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休养了些时日。我的身子恢复得快得惊人,不久,伤口已经不再肿胀发炎,好得七七八八了。此间京城有人来报,燕王叛乱一事已平,太子爷终究将这些逆臣镇压,如今事情已做得差不多,即便我回京之后也没什么可操心。众人闻之自然大喜,当夜痛饮一宿,也算是为这段噩梦一样的旅程落下个圆满的句点。
第二天,我们便出发了。我与慕恒两个大难不死之身总算是过了些不用提心吊胆的日子,在二月十五午后见到了胤京的城门。
细细的鸭绒一样的阳光打在城门上的飞檐的角上,反射出很柔,又很净的光。我在轿子里,低低目光,便有城墙巍峨,人声鼎沸,都城的繁华气息一下子冲进了我的眼耳鼻。
我们的人马慢慢地走,逐渐由边缘融入人群,直至最后被完全包裹在那片喧嚣之中。
大病初愈总是舒爽,尤其是这时候,千劫万难终于过去,艰险半年后重回故地,只觉得春之将至,四处草木生之,莺燕唱之,江山安稳,风平浪静。
贺岁的气息尚存在城中,四处仍有着明艳的红,使得整条街道如同火海。不知是不是又有叛军平定的喜讯传来,城中百姓欢声笑语不断,管弦之声起起落落,青楼之上彩带迎风而动,女子娇声欢笑不断。
此刻我已换上铁面的装束,戴了面具,鞋里加了垫高的底,一切如同我离开时那般——
当真回到这世上最好的一座,醉生梦死的城了。
我笑着朝外看,对慕恒指:“瞧,这不是我们争秋红姑娘的小花楼吗?”
慕恒眼里也浮起些笑意,但大约不愿我重提此事取乐,便只哼了一声不答腔,将那噙了笑的眼光移向向前方去。
我瞧着他,却见他的目光忽然凝住了。
我朝着他看的方向望去。
我们的仪仗停在了一片姹紫嫣红中央。只见一骑白马如同一把利剑,破开这铺天盖地的明艳疾驰过来。
这马上的人衣裳也是白的,白得炫目。
百姓哄然四散开来,笙歌渐次停住,被刺耳的锣声而取代。
这人身后又冒出来许多许多白衣白马的人,他们敲着锣,只喊着一句话:
“圣上驾崩,举国发丧——”
慕恒一手掀开了车帘,冲了出去,我来不及拦阻,只看见他下车疾步走向那领头的人马。
此刻,锣声与人声皆停了。一片死寂中,那马上的人翻身而下,一下子跪倒在了慕恒身前。
我隔得远,匆忙向那处去时,只见慕恒向前一小步,又后退了一步,随即紧紧握着的双手一下子松开了。
我皱眉,想起那夜在凤宵,慕恒说那句“父皇老得真快,可不知我手中的剑,还能不能保护他”,心中五味杂陈。
我在他身旁站定,思绪盘桓,许久才酝酿好要说的话,正要开口之际,耳朵却敏锐地捕捉到了一缕不寻常的声音。我下意识地朝那方向扭头,只见一只利箭从青楼飘舞的彩纱中探头,裹挟在风中,直直朝慕恒的方向而来。我一惊,连忙上前一步拉开慕恒,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那箭距他几尺之遥时,忽然从中折断掉落在地,我定睛,却是一柄飞镖拦腰截住了这暗箭。
马蹄声疾疾而来。
我抬眼朝那飞镖的方向望去,却见一队银色盔甲的武士由远及近,那领头的是一个姓郭的御前侍卫,想必那镖便是从他那发出。他身后还跟着一顶马车,里头不知坐着何人——应该不是太子,我们东宫素来和这位没什么交情。
我警惕着,一边立刻叫随从去抓那放暗箭的刺客,一边不动声色地移到了慕恒身前,握紧了手中的剑柄。
却见来人落马下拜:“下官拜见桓王殿下,总管大人。”
慕恒皱着眉头,没有想开口的意思。我看了他一眼,答道:“起来吧。”
那人起身,道:“总管大人一路辛劳,还请回宫休息罢,桓王殿下,就同我们一起进城了。”
我不动:“有太子爷的手谕么?”
“回大人,没有,”他朝我说着,却有意无意向慕恒瞧过去,“只是铁面大人是东宫的总管,王爷的去留,还是由殿下自己说了算吧。”
“不去。”慕恒不耐烦,答了这么一句就要转身,却听见马车里传来一声“九王爷”。
慕恒转了一半的身子又回去。我朝那边看去,只见一人掀开了车帘——竟是国相。
“舅舅。”慕恒张了张眼。
我一愣,直至他话音落下才知道行礼:“下官见过柳大人。”
“铁面大人,”国相朝我点了点头,“你一路护主有功,如今王爷已安然进京,大人也该放心回宫复命了,”他转向慕恒,道,“王爷,上来吧。”说罢,便径直放下了车帘。
慕恒踌躇片刻,还是决定动身,我不由一拦:“王爷。”
“放心,”他道,“告诉大哥,稍后,我会亲至府上。”说罢,便同那侍卫朝马车上去。
我怔怔地看着他坐上马车,忽然有种极大的不安感涌来。
“大人,”此刻,先前去抓刺客的人回来复命,“没有找到杀手的踪影,只发现这箭淬过了毒。”
看来,事情远不止我想的那样简单。
我将那断了一半的箭握在手中,看国相一行车马渐行渐远,不禁深深地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