祯毅从未像今天这样热心国事,他急匆匆的赶到皇宫,为的就是能够更快得到关于赵胡之事的情报。
祯毅这么急一方面是因为小贵子去了那里,他担心有什么闪失。
另一方面,张明才已经开始着手安排流民往大野去谋生,这一路上逶迤不知多少移民,可赵胡还盘踞在那里,这么做不就是送羊入虎口吗?
祯毅一路烟急火燎地,而他之前口中的涵养也没有几分挂念。
小朝会举办的地点,是在御书房内。一早,太监们就将御书房收拾出来,安排好座次,等待重臣们的到来。
而祯毅的出现,不但令朝廷重臣猝不及防,也令宫中太监们猝不及防,谁也没有想到敬王殿下会来,因而也没有人排他的座次。好在祯毅从不在乎这些细枝末梢,随意加了个座位在末尾,算是旁听。
而在一干重臣眼中,祯毅的到来又成了一个心结:敬王为何而来?他站哪一方?这些都是他们要操心的事情。
敬王擅用奇,这是相国沈晞文和大将军彭蠡对祯毅共同的评价。
以正合,以奇胜。奇正之势是长存在兵家圣典中的取胜之道,而祯毅又偏爱用奇。因而在诸多文臣武将心中竖立了敬王擅奇的印象。
此刻朝会还没开始,文武重臣济济一堂,场面一度尴尬,不免有人想要活跃气氛。
“想这街上成天都是什么花和尚、九纹龙和小李广,不知我们这济济一堂,在民间都有些什么称谓呀?”
假相陈功晟打开话题,引起众人讨论。
……
“或许有好,或许是坏,谁又知道呢?我听那书中人物都是义薄云天的好汉,或许在民间,我们都没有资格拥有绰号吧!”
赵光德接话,他是陛下之人,储君即位他就是储君的坚定拥护者,在朝中从来不惧怕任何一人。
……
“哎……这群愚民,我们为了他们终日操劳,却沦落到遭万人唾弃,其中苦楚又有谁能得知呢?”
廷尉何穆叹息,他主管大梁的律法,主管大梁朝廷的刑狱,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民众。千奇百怪的人见了不只多少,因而发出这样的感叹。
“何大人此言差矣!”
祯毅不满当下的愚民政策,事实上许多王朝最终败亡的重要一点就是不开化民智,导致上下失调而覆亡的。
祯毅正色道:“百姓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谁替他们着想,他们就记得谁的恩德;谁戕害他们,他们就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只要官民一心,何愁大梁不盛,清誉不涨?”
何穆嘴角动了动,最后尴尬道:“敬王殿下所言极是!”
沈晞文静静的听完众人的讨论,他是整个御书房里地位仅次于君王的人,他眼光长远,不像何穆那般,以为祯毅在针对自己。沈晞文觉得祯毅这番肺腑之言别有用心,但至于什么居心,他一时还看不出。
祯毅这番话,确实是别有用心的,这是他释放给朝廷重臣的一个信号:他要让官民一心,让当官真的为民。
但是,常年习惯了的政治斗争,令众人都没有想到这一点上来。在他们的眼中只有敌人和盟友。利益趋向一致,就是盟友;利益相反,互有攻讦。那么就是敌人。至于像祯毅这样不打压任何一方,反而要团结所有人都天下大同想法,不会在他们脑海中出现,出现了也只是个笑话。
“陛下驾到!”
随着传令宦官高声通报,梁君魏宏在一群侍卫和太监的护卫下走进了御书房。而此时,参与小朝会的重臣们也都到齐了。
沈晞文为首的文官集团坐在左边,彭蠡为首的武将集团坐在右边。他二人里龙椅最近,也就是离魏宏最近。大家并不是坐成笔直的两列,总体稍有些椭圆,有些像西方的圆桌会议。
而敬王祯毅则坐在相对末尾的地方,他下首是田部史张开衍,而上首则是元王祯恭。
“各位爱卿,让大家久等了!”
魏宏笑着招呼众人,沈晞文带领众人起身给魏宏请安,一直将君王送到龙案后落座。
沈晞文等人这才坐下。
魏宏扫了一眼,不仅看到所有人都到了,而且还看到了祯毅,心中略有些欣慰。
祯毅这两个多月来的表现可以说令他很满意。
虽然这个儿子前前后后做了很多事情,其中也有许多错事,而且看起来都错中复杂,毫无关联。但魏宏却看得明白,祯毅所做的无非是两件事:挽救敬王府于危机,解决王府的财政问题;为了给日后踏足朝堂打下坚实基础。
更令魏宏欣慰的是,他给祯毅指名的一条道路,祯毅当真是贯彻下去。
虽然敬王府的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但魏宏却从探子那里得到了想要的情报:敬王府的产业不成型则已,一成型将会成为世间最大的财源!
魏宏不禁又想起上次大朝上祯毅有所保留,不禁对今天会议上,祯毅将如何发挥充满兴趣。
祯毅的加入,会对这次的小朝会带来什么改变呢?
“想必大家也知道这次小朝的目的了。没错,就是为了北边赵胡之事。”
魏宏顿了顿,又继续说到:“先圣道:内忧外患乃是亡国取死之道,草原狼族只不过是外患,但这赵胡却十足是我大梁的内忧。赵胡不除,甚至威胁到日后对草原的用兵。因此这次找大家来,朕就是想听听诸位对此事的看法。”
话音刚落,将军朱亥就站起来道:“陛下,赵胡之事已经困扰我大梁十几年了,如今依旧无法根除,就是因为朝廷对他们太放纵,臣请一支兵,往北方平定赵胡!”
朝会从来没有限制,谁想讲就可以站出来大声的说。但在文官集团内,出班启奏也是有门道的,无论是大朝会还是小朝会,第一个发表看法的,都应该是相国沈晞文。这样做也是为了无形中讨好巴结实权者。
但朱亥是个冲锋陷阵的莽夫,他不懂文官,而且在武将集团中没有这么多弯弯绕。他想带兵打仗,就直言不讳的说出来。
文武两派的争斗,更像是回合制的辩论赛。朱亥退回自己的位置,武将皆噤声,等待文官的发难。他们吃准了文官必定会反驳,因为一旦没有反对的意见,那么出兵平定赵胡的事情就算决定下来了。
“朱将军忠心为国,老臣佩服,只不过……”
沈晞文开口了:
“只不过我大梁立国百年,从最开始六卿之争中脱颖而出,再到后面平灭韩国,奉行的都是怀柔之法,遥想当年韩国余孽,多也是常常作乱,但随着先朝怀柔力度的不断推进,最终韩民和梁民也已经亲如一家。因此老臣认为,赵胡之所以作乱,主要是因为时间还不够长远,使得一些野心勃勃之人依旧对复国抱有奢望。老臣的意见是:派遣使臣去分化赵胡内部,拉拢其中一派,再逐步分化,从而达到平定祸乱的目的。”
沈晞文长篇大论一蹴而就,文官皆赞同不已,沈晞文的意思也就是文官们的意思,通过分化的方法,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平定祸乱。
祯毅闻言也不禁点头,沈晞文这个办法,对于目前的大梁来说,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只不过这具体要花费在里面多少时间,就值得商榷了……
“陛下,老臣不敢苟同,这世间万物,如白马过隙,轻易而无,臣等年事已高,如果不以雷霆手段处理了难题,难道还要将其留给后来之臣?继续困扰他们吗?”
祯毅默默的听着,心头鼓起来掌:谁说武将就将全是不懂四书五经的莽夫?这国尉徐绩,不就是一个雄辩圣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