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茫茫人海,每个人的社交网络是有限的,但通过亲朋好友汇聚起来的社交网络就可以很大,可以认识更多的人,提高遇到合适自己的那个人的几率。
01。对意念相亲的幻想
有一部知名英剧,叫《黑镜》。这是一部评分很高脑洞大开的剧集,每一集都讲述了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在第四季第四集的时候,有一个令我非常难忘的故事,也与相亲是有关系的。
在这个故事里,男女主人公通过系统随机配对,进行相亲,他们手上都有一个类似于女人用的粉饼盒的圆形设备,这是一种被称为“引导师”的人工智能装置。
他们必须依照这个装置的指引,和不同的人相亲吃饭,吃完饭后会有无人驾驶车把他们带去孤零零的一套别墅里进行相处,如果他们同时按下“引导师”,就能知道相处的剩余时间。
为什么说是“相处”呢?因为这个时间可以是十几个小时,也可以是好几年,而他们没有选择权,不能提前结束,时间到了也不能继续相处,而必须准时离开,再由无人驾驶车把他们带回各自居住的地方。
在这个单调的除了锻炼身体就是与各种人相亲的世界里,系统不停的给男女主人公配对各式各样不同的异性,甚至同性。“引导师”表示,系统在不停地根据他们对不同人、不同事的反应作为信息源进行大数据计算,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给他们找到“完美对象”。
男主角第一次见的就是女主角,而且双方感觉良好,奈何系统给的相处时间太短暂,12个小时后他们就不得不说“再见”了。后面的故事里,男主角不幸地和令他感到非常厌恶的女人共住了5年。
女主角和一位开始感觉充满魅力,然而住在一起后各种细节令她厌烦的男人在一起好几个月。
他们的所有反应对系统来说,都是有价值的信息,成为系统算法的数据来源。
在一次次令人失望的相亲后,系统又安排男女主角相亲了一次,他们都珍惜这次久别重逢,因为认识了那么多人后,他们还是喜欢对方。女主角提出“这次我们不看剩余时间就享受当下”的建议,男主角也同意了。
在同住了一段时间后,男主角爱上了女主角,他忍不住想看看究竟还剩余多久的相处时间。他的这一次“作弊”使得系统重新调整了相处的剩余时间,从5年变为20小时。男主角很伤心,女主角知道后很愤怒,与他大吵一架。分开后男主角悲痛欲绝,而愤怒与伤心的情绪也是系统需要搜集的有价值信息。
再后来,男女主人公又经过了无数次与其他人的相亲、相处、同住后,系统终于分别告诉他们,配对已经完成,明天就可以去见那个由系统算出来的“完美对象”。但是,在今晚他们可以选择一个以往相亲过的对象在老地方再吃一次饭。男主角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女主角,女主角也一样,即便上一次是争吵分开的,但是他们心心念念的只有对方。
在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人们是被围在一堵高墙内的,各自都没有来自哪里的记忆,他们越想越觉得这个世界很可疑,于是决定一起逃走,一起爬上高墙逃去外面的世界。
他们已经不在乎能不能见到系统找到的那个完美配对对象。
然而,等爬上高墙后,身后的世界突然不复存在了,而他们看到了另外997对“自己”在眼前。
之后大屏幕显示,1000次里,有998次,他们都逃离了那个世界来到了这里,所以他们的契合度是99.8%。而这1000次,都是在他们的意念中进行的1000次测试。
再之后,终于这两个从未见过面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酒吧里,真人见面相亲了。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我真心相信有一天,对于想结婚的男女,可以通过大数据及算法,在意念中自我了解,在意念中及时反馈,在意念中反复测试,最终配对到一个非常适合自己的人,那可以节省多少时间和精力成本啊!这是一种对未来相亲渠道的小小幻想。
02。传统型
第一种,传统型,也就是熟人介绍,这里说的熟人是广义的。据我所知,有些地方有职业的媒婆,手头握有大量未婚男女的详细信息,一旦介绍成功是能从中收取报酬的,我说的熟人介绍也包括这种。
这一类相亲,最大的优点是信息相对可靠。也是我后续所提到的相亲的主要渠道类型。
为了做相亲课程,我找到一位好友聊天,想听听她对相亲的看法。因为我知道,她当年被父母天天催促、唠叨,非常郁闷。催着催着,也通过这类传统型渠道相亲成功,结婚生子了。我特别想知道,被逼相亲的她,多年后对相亲是什么看法呢?
她的原话是这样说的:“茫茫人海,每个人的社交网络是有限的,但通过亲朋好友汇聚起来的社交网络就可以很大,可以认识更多的人,提高遇到适合自己的那个人的几率。”
我想这句话可能会给很多人有所启发,传统型相亲渠道的本质就是扩大社交网络,给人创造更多遇到“对的人”的机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传统型里有一类,不在我之后章节讨论的范围,那就是“相了就结,结了再相处型”。我本来不知道这个年代还有这种类型的,后来好几个人告诉我,他们回老家相亲后,家里感觉合适结婚的话,婚事就很快订下来了。比如今年两个人过年回去相亲,双方家人确定之后,就各自回去继续上班,家里人开始着手操办婚事。
在这个过程中,男女双方有可能完全在两个城市,也就是异地,平常只靠手机联系。某个节日再一起回家完成婚礼,真正的相处是在结婚后。当有人告诉我“结婚前和老公不太熟”的时候,我简直惊呆了,这种先相亲结婚,后相处过日子的做法也行吗?不过告诉我的人还补充说,他们婚后挺美满的,她没选错人。
由此我想到一项研究,说是根据盖洛普调查,在婚姻的幸福感指数上,印度人不比美国人差,甚至在美国的印度人,幸福感指数更是远远高于美国人的平均水平。这与收入无关,可能与印度人至今还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讲究门当户对,极少有自由恋爱的状况有关系。
在印度人的文化中,虽然不是不能离婚,但是人们一般情况下对婚姻抱持一种认命的态度。于是,在不同的期望和选择余地下,有了不一样的解决问题的态度。
很多美国人面对矛盾、争执,可能想的不是解决,而是结束,再去找更好的婚姻,而印度人在“认命”的态度下,可能会更好的去解决问题,调和矛盾。
选择多反而容易不幸福,是不是也是眼下很多人的困境呢?
03。互联网平台型
第二种,互联网平台型。也就是通过各色相亲网站、社交平台让不认识的人相识,国内国外都有。有些甚至已经开始运用大数据的技术,进行更为精准的配对推荐,但是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这类网站充斥着目的不纯的人,个人信息造假泛滥。
实不相瞒,作为婚姻律师,我代理的一些离婚案件,好几件是一方假装未婚在相亲网站上结识人,聊骚、约炮、背叛婚姻,另一方忍无可忍提出离婚的。很多人也是因为这种方式被骗的,或被骗感情,或被被骗金钱。我有个朋友在相亲网站认识了一位500强企业的管理层离婚男性,收入不错,人还挺帅的。相处的感觉还是很好的,但是到开始谈婚论嫁时才发现男方虽然确实是离婚,但是很多信息都隐瞒甚至欺骗了她,包括其实有两个孩子这种重要信息,朋友付出了真情实意,但是被这样欺骗,自然也无法走在一起。
比起传统型相亲,通过互联网平台的类型,安全性是尤其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甚至可能发生诈骗型犯罪。
我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搜与“诈骗罪”、“婚恋网”相关的判决书,就有超过100份。打开看,大部分的判词大同小异:“被告人某某某与他人登记结婚。XXXX年,某某某以化名某某,通过XXXX婚恋网以恋爱为名结识女性,搭识被害人某某后,虚构自己是从事XXXX(高收入工作)等事实、隐瞒自己真实婚姻家庭等真相,骗取被害人某某的信任并与某某确立恋爱关系。在XXXX年X月至XXXX年X月间,被告人某某某先后编造发生交通事故被碰瓷、被困国外、开公司急需资金周转等理由先后数十次骗取某某钱款,共计人民币XXX万余元。”
当然,比起见过真人的诈骗,更可怕的是连人都没见过就已经被骗得倾家荡产甚至欠下高额贷款的。比如之前网络流传很广的“杀猪盘”。
所谓“杀猪盘”,通常是指以恋爱结婚为幌子进行的金钱诈骗,被骗的一方叫做猪仔,建立恋爱关系的过程叫做养猪,最后的诈骗叫做杀猪。
因为诈骗人往往是一个境外犯罪集团,所以被害人哪怕被害了,也只能自认倒霉。
其实诈骗套路都是大同小异,无非是用一些网红的照片,假装优质男,以甜言蜜语与关心宠溺的态度攻破被害人的心理防线,获得信任后,以“带你赚钱”为由,诱使被害人投钱至博彩网上,先让其尝到“甜头”,待被害人完全放下戒心后大笔投入,甚至卖房、贷款投入,“优质男”就消失了,被害人人财两空。
骗子有男有女有老又少,似乎防不胜防,但是仔细分析,其实套路都差不多,总是一个条件特别优质的人,自己送上门,还没深聊就无限好感,一熟悉“意外”就来了,特别急需用钱,一而再再而三没完没了,或者某种投资稳赚不赔要带你发财。
除了万变不离其宗的套路以外,其实哪怕拿对方的照片到网络上搜一下,也就1、2秒可能就识破了骗局。
至于那些确确实实见了真人确定恋爱关系的行骗,要拆穿其实也不难。现在手机、微信都是实名制的,有些APP可以直接实名认证调取本人出入境记录、婚姻档案、户籍信息,甚至所有境内购买的保险,在被要求“借钱救急”时,随便打开手机都能获取非常真实的信息。确有诚意的,让他们打开给“心爱的人”看一下,有什么关系呢?至少那些已婚人士无所遁形了吧?有人说“人家也有隐私”,我只能说:“才认识就好意思向对方借钱的,只是证明一下自己确实未婚,姓名真实等等,算什么不可见人的隐私,有什么为难的呢?”
不过当然凡事无绝对,我不是想说互联网平台型一无是处,事实上,有很多成功的例子。
就在我准备网上相亲课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和我认识十几年的朋友找我聊天,问我知不知道XX律师事务所,我说那是我原来的所啊,我在那都好几年了你不知道吗?
他为什么会问我呢?原来他去年认识了一个女孩子,谈的非常好,已经要准备结婚了,而这个女孩子竟然是我前同事,一位很优秀的女律师。
我很诧异,问他怎么会和我这位前女同事认识的,而我本来还想介绍给他另外一位女同事呢!他告诉我,两个人是婚恋网站认识的。认识后和女孩子聊天觉得她特别聪明,两个人能聊到一起,是他欣赏的类型。后来越谈越好,一切就水到渠成了,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他们正在装修婚房。
我不禁感叹,茫茫网海之中,两个我认识的,绝对靠谱的人,竟然就这样不靠任何人,仅仅通过网络相识、相恋、相爱。
所以缘分的事情真的没有绝对。谈到婚恋网也不需要唯恐避之不及。会不会被骗,还是取决于自己的。很多骗子不见得高明,很多谎言经不起推敲,更何况,科技的发展让骗子容易行骗的同时,不也方便我们“求证”吗?
04。真人秀型
第三种,真人秀型。也就是上相亲真人秀的电视节目,我还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挺喜欢看一档东方卫视的相亲节目,叫《相约星期六》,我至今都记得这个节目的口号——相约星期六,有情就牵手,据说配对成功了不少单身男女。
现在一些地方卫视在播的相亲类节目也不少,我网上查了一下,近几年出现过的,竟然有几十个,有些收视率还很高,很多参与节目的男女还成了公众热议的话题,甚至由此成为了网红。更有意思的是,因为相亲类节目而红的还不止是参与相亲的当事人,还有当事人的父母。很多父母替自己孩子提出的要求让人大开眼界,直呼奇葩。
我有的时候会想,其实这样的节目和广大观众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会获得那么多的关注和收视率?那么多人津津乐道于这个人会不会选择那个人,那个人会不会接受他。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看别人会提出怎样的择偶要求呢?这可能也是一种大众心理需求吧。
当然能通过电视台层层筛选最终上相亲电视节目的人少之又少,其中有些人也难保有作秀的成分。
05。其他渠道型
第四种,“小众型”相亲渠道。包括在报纸、杂志上刊登征婚启事,去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参加联谊会、到婚介所等等,这些曾经随处可见的相亲渠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少见,变得比较“小众”与非主流。
第五种,“新型”相亲渠道。虽然现在看起来也比较“小众”和“非主流”,但是似乎参与者的数量有越来越多之势。
比如微博大V替粉丝征婚,我关注的两个房产大V如今隔三差五就在微博替粉丝征婚,且评论异常热烈。基于粉丝们的反响,大V们进一步开始了答疑,如粉丝陈述自己的条件,相亲遇到的对方的条件,是否合适,是否需要继续等等。现在已经很少看到他们说房产,似乎已成功转型为情感类大V。
又比如,相亲微信群。原本我并不知道有这类社群,但是身边有亲戚竟然通过这种方式相亲成功,结婚生子了。
具体是怎么样的呢?这位亲戚告诉我,他有个同事所在的小区建有一个业主群,业主群分立出一个相亲群,参与进去的有介绍人,男的就称“月老”,女的就称“红娘”,他们把信息靠谱的单身男女拉到群里,组织相亲。
亲戚当时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让同事把他加进群,而那个群还不是本地的,是杭州的。他想着杭州离上海也挺近的,遇到合适的,他不介意“异地恋”。哪里知道,有个在上海知名高校任硕士生导师的老师也被拉到了那个群,亲戚后来一脸幸福的对我说:“你知道吗?以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圈子本来是根本不可能认识的,但是竟然就这样认识相爱了”。
据说类似的微信群现在越来越多了,其实仔细想想也很好理解,因为很多条件很好的人,基于工作、生活网络较窄的原因,有拓宽社交网络认识异性的需求,各类不同渠道就给了他们不同的机会。
相亲的渠道细分起来,还可以列出很多,究竟哪种渠道更好呢?
从绝对数上说,应该是熟人介绍最多,表面看似乎也是这样最靠谱。然而,确实有人经过熟人介绍认识了个已婚已育欺骗感情的,还有人闪婚闪离没办婚礼身边熟人都不知道的。
同样的,也有人通过看起来随意性最大的网络遇到了无比靠谱合适的人。
所以,只能说每种渠道的特点不一样,而无法给出确定的,孰胜孰劣的答案。
我常常能听到有意思的故事,可能与我比较关注人的情感有关系。比如,我认识一位三甲医院做医美的医生,有一次她给一位老阿姨做光子嫩肤,阿姨与她闲聊,发现她没有男朋友,就提出把自己的儿子介绍给她,结果这一介绍就成了,他们今年还喜得贵子了。
所以,哪一种渠道我都能举例出成功的“案例”,同样的,哪一种渠道我也都能举例出失败的“案例”(毕竟,我做过那么多离婚案件)。
老生常谈,还是要看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