直至男人再次陷入昏睡之时,他才喃喃道:“那杯酒,没有毒。”
……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年事已高,身体已大不如前。朕之十四子,近四五年之功,众爱卿有目共睹,实则是我邢国之望!因此,朕于今日退位,让位于十四皇子陈旭阳!日后修养于田园,钦此!”
金碧辉煌的金銮殿一下子像是炸开了锅一般,年轻的、年老的、文官、武将皆议论纷纷。
“殿下!”左侧第二排的大臣站出来恭敬的问道:“皇上退位,已是臣等意料之中。只是,为何皇上并未现身?”
群臣一致安静了下来,个个虽然不敢直视御座上的年轻男人,但是,心底里也在等着那个男人的回应。
五年前,御座上的那个男人带领二十万大军回京,几乎是轰动京城。
没错,御座上的那个面容冷峻的男人正是曾经的十四皇子陈旭阳。
那时候,外戚专政,郑贵妃和郑氏家族的人以郑贵妃的大哥郑良化为首操控朝政,早已是一个有实无名的皇帝了。
而郑贵妃的儿子陈元良早已是内定的傀儡皇帝。郑良化则是那个超脱皇权的至高权力者。
可想陈旭阳回京之后会惊起怎样的波涛。
一路上的暗杀自然必不可少,但是,也不知道陈旭阳在路上到底是受了什么刺激,竟然在西北的边境逗留了两个多月之久。
一路上遭遇刺杀的时候,他几乎是处于疯狂的状态。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
当时的他,就那么带领着二十万大军在各路猜测声中浩浩荡荡又怪异的回来了。
回京之后,没有人知道陈元良、陈旭阳和郑良化三路人马到底经历了怎么惊心动魄的斗争。只知道,那个原本内定的“傀儡皇帝”陈元良竟然临阵倒戈,跑到了陈旭阳的阵营。
没错,郑良化和陈元良之间夹着一个郑贵妃,两个人原本应该是亲密无间的舅甥关系,至少,比起陈旭阳和郑良化的矛盾,他们之间到底还是隔着一丝血缘的。
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原本处于统一战线的陈元良和郑良吉竟然关系破裂,舅甥两人彻底决裂,而作为外甥的皇子殿下竟然跑到了陈旭阳的战线。
其实,仔细想想也不是讲不通。
若是郑良化真的打算辅助自己的亲外甥登基的话,那么,至少在陈旭阳回京之前,郑元良肯定早就已经黄袍加身、位及人皇了。
毕竟,据“先皇”在卫城被逼自裁到陈旭阳回京,可是足足过了五个多月的时间。但是,五个多月过去了,甚至陈旭阳在路上多耽误了两个月,回京之后,郑元良依旧还是一个小小的皇子。
连太子都不是。
但是,陈旭阳回来之际,众人皆猜测,虽然郑元良对郑良化肯定诸多不满,可,陈旭阳到底是一个可能会和他争夺皇位的人,他肯定还是会和郑良化站在统一战线的。
毕竟,在这个国家,郑良吉才是真正掌权的人呐。
但是,谁能想到,他竟然临阵倒戈。而且,还在背地里偷偷的捅了郑良化一刀。
那时,没有人知道,郑元良已经和陈旭阳成了一伙的。
京城上一夜之间兴起了一场有预谋的内乱。乞丐、外地贫民以及各种隐藏在人群中的心怀不轨之人一齐在京城作乱。
甚至,有三位大臣在上下朝的路上,被有心组织的暴乱之人“误杀”。
而那三位大臣,是偌大的朝堂之上,仅有的三个支持陈旭阳登基的大臣。
百官皆不解。
百官之所以不解,便是因为,他们没想到郑良化竟然会以这种方式处理掉那三个“乱臣贼子”,按道理来讲,郑良化只需要随便找几个莫须有的罪名便可以直接处置了那三个大臣才对,却没想到,郑良化竟然如此大费周章。
直到最后,郑良化打算借平息内乱之事收回陈旭阳的兵权,众人才恍然大悟。
原来竟是个一石二鸟之计。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陈旭阳痛快的答应了上交兵权,一时朝野中嘘声四起,个个都对陈旭阳的懦弱无能明里暗里的嘲讽。
却不知,善用计中计的陈旭阳,也自有他自己的算计。
一场长达五年的拉锯战就此展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