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他之所以如此做,无非是想沽名钓誉,可是以上于国无益,于己也是无益。”
“因为母亲亡故,茶饭不思,自行饿死。并非孝道,而是不孝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这才是真正的孝道,在儿臣看来,他死的毫无价值,他母亲若是九泉之下有灵,恐怕也会悲伤。”
……
本来还想大发脾气的李世民,看完李豪的想法,愣了下,长出一口气,微微合上眼睛,陷入了思考之中。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李世民还是觉得李豪的话有些道理。
那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话出自孝经,乃是经典之一,科举是会考的。
那些熟读经典的大臣竟无一人想到,平日里每遭到这种事情,都会让他奖赏,长此以往下来,几乎成了惯例。
可现在有了不同的意见,他觉得李豪很有道理。
如果是大唐人人都像他一样,那十年过后,二十年过后,大唐哪里还有可用之人?
虽然李豪对于水灾的处理办法让他有些不满,可是对于孝道的感悟,李豪倒是另有见地。
大唐以孝道治国,此事不能轻易处置,他虽然觉得李豪说的有道理。
可还是要明天放到早朝上商议才对,至于其他的折子,李世民挥了挥手。
“拿下去吧,发到各地,让他们以折子上的计策行事。”
“只是一件事情还无法让大唐乱,只有这个水灾和这个奖赏的折子,留在我这里。”
那些太监闻言不敢怠慢,连忙点点头,吭哧吭哧地抱着那堆小山一般的折子,径直前往尚书省。
……
尚书省虽然对这些与平日里处理意见不太相同的折子有所疑虑。
但毕竟是李世民发下来的,也不敢提意见,那是门下省的事情,他们只要照做就行。
大唐庞大的躯体运转了起来,只不过山高路远,这些折子发到各地,还需要一些时间。
而各地处理事情也需要时间,处理完之后向上汇报,同样需要时间。
李豪的办法,究竟成效如何。还无法第一时间得知。
而现在的大唐,被李豪的两个折子搅得鸡犬不宁。
朝堂上成了菜市场,无数大臣面红耳赤的争辩着。
第一个人站了出来,急急忙忙的喊道。
“陛下,万万不可呀,如果您不奖赏,那大唐忠孝两义可就少了一样。”
此话一出,引来了一堆的支持者。
“是啊,陛下,非奖不可,绝非危言耸听,大唐可能会顷刻倒塌!”
“陛下,此人孝心感动天地,您要是不加奖赏,恐怕会引起上天震怒。”
“前年刚有流星扫过,是大凶之昭,陛下切勿触及上天,这可是上天给您的警示。”
……
但他们说的热热闹闹,很快引起了另一半人的不满。
他们对于那些极端的孝道,早就有所不满,平日里对那些人的嘉奖,早就触及了他们的愤怒。
只不过平日里愿意嘉奖的人,位高权重,他们即便有不同意见,也难以说出口。
可此时,李豪都帮他们说话了,他们此刻不发表意见,更待何时?
他们之中地位最高的一人站了出来,是大唐卢国公,程知节,程咬金。
他对于长孙无忌平日里推崇的那些东西,怎么也看不过眼。
更加上此刻他想帮李豪说话,他不站出来,又要何人站出来。
“陛下,孝道可嘉,愚孝不可赏,我支持殿下的看法,陛下应当严惩当地县令,广而远之,用于震慑大唐各地。”
话音刚落,武将中又有一人站了出来。
“陛下,现如今,突厥虽灭,可是吐蕃仍然是心腹大患,以末将的看法,现在在边境驻扎的士卒远远不够。”
“他甘愿去死也不愿报效国家,此是不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轻易毁坏,是为不孝,此等不忠不孝之人,陛下何故奖之?”
见他们这样说,另一些人顿时急了,也不对问题发表看法,直接跟他们争吵了起来。
各种言辞。不要钱一样的往外面甩。
……
见到朝堂上的乱象,李世民有些不喜,但也没有阻止,说起来,这还算是好事。
朝堂之上朝臣吵架,他这个当皇帝的才能安心,更何况这样,他也能听到不同的意见。
等他们吵的差不多了之后,李世民转头看向李豪。
自打上早朝之后,李豪就一直站在那里,耳观鼻鼻观心。
即便外面吵得热火朝天,很快就要上演全武行,李豪还是没有发表任何的意见。
就跟今天发生的事情和李豪毫无关系一样。
李世民心中有些佩服李豪。
成大事者须有静气,别管怎么说,李豪的养气功夫练到家了。
看了李豪许久,李世民开口道。
“李豪,大臣们的看法你也听见了,感觉如何?要怎么处理?你现在暂替太尉,这个意见也是你给的,你理应出来说些什么。”
闻言,李豪点头,站出身来,开口道:“儿臣还是那个意见,不能奖赏,必须责罚。”
“儿臣需要整顿一下大唐的不正之风,人死如灯灭,岂能再让生者为之陪葬?”
李豪说到这里,顿了顿,还想再说些什么。
可还没等李豪开口,一人突然站出来,直截了当的打断了他。
“真是荒谬可笑!”
说话者是礼部尚书,出了名的老学究。
但这可不是个褒义词,他古板不知变通,凡事都固执己见。
学问高深与否暂且不论,总之他喜欢宽以律己,严以待人,跟别人的关系都不好。
也只有长孙无忌看在他是一部尚书,勉强与他走得很近。
此时,思想古板的他听到李豪如此离经叛道的话语,忍无可忍,根本没顾及李豪的身份。
“陛下,为母陪葬乃是将身体发肤都归还于她,绝不是什么不忠不孝,还请陛下三思。”
“况且,礼制有云,天子崩,殉三千,诸侯薨,殉葬一千,太子所言实属大逆不道,什么叫做人死如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