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薛不知道自己现在的表情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但是和他正面相对的沈端和却是将一切都看得清楚。那匠人薛眼中的激动和渴望,几乎是要在此时化为熊熊的大火。沈端和只要看到这个模样的匠人薛,便知道对方再也不可能说出拒绝她的话来。
果然,半晌过后,匠人薛似乎是从自己的情绪中缓和了过来,哑着嗓子说道:“沈大小姐,你可知道自己究竟是在说些什么?”
“自是明白。”沈端和不甚在意地说道。
“沈大小姐身怀什么样的本事,我自然是不会怀疑的。只是我看这世人对女子的偏见,可一点都不比对我这个就匠人的少。”匠人薛慢慢开口说道,现在的他看起来已经比之前冷静了很多。
“坦白说,在没有见到沈大小姐之前,若是有人和我说,女子也能上战场。那我定然是会其嗤之以鼻,因为我根本就不相信,女子是能走出闺阁,甚至是能从闺阁走到战场上。沈大小姐和我俱是被世人看低的人,这样的你如何是能做到,你对我承诺的那些事情?”
“便是日后,这江山是归了您的父亲。那您恐怕也是不会有站在朝堂上的机会,更是没有为我提出这些谏言的机会。您和我到最后,不过还是两个被世人否定的可怜虫罢了。您当真是能帮得了我吗?”
“你说这些,倒也不怕惹怒我。”沈端和低声说道,眼睛中闪过了一丝寒意,像是真的有几分不悦一样。
“沈大小姐的肚量应该还不至于是这么小吧。”匠人薛耸了耸肩说道,“不过是一些实话罢了,我想沈大小姐还是听的得的。”
沈端和看着匠人薛这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样,突然是笑了起来,且那笑声是越来越大。直接是把匠人薛给笑懵了,还以为自己眼前的这位沈大小姐被自己的话说的脑子都坏掉了。
沈端和笑够了之后,伸手揉了揉自己的面颊,随口说道:“先生见笑了,只是突然觉得先生说的话很是有趣而已。”
匠人薛眉头不禁是轻轻皱了一下,他有些不明白沈端和说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曾经,先生不觉得女子是能走上战场,可是今日你见到了我。便是先生心里觉得我沈端和只不过是这天下独一份的特例,那先生也不得不承认这世间的确是有女子从闺阁走到了战场。因为事实已经摆在了你的眼前,容不得你去不认。”
“以后,这样的事实会摆到更多人的眼前。也会有更多的人,捏着鼻子认下这些事情。不论我的事情,还是先生的事情都会如此。就以夏城为例,那里的人从来都不觉得女子舞刀弄枪是什么不遵礼法的事情,更是不觉得女子就该拘于闺阁之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匠人薛有些愣住了,不知道为什么,他竟然是觉得沈端和这话说的很有道理。
“人啊,最善于的便是习惯了。曾经他们能习惯女子卑弱,日后他们便能习惯女子也能担当大任。曾经他们能习惯将机关术视为妖术,日后他们便能习惯懂得机关术的匠人也能在朝中任职。”沈端和语气自然地说道。
世人总是会对很多事情抱有偏见,就连她自己有时也不能免俗。想要扭转偏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能是需要很多的人毕生的努力,但是这却不是一件全然做不到的事情。
匠人薛不知道想起了什么,像是有些心慌地捡起了自己手边的一块小木头,放在自己的手掌中,慢慢摩挲着。
“之前同沈大小姐说的那些话,我是真的不怕。但是我等下要说的话,却是让我真真是觉得害怕了。”匠人薛摩挲木块的手指越发用力了起来,“所以,沈大小姐能不能先给我个保障,能让我痛痛快快地将自己想要说的话,一并说出来。”
沈端和的视线扫过匠人薛指间的那块木头,慢慢点了点头,说道:“可以。等下你不论是说什么,我都不追究。以沈家人的名义起誓。不迁怒,不计较,不秋后算账。”
“既然是这样,那我就说了。这江山,沈大小姐想要多少啊?”匠人薛直接问道,“是想要当公主,还是想要爵位,是想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是想要直接站在万人之上?”
匠人薛问出这话的时候,眼中的那片懒散之意早消散了个一干二净,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清冷的神色。
“皇位有父亲,我大哥、二哥如今俱在,大哥亦是有着治世之才。二哥虽然稍稍逊色于大哥,但却也是难得的可用之才。”
“这不论是万人之上的位置,还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那都不是我该去想的。更何况,我也不想去想。沈家人还不至于是会为了这点子东西,就和自己的家人挣破了脸皮,忒是没有出息了。”沈端和轻声说道,“我们不屑于做这种事情,也看不上这样的人。”
匠人薛听了这话之后,心中微讪。他是怎么都不会想到,这天下至高无上的权力,落到沈端和的口中居然就成了“这点子东西”。
这若真的是“这点子东西”的话,那皇权的历代更迭,又怎么会是充满了血腥?权力这东西向来都是有着蛊惑人心的魔力,让人为此着迷,也为此疯狂。
“那沈大小姐这是打算要些什么呢?”匠人薛问道。
“不知道。”沈端和一手托着自己的下巴,轻声说道,“说实话,什么公主啊,爵位啊,我也不那么在乎。但是该是我的,我的父兄们一定是会给我的。他们不会看着我日后只能困在小小的一方后宅之中,不得自由。我想届时朝堂之上定是会我的一席之地,先生的愿望,我能实现。”
“今日先生能帮我们将禹城攻破,他日我们沈家人帮先生做一点事情,那是应该的。若是先生的心中还有什么顾虑的话,不若借着这次的机会一并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