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A P P E N D I X O N E
朱莉娅・恩德斯等,贾大成2020-03-17 14:203,401

  王成钢如是说:敢于挑战达尔文

  自从人类开始有了记录思想的方式,比如壁画、甲骨文、雕塑、书籍等,就一刻不停地记录探讨同样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也是人类千代万代一直思考的问题。

  达尔文说人类是猴子进化来的,世界上万物都由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好吧,中学的生物课讲的进化论言之凿凿,我当时就是相信得五体投地,直到大学毕业看了很多的书籍后,我才知道进化论只是一种假说,并不像中学课本中那样被当作公理。当我博士毕业,有了自己真正的思想后才明白,进化论很可疑!

  达尔文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必须靠极度微小并对生物有利的遗传改变,长期不断地累积才能发挥作用。主张进化论的人说,每次的遗传改变必须是极其微小甚至是不能觉察的改变,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动植物才渐渐进化出新种来。高等动物是由低等动物进化而来的,生物界全体的关系好比是一棵大树,同出一源,低等的生物好比树根,高等的种类好比树枝,如此这般,进化是连续不断的、渐渐改进的。这是生物学上有名的“进化树”。

  首先的挑战来自考古学发现。如果生物的产生真的如达尔文进化论那样,从一种简单低等生物进化到另一种复杂较高等生物,中间必须经过无数代具有微小差异的不同形态的生物,但是,迄今为止,考古学并没有这样的发现,任何种类的生物都是各从其类,找不到任何中间生物。进化论说动物演化过程是这样的:原始的单细胞微生物、多细胞微生物、海中低等生物、有壳生物、鱼类、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哺乳类、灵长类、猿、人类。考古从来就没有发现介于两类之间的生物,那么从一类进化到高的另一类,是如何慢慢进化的?如何解释这些“失落的环节”?例如,经过100多年的考古发现,如果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那么从古至今各个阶段时期,都应该留下有其特征的证据——包括各阶段的化石和相应的文化遗址、工具等。可是类人猿时代的化石找到了,人类的化石也找到了,而从类人猿进化到人类中间阶段的化石却没有。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人从类人猿进化来的假说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另外,在长达38亿年的化石记录中,最令人费解的是“Cambrian Life’s Explosion”(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指绝大多数动物门类在寒武纪就像“爆炸”一样突然出现)。考古学家通过化石发现,在寒武纪(约公元前5.7亿?前5亿年),几乎所有的已知动物门类都有了各自的代表。而在寒武纪之前,不仅多细胞生物化石非常稀少,而且在以埃迪卡拉动物群为代表的、迄今所发现的新元古代的各种化石中,尚无一种可以确认为已知动物门类的祖先。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动物门类是在寒武纪突然出现的,按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寒武纪出现多细胞动物必然在其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早期演化过程,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这个中间演变过程的任何证据。化石记录不完全吗?但是要知道化石记录是随机的,为什么单单就漏掉了中间环节呢?

  看到这里你们困惑了吧,可能觉得一个医生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准是疯了!但是我最终还是没有疯,我读博士的时候研究的是胃癌基因,因此花费了数年的时间想方设法破译癌症的基因密码,对于基因思考太多,有段时间差点没把自己逼疯。在半疯不疯的时候有一天就突然想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时候书架上的《自私的基因》恰巧掉落砸到我的头上,于是我突然有了思路,觉得牛顿其实不一定比我们聪明,只是全神贯注想问题时被苹果掉落砸中,于是打通了任督二脉,突发灵感。

  后来我查了一下相关文献,发现原来我想到的事情很多人早就想到了,许多学者从基因突变发生的概率出发,计算出了产生新物种的概率简直小得惊人。美国生物化学家贝希以血液凝固的一系列生物化学机制为例,证明如此复杂精密的生命现象不可能是进化出来的。其中一个蛋白(TPA)产生的概率是1/10的18次幂,至少需要100亿年才能发生。如果同时进化出和它相互作用的蛋白,概率就是1/10的36次幂……他说:“很可惜,宇宙没有时间等待。”

  也就是说,人不可能是猴子变的!

  这下我就更快疯了,一直以来,人们所坚信的“人类的祖先是猴子”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内心很是沮丧,正当我费心思考的时候,Peter进来了,他是我们实验室的研究员,我向Peter讲述了我的苦恼。Peter认真地看着我,我期待他能说些令人心宽的话来安慰我。结果他边哭边说:“你咋这样呢!我研究胃癌基因四年了,好不容易想出了癌症是进化的一部分,结果你今天说进化论没有用,我这四年的努力就白费了。”

  我赶忙请教啥是“癌症是进化的一部分”。

  Peter说:“你看,癌症的发生与基因突变是相关联的,但是你想想啊,基因为什么要突变呢?我认为基因突变是进化的必然结果,生物要想进化,猴子要想行走,褪变成人,就一定要基因突变。但现在环境这么恶劣,污染这么严重,人类为了生存,就要去适应这个环境,怎么适应呢?就得从改变自己做起——要突变。”

  我疑惑道:“那这种突变应该是活得久一点,怎么会得癌症呢?”

  Peter说:“癌细胞为什么厉害?因为癌细胞是属于不停复制、生生不息的那种,咱们在培养细胞的时候,同样的环境,养一个普通胃细胞很难,但是养一株癌细胞却很简单,给点培养基就可存活,还大量繁殖。人类要想活得久,就要全部替换成癌细胞,但是,为什么癌症患者会死呢?就是因为进化还没有达到成功,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当然会牺牲很多人了。”

  Peter的话让我恍然大悟,他把“癌症是人类进化的垫脚石”这种理论说出来,实在是太震撼了。但是peter又开始哭了,“你说进化论是错的,那还研究什么呀,那癌症就是偶发的突变引起的疾病,和人类想长生不老有什么关系啊!你推翻了我思考过的所有假设!”

  Peter哭着走了,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基因实际上是很稳定的,虽然有时会突变,但是都是冰山一角。人类有能力解码所有的基因序列,即伟大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科学家于1985年率先提出,于1990年正式启动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科学家共同参与了这一价值达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一计划旨在为30多亿个碱基对构成的人类基因组精确测序息。与“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

  有人会问,破解这些基因组有什么用呢?这么多钱,如果用来救济非洲难民,能让他们吃喝不愁过上好几年。这绝对有用,因为人类基因相当于上帝的谜语!古语云“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就是基因的秘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有人抽一辈子烟不得肺癌,有人不抽不喝不嫖不赌,随便得个心肌梗塞就死了;有人天生学习好,有人头悬梁锥刺股也碌碌无为;有人天生长得好看,有人天生歪瓜裂枣;有人性格温顺,有人乖张暴戾……这些大部分是基因决定的!

  人体细胞中共有23对46条染色体,一个染色体由一条脱氧核糖核酸,即DNA分子组成,DNA又由四种核苷酸A、G、T和C排列而成。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或者说是遗传信息的结构与功能的单位,基因组指的则是一个物种遗传信息的总和。如果将人体细胞中30亿个碱基的序列全部弄清楚,印成书,以每页3000个印刷符号计,会有100万页。就是这样一本“天书”,蕴藏着人的生、老、病、死的丰富信息,也是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索生命奥秘的“地图”,其价值难以估量。

  最重要的是,解开了基因的秘密,就离上帝的“全人类档案袋”更近了。到时候你可能就知道上帝让你去哪了。

  读博士期间,我孜孜不倦地研究基因及其存在的意义,像个饥渴的独狼,不断索取、不断进攻。直到我回到家乡,遇到我儿时的伙伴小成子,他看我面对辽阔的草原仍时而低头不语就问了我原因,当我说出这三个问题并告诉他这是人类哲学的终极问题时,他哈哈大笑,说:“你们城里人就每天想这个吗?我告诉你好了。”

  我以为要听到一个简单的牧民高谈阔论,结果他只是拿起草原上一株不起眼的蒲公英吹散了满地。我眼中灵光一闪,大声说道:“你是想说,我们只是世间一朵默默的花草,来自大地,飞向哪里不重要,最终回归大地吗?”小成子笑了:“我就是想说,你们就吃饱了没事吹吧!”

  终于,随着毕业的号角吹响,我解脱了,成为一个为增加点奖金而狂值夜班,为升职称去写一些无人问津的文章的普通小市民,然而我为我的庸俗感到了无比的快乐……

继续阅读:附录二 A P P E N D I X T W O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凤凰联动文库:救命,关键时刻的指南书(套装全5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