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做事实在有些木讷,不知变通,不过倒也实诚,比另几位老油条似的下属官强得多。
祁瑾又问,“你家中可有兄弟?”
赵时咽了口唾液,他现在对大司农大人的问话都有心理阴影了。
这位大司农大人不按套路出牌,刚上任就用雷霆手段震慑了大司农机构里蠢蠢欲动的下属官,还推动了大祁朝堂各个办公机构的变革,他的问话可不是好回答的。
祁瑾不知道赵时的心理活动,他见赵时没有反应,略微蹙眉道,“如实回答就好。”
赵时一听不再犹豫,他本就是实诚的人,“我家中有一哥哥,名赵克,现在在吏部任职。”
瞧瞧,多实诚一孩子,转眼就把哥哥卖了。
大祁朝堂经过几代变革,沿袭前代官制,设左右丞相分庭抗礼,又下设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以及大司农六个机构。
大司农说白了就相当于户部,可比户部权力更大,官职设置也有所不同,足可见大司农地位之特殊。
太仓令虽是大司农的下属官,却是个品级不高的职位,仅是个七品芝麻官。
职位虽低,下属却也有几十人,太仓令管理大祁粮食总仓库,职责之重可想而知。
祁瑾看着蛮实诚的赵时,想他做个太仓令也算绰绰有余了,仓库管理员就得要找这样的实诚人才行。
但是他要想再往上升,恐怕是有点困难。按那位“赵兄”所说的话,官场里的水可深着呢,就这个职位对赵时这种性格的人来说已是极好的安排了。
祁瑾听了赵时的回答没有什么反应,仅“嗯”了一声便开始翻看账簿,上面清楚地记录着这几年来大祁粮仓的收支情况。
前两年来受天气影响夏收惨淡,不少人因受饥荒而流离失所,大祁粮仓也不得不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因此赤字较为醒目。
祁瑾越看眉头皱的越深,照这样下去,若是再找不出处理夏收的合理办法,国库空虚恐怕就不是什么笑话了。
赵时还在祁瑾提的问题上纠结,也不知道大人询问他家中有没有兄弟是做什么。
不过看着正在看账簿的祁瑾,赵时还是把自己的疑惑放在了肚子里。
他恭恭敬敬地站好,等着祁瑾的下一步指示。
果然没过多久祁瑾便道,“你随本官去田间看看吧。”
这次出行仅有祁瑾和赵时两人,当然这是明面上的,诸如戚风一类的暗卫都是在暗地里保护祁瑾的。
祁瑾和赵时都穿着一身便服,出了城门便一路策马向郊区而去,约莫一个时辰左右,他们便到了郊区农田。
一片片的麦田已微微变黄,微风一吹,袭来一股股麦浪,上下翻滚着,好似江涛汹涌一般。
两人骑着马一边走一边看,小麦长势很好,麦穗颗粒大,沉甸甸的。
小麦是大祁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一眼望去,地里都是大片的麦田。若是赶上好的天气收获,大祁今年会是一个丰收年。
祁瑾下了马,牵着马向前走去,赵时一看也下了马,跟在祁瑾的后面。
两人沿着麦田中间的田埂往前走,走过麦田,再穿过一条羊肠小道,没过多久便来到了一户农家门口。
这户农家离麦田那边的村庄有些远,孤零零的坐落在这里,稍显突兀。
农家院墙是用篱笆围成的,很低,也很破烂,根本起不到护院的作用,两间茅草房也同样破烂,微风一起竟有几根茅草随风飘荡,给人一种摇摇欲坠之感。
院中杂草丛生,一棵瘦小的杏树独占一隅,此时已是结满了小小的果子,压弯了枝丫。
在这京都城近郊地区,这样的房子实属少见,即便是一些普通农户,日子也是好过的多。
毕竟是在天子脚下,皇城根儿上,只说去京都城里要个饭,单是那些贵人的小小施舍就可保一家几口几天吃饱饭了。
当然,这也仅仅是说说而已,京都城里可是不会让叫花子进去的,前两年闹饥荒的时候,那些流民至多也是在近郊地区活动罢了。
祁瑾看着这家农户,猜想这应该是被遗弃的房子,不像有人住的迹象。
正待祁瑾要转身离去之时,“吱呀”一声,茅草房的房门被打开了。
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走了出来,他精神烁立,目光炯炯有神,虽穿一身麻布衣服,却仍不挡其气势,一看就非常人。
“来了不打声招呼就走?”老人声如洪钟,看着祁瑾和赵时发问。
“老人家,晚辈以为这里无人居住,是以失礼,还望老人家见谅。”实诚孩子赵时立即拱手作揖。
他虽是个实心眼的,却也明白给人赔罪这种事一定要冲在上司前面,若是没一点眼色让上司丢尽面子,那可就是缺心眼的了。
老人“哼”了一声,“那是你们没有一点眼力劲,居然看不出来这里有人居住。”
老人走了出来,步伐豪迈有力,他把栅栏门打开,稍一用力,栅栏门竟散架了,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这可不是老人力气大的缘故,而是栅栏本就是木质的,经过长时间的风吹雨打,又年久失修,散架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老人面不改色地将散架的栅栏门扔到一边,这才慷慨地邀请,“进来坐吧。”
祁瑾和赵时把马栓在栅栏上,两人均是小心翼翼的,唯恐将这栅栏弄散架了。
院中有一个石桌还有几只石凳,在旁边还有一个小型石滚。
祁瑾和赵时踩着杂草进去,看着满院的杂草,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里的无奈。
老人坐在石凳上,示意祁瑾和赵时也坐。
“老人家为何住在此地?”祁瑾轻轻抚落石凳上的落叶,这才坐了下来。
“老夫在此隐居,”看着两人质疑的目光,老人又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老夫觉得在山里隐居不好,不如隐居在田野里。”
“隐居在田野里又有什么好呢?”祁瑾状似不经意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