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郡东部的粮草储备一共有五十万石,虽然总数不是很多,但这些是可以完全用作战争开支的粮草。
与西部比起来,东部因为靠近燕国的缘故,守军和军备都明显少了许多。
燕国目前还在内乱之中,想要从中脱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更何况,不光是他对燕国的家事感兴趣,比如齐王,也对燕国的事情极其感兴趣。
这种兴趣的浓厚程度在得到燕国消息:燕王瑜和岳易打算和解时达到顶峰。
祯毅离开之后,齐国又入局,继续扰乱燕国的超纲。
燕王瑜,资历也尚佳,虽然比不上祯毅这样的天纵以及气运,但是也可做燕国的中兴之主。
姬瑜并不是目光短浅之人,他重开祖上的黄金台,旨在招揽天下英才。
这不免让齐王心中焦虑。
紧接着齐王之后,梁王魏宏也入局了,他的主要目的是调拨离间,扩大燕国和齐国的冲突。
魏宏十分英明神武,更有祯恭、祯毅和祯温这样的皇子鼎力相助,争霸天下的野心也达到了巅峰。
魏宏很明白,梁国的主要敌人是秦国,只有将秦国击败,没有后顾之忧的梁国才可能问鼎中原。
但是,这世上并不是只有梁国和秦国,齐国楚国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魏宏深谙合纵连横其中的道理,他搅混燕国的水,就是为了将齐国拖下水。让齐国身陷与燕国的仇恨之中,无暇他顾。
魏宏是典型的权谋家,在他眼里利益高于一切,即便对方是自己的女婿,该抛弃的时候也不能眨眼。
再者,他女婿不少,如今的楚王,也算是他的女婿。多一个少一个没什么影响。
安排好东部的事情,祯毅便立刻返回大野了。如今赵郡一共有军十万,其中包括两万草原骑兵,三万健跋军,五万赵郡军。
两万草原骑兵的主将是余有光,这算是赵盼姿的陪嫁,也是祯毅手上最信得过,能力最强的骑兵将领。
而草原骑兵副将,则是草原部落首领拓木吒,也就是那个在长城上两次站队祯毅的拓木部首领。
祯毅的一贯政策,就是能者居之和恩威并济。
能者居之可以体现在余有光身上,虽然他没有梁军军中的资历,但是祯毅还是毅然决然的将两万骑兵交给他。
不过余有光也没有让祯毅失望,他在军队中极快的站稳脚跟,也是能力出众。
恩威并济,就可以体现在拓木吒身上,拓木部是草原部落,也是这两万草原骑兵的构成主体,祯毅不但用他们,还任命他们的族长为副将,便是仁慈的表现。
同时,拓木部出兵也是有赏赐的。
另一个骑兵将领赵复,统帅着八千赵郡军骑兵。也是凭借资历而来。
总的来说,赵郡一共有骑兵林林总总将近三万人!
如果渡过黄河,这三万骑兵将是洪水猛兽,成为梁军对战秦国的排头兵。
三万健跋军的主将是邢一,副将是一个李渡。
随着赵郡军队体系的日趋完善,偌大的敬王府侍卫队也被祯毅拆分开,各司其职,使得用途最大化。
李渡就是其中之一,至于燕三和唐羽生,则成了斥候营主将,斥候营虽然总数只有一千五百人,但是能力和作用确实不可衡量!
五万赵郡军分为东西两部,东部主将是智迟,统领包括赵复率领的骑兵在内的三万五千人军队。西部主将栾都安,率领一万五千人加守城军队青壮共两万七千人,负责镇守新月和箭挡两座军城。
在北郡没有成立之前。
新月和箭挡两座军城直接面对秦国,因此战略意义十分重大,但是随着北郡被开拓,梁国吞并了古赵韩的疆域,秦国和梁国不再隔黄河相望,而是直接陆地上接壤。赵郡的战略地位就下降了。
北郡的戍边任务加重,北郡西境十五城,一共生活了三个草原大部落,驻防北郡军和北境军在内的七万人,总计十五万人。
赵郡的战略地位下降不假,但是祯毅在秦国君臣心中太骇人。同时祯毅从来没有停止赵郡的军队建设,因此赵郡的战略地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升高。
同时,对于秦国而言,之前的赵郡是战略防守势态,而如今已经变成了梁军进攻秦国的桥头堡!
祯毅回到大野,紧接着便是大规模的军队调动。
这样的大动静自然瞒不过秦国,秦国朝廷立刻就此事展开了谈论并商量对策。
自从上一次秦梁战争,秦国落败之后,秦国经历漫长岁月,全国紧赶慢赶,这才缴清了对梁国的赔偿。
同时,秦国大兴农业,国内逐渐富庶,在祯毅处理燕国事情的时候,秦国也在卯足劲发展。
西征犬戎,北伐草原。
偌大的犬戎如今已经快要被完全打灭了!
草原的日子更不好过,刚开始只有格坎铎与和利淦双方对峙,但之前逃进草原深处的拓跋部在养精蓄锐之后再度出来,草原上变成了三足鼎立!
如果不是祯毅提前成立了长城九部,如今哪来这么威武的骑兵。
而秦国君臣的恒心也令祯毅动容,全国上下紧衣缩食,根据线人的汇报,节约下来的粮食也有两百万石。
这其中包括富饶的蜀中和秦国本土产粮,以及对犬戎和草原的掠夺。
秦都
孝王励精图治,在战败祯毅之后,就将国都从栎阳搬到了新樟,以彰显自己变法求强的决心。
而秦国通过变法,也网络到了一大批人才。
文有尚斯,醴罗,惠政;武有王艺、蒙驽。
尤其是王艺和蒙驽,与武安齐驾并驱,一同为秦国开疆拓土。
在经过长时间的开拓,秦国兵强马壮,光是黥面军的人数就达到了三十万!
而前代秦王鼓励生育的做法也渐渐出现红利,秦国的人口正在激增。
说起来也奇怪,诸国几乎是同时致力于发展人口,梁国的人口律法也是在老梁王在位是颁布的,如今也正好进入红利期。
不过梁国的问题不在于人口,而在于补给。
占据三晋之地,有吞并了韩赵两个大国,并周围十几小国的梁国,人口一开始就占据优势地位。
不过由于连年消耗,梁国度财政险些在大佑三年崩溃。
不过好在魏宏指示下的祯毅及时收手,这才没有酿成大祸。
“隔壁的魏皓又开始备军了……”
秦都朝廷中,气氛有些压抑。
孝王、景监、武安和荀令这些秦国朝堂老人心中不免难受至极。
他们这些三四十岁的半老大人,居然被一个小屁孩压制了数年。
四人之中最年轻的人当是孝王,孝王二十二岁继位,到如今十一年过去,也已经三十三岁了。
而魏皓呢?
如今可有……弱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