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亲之弊
乐律师2020-03-06 15:103,660

  (摘录)若一个人不能为自己结婚的决定负责,就要为自己婚姻的不幸负责。

  01。相亲心态种类

  如果相亲没有缺点,那么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恰恰很多人反感相亲是有原因的,甚至是有道理的,所以,相亲的弊端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在说相亲的弊端之前,我先来分析一下相亲的心态种类。

  第一种,外因驱动型。顾名思义,这类人是被父母逼的,不得不相亲。其实我个人觉得,如果连相亲都不是自己的意愿而是被父母逼迫,或者被父母整天唠叨,万不得已下去相亲,这就未免太可悲了。

  一个人有这样不成熟的心态,是否有能力组建家庭并对家庭和家人负责呢?这个人对相亲的对象又是否公平呢?

  在我所代理的离婚案件中,至今都有人对我说,“乐律师,当时是我父母觉得他好,我才和他结婚的,不是我自己想结婚的。”言下之意,是他父母的错。

  在这其中年龄最大的,是一位七十几岁的老太太。她一脸无辜的对我说,当年她之所以和男方结婚,是她妈妈要求的。而她口中的当年,并不是她十几、二十岁的小姑娘时代,而是她二婚的时候,当年她已经五十几岁了。她认为她的妈妈才应该为她老年婚姻的不幸负责。不过她妈妈已经过世了,她只能期待我的理解。可我不禁要问,如果她妈妈没过世,不同意她离婚,她还会找到我代理她的离婚案件吗?

  在我的价值观下,若一个人不能为自己结婚的决定负责,就要为自己婚姻的不幸负责,怪不得人。

  第二种,内因驱动型。这类人往往真心想结婚,甚至急于结婚,自觉自愿参与相亲活动,只要看起来合适的都肯见,甚至完全量化自己对相亲对象的条件和要求,如身高、收入、学历、户籍等等,以供介绍人配对介绍。

  当然这中间也是有不同的,有的人是觉得,别人都结婚了自己年龄也大了,所以急于结婚怕被说闲话,而有的人是真心向往爱情向往婚姻家庭生活,前者与后者的具体心理需求还是不同的。

  在这种类型里,我见过最努力践行相亲的,是我一位朋友,他在每一个群里都把自己的条件和对对方的要求写的非常明确、具体,并诚恳地请求大家给他介绍,甚至还有微博大V替他转发。

  第三种,佛系型。这类人不主动,不拒绝,有人介绍,可以听一听,看一看,感觉合适的见一见,理念上做不成情侣多认识个朋友也不错,遇到合适的结婚也蛮好,哪怕总是遇不到合适的,一辈子不结婚也可以。这种类型的人一般也不会太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往往表述为,看感觉,看人等等。而这类人也往往是让我们相亲介绍人最容易受挫的类型,对于我们给他们介绍的,态度上是淡然中透着欢迎,介绍过程中,随意中透着高冷,结果上……基本没有结果……

  佛系型也是最最令人捉摸不透的,当然作为资深相亲介绍人,我基本不主动给这类人介绍对象。因为,人的热情和关心也是弥足珍贵的情感,介绍人也要自尊自爱,珍惜自己的时间精力,不浪费时间在态度无所谓的人身上。当然,这仅仅是我作为相亲介绍人表明的立场和态度,不代表这种佛系型的人本身不好。

  淡然、不强求、不随波逐流对当事人来说是很好的心态,这类人远比被逼才结婚的人,怕被人说闲话才结婚的人好。只是介绍人需要对这类人花更多的心力,往往心累。

  第四种,混合矛盾型。这类人是以上三种心态类型的混合体,到底哪种属性比重更多,不确定,要看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看他们的心情,甚至看天气,看节日。混合中往往又带着矛盾,心中似有几个小人都在发表不同的观点。

  比如,有的人有时父母催了想要结婚,但又觉得不能为了结婚而结婚,过过情人节又想想有另一半多好。一方面,他们不喜欢相亲的现实功利感,另外一方面,他们又忍不住想要试一试见一见。内心需求上明明不想孤独,但有时又不愿和人走近宁可宅在家里,类似这样难以精确定义、变来变去又自我矛盾的类型。

  02。弊端

  以上分析完不同的相亲心态类型,那就可以谈谈相亲的弊端了。但所谓的弊端也是因人而异的。

  对于内因驱动型来说,弊端基本是可以接受的范围,因为心中有着一份“向往”,那么即使有弊端,也不一定是会在意弊端,一般来说也是很愿意去试一试的。

  对于外因驱动型来说,本意就不想相亲,如果还那么糟心,愤懑、纠结的情绪就油然而生,弊端的存在,也让相亲很容易相出负能量。

  对于佛系型,已经佛系了,也未必就那么容易不开心。

  对于混合矛盾型来说,因为弊端的存在,可能就更矛盾纠结了,也反而比较难以预测对弊端的情绪了。

  我把一般能想到的弊端进行了归纳,具体来说有:

  第一,相亲需要投入金钱成本。尤其对男方来说,想要表现好一些博得好感,是需要主动买单的。

  有些女孩子提出的见面地点也着实不便宜,动辄上千。哪怕随便吃个饭,团购两人餐,一、二百元也是需要的。如果男方收入普通,又要承担房租和各类开销,现实地说,相亲,还是要承担经济压力的。

  第二,相亲需要投入时间成本。随便聊一聊,两、三个小时总是需要的。对女方来说,打扮打扮、捯饬捯饬也很费时间。现代人工作、学习本来就很忙,相亲认识一个人,往往就要耗费半天的时间,如果对方是一个特别无趣的人,那种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挫败感就无法避免了。

  第三,自尊心上可能带来的伤害。如果亲朋好友给自己介绍对象,一般来说,我们总是假设在他们的眼里对方和自己是匹配的。但是如果看到一个非常糟糕的人,就不得不开始怀疑,难道在他们心目中我就应该匹配这样的人吗?看到对方的那一刻伤心点变成“天啊,要友尽了!相亲不成就算了,朋友也要没了”。这种被亲友变相否定而带来的怀疑和郁闷远胜相亲失败。

  这点我个人比较有感触,虽然不是相亲但是感受可能是相似的。我记得十几年前,当时我还很年轻没结婚,有一位女同事突然对我说,让我考虑一下一位男同事。本来,我和这位女同事关系极好,但这绝对是我们友谊的裂痕,因为她所说的那位男同事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他离我两米远我都能闻到他头上头皮屑的味道,人长得比较油腻,他的眼睛似乎有点斜视无法和人对视。他在上海租着郊区一对老夫妻老房子里的一间房。为了省钱,每天5、6点出门上班,9点多才下班,办公室里的小点心、小零食几乎由他一人包办,都是他的晚餐。租的房只是为了有张床可以睡觉,办公室才是他的家。很明显,我们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以及由外表结合行为所能看到生活态度,方方面面都差别很大,非常不合适。但是女同事竟然建议我主动出击?我当时就是“黑人问号脸”。我不得不开始想,在她心目中我到底是怎样的条件?她竟然认为我和这位男同事挺配的?

  伤自尊这个点,反过来可能对喜欢做相亲介绍人的人也有启发,那就是热心的介绍人千万不要乱点鸳鸯谱,点不成鸳鸯就算了,彼此的关系也受损了。

  第四,可能受到惊吓。我有位男性朋友,相亲见了一个女孩子后,女孩子非常非常喜欢他。他的感觉也还行,于是约好再吃饭,相互再相处看看。

  但在这相隔的几天里,女孩子对他表现出了不合时宜的憧憬,着实把他吓到了。怎么见了一次后没回绝,再约就变得非我不嫁就差给孩子取名字了呢?于是,他这饭也不敢吃了,取消了约会,提出还是不合适,做做朋友吧。哪知道女方恼羞成怒破口大骂,还到微博上发文,贬损、奚落他。这相亲相成一场恩怨情仇也是吓人。

  第五,破坏自恋。我第一章就说过,人是有自恋需求的,而相亲无法满足很多人的自恋需求。对他们来说,一旦接受相亲,就是一种妥协,一种对“我是独特的”心理优越感的放弃,当他们不得不接受相亲的时候,当他们需要把自己的条件和对方的条件摊在台面上讲的时候,整个自恋都被打破。

  还有一种是把接受相亲等同于自我否定,等同于承认没有个人魅力,我认为这也是一类放不下的自恋。

  前阵子一位朋友和我聊天,我随口问了一句:“你和你老婆是相亲认识的吗?”他立马反问我:“你觉得我需要吗?”言下之意,以他的魅力哪里需要相亲,仿佛相亲是对他个人魅力的否定。

  所以说相亲可能破坏了很多人的自恋,也成了相亲的弊端之一。

  其实,我认为这也是认知问题,如果仔细观察,很多品质非常优秀、个性独特的人都是通过相亲结婚的,多少富豪、大明星,都未能“免俗”。普通人有什么放不下的身段呢?几个人敢说自己的条件比那些人还好呢?如果足够自信,完全可以是“我优秀、我相亲、我自豪”。

  第六,其他各类挫败感。比如,我看得上的看不上我,看得上我的,我看不上,或者借故上厕所要我买单,借着相亲之名带着闺蜜来蹭饭长见识发朋友圈,一上来提各种结婚后的要求恶心人,零零总总令人心累。

  不可否认,既然是以结婚为前提认识人,总是有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提及,而当认识一个人需要投入时间成本、精力成本、金钱成本、情绪成本的时候,相亲比起因其他机缘而有的相遇、相处,显得过于刻意。

  同时,又比起其他的结识方式,多了一份选择,因为有权选择去或者不去,多了选择就多了纠结和考量。这些都是提到相亲可能会有的弊端,也因为有了这些弊端很多人对相亲避而远之。

  那么,这些弊端是不可避免的吗?细数相亲的“弊”,是为了更好的引出相亲的“利”,下一章就让我来谈谈相亲的好处。

继续阅读:四、相亲之利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相亲之道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