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种景象正是内丹修炼当中所描述的走火入魔之兆。一个处理不好,轻则前功尽弃,伤神损元,重则神毁元走,灰飞湮灭。
幸好在此之前,玄玄,玄一二位真人已经对这可能出现的景象做了一番准备,传了他“六丁六甲伏魔咒”以做应对。
元尘心中有感,神念却是不敢怠慢。真言神咒默默念诵三周,顿感气血安逸,天门寂宁,随之身心内外渐渐归于平静。
但与此同时他却是无法察觉就在他念动真言的那一刻,丹房当中还有一件没有被“先天子午阴阳太玄气”毁去的物事竟悄然的发生着神妙的变化。
这件物事却也不是别个,正是那先前摆放在丹房当中的宝鼎。
只见这宝鼎随着他的真言神咒,自鼎上忽然霞光万道闪了三闪,而后那丹房当中的“先天子午阴阳太玄气”如长鲸饮水般的被收到了宝鼎中。独独剩下了围绕着元尘周身上下的那一层“先天子午阴阳太玄气”。
却说那“先天子午阴阳太玄气”入了宝鼎之后,一切归于平静未待多久,那宝鼎之内就“腾”的一下冒出了红,白,黄三色火光。看其火色不是三昧真火还能是甚么!
这三昧真火初时以武火烹炼,后时以文火熏蒸。前前后后总共用了三个时辰,火气方渐渐消去。待一切又归于平静之时,忽有那一缕乳白色的精微之气由那鼎内的上方袅袅钻出。在空中又顽皮的打了几个旋儿后,就自那包裹着元尘周身的茧子当中直落元尘的天门里消失不见了。
再说元尘从魔关打了个转后,此时心神已经再次于虚空法界入了大定,。可就在无知无觉中,忽然有一物自顶门直入而下,落于丹田胞宫当中。这真似一石激起千层浪,风吹飘雪满天飞。这落下的一物正是宝鼎之内炼化出来的精微之气。
元尘大静当中经此一动,阳根忽然勃起。而后有那无名无迹的元精自阴跷升腾而起。与那经宝鼎烹炼温养的乳白色之物合到一处,发出耀眼的金光并滴溜溜的转个不停。
好似受到了什么感召。元尘又觉虚空当中忽然有一物飞来。还未待他做何感应。就听下丹田中奔雷震动。那在胞宫中的混合之物“嗖“的一下就自顶门跃出体外,与那虚空飞来之物合到了一处。
此时,那丹房之中的“天材地宝鼎”也闪现于元尘入定的虚空法界当中,再次的将虚空物事悉数收于鼎内。又是一番火烹烟熏。这却是“玉清金笥龙虎金丹大道”修炼层次中有过交待的“九鼎炼丹四步玄妙”程序。
于是,元尘再分出一份神识按照玄玄真人的传授,开始用鼎九次,使那四步玄机来炼化自己的大药还丹。
四九三十六。待行够天罡之数,元尘撤了文武二火,咬破舌尖,喷出一口自身精血于宝鼎之内,然后将宝鼎一震,二震,三震之后,鼎内顿时霞光万道,氤氲遍布。弥久,光气隐退,宝鼎无踪。独独留下一颗弹丸大小的紫色金丹悬于虚空之中,散发着醉人的香气。
元尘知道大功告成,吞下这粒紫金丹后,自己就算是正式迈入了最上一乘修炼的仙途了。
此时他按捺住那丝不由自主的激动。如母唤子般的轻轻运使神念召那金丹入体。而这金丹已是融入了他的本命精血元阳在内,自是乖巧伶俐,随心所欲的由顶门落下,然后在泥丸宫里转了九转,然后寄养于下丹田这处玄关所在。这般之后,元尘的“太乙混元小还丹”就算练成了。
如此,元尘又是如龙养珠,似鸡孵卵一般的温养了七七四十九日。那“先天子午阴阳太玄气”形成的茧子方才一片片的龟裂散落。最后露出了元尘的全形大貌。
元尘功夫停下后就散去跏趺,出了大定。
当他睁开眼后看到丹房当中的一切,心中已知内里大概。也不惊愕什么。径直的就奔向丹房之外行去。
此时,玄一真人已在院中静候多时。看到元尘走出丹房,再用神通稍一感知,见元尘有此成就,这心内自是大喜不需多言。可稍顷却心神一动,内心打了一个问号出来。
元尘出得屋来,看到自己的师父在那。心中升起一片温馨之感。连忙近得身前向老师问好。
玄一真人见状大笑道:“大道修炼虽难,而最上一乘更是难上加难。我徒元尘却只用了一年多的光景就将至关重要的先天筑基大事做的如此圆满,虽然此中有你大师父授你大道法理之机缘,却不乏天道成你一番美事之机会。善哉,善哉!”
稍微一顿,玄一真人话锋一转,旋即问道:“你在那虚空法界得之物事可曾看得清楚吗?”
元尘听老师有此一问,忙想了想后说道:“只是觉得杳兮冥兮,其中有精;恍兮惚兮,其中有信。具体何物不曾明了!”
“哦!是这样!”玄一真人凝神想了想却未再于此事上多说什么。只是告知元尘勿要懈怠,还须固本培源才好。
而后,玄一真人琢磨来去也是不好肯定元尘在那虚空法界感召而来的是什么。总之,可以肯定的是,他武当派的修炼到这个层次境界之时,那飞来的是一道玄气才对。否则就无法达到这一层的效应。可观元尘,虽然所感召来的不是这道玄气,却是实实在在的修炼到了“上清琉璃境”啊!真人想了半天也只能感叹元尘的命格气数不在五行之内,自是不能用常规去看他。也就不了了之了。
时光飞逝,转眼就已到了深秋的季节。
元尘这一日在武当山的山间小路上施展“梯云纵”的功夫一级一级的拾级而上。看其所走的方向,正是武当山天柱峰的所在。
此时的元尘,后天已断,先天始续。天地元阳刻刻不断的润养着自身的百骸髓脉。那“梯云纵”的功夫如今使来更是化有形于无形。
往昔,元尘是奔腾纵跃的借助气流来运使。而今,元尘却是一派从容优雅之象而不稍滞奔行的灵敏速度与飘逸。这就是先天与后天两层法境在运使自身元气与天地元气上的极大不同的体现。
一边低头沿着陡峭的山路石阶上行,元尘一边内心不禁感叹这性命双修,金丹*的玄妙。
到了他此时的境界层次是彻底的感受到了这天道下的那丝生死之机!
原来,这天道之下,大衍之数虽五十,其用却仅四十有九。而其数独独缺一,只因大道在天地间的运行须有变化,不缺一则万事万物就没有了轮回的机缘。
没有了轮回变化,则这方天地就没有了生气,没有了生机。
所以,道祖老耽在《道德经》中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之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仙道就是用逆反的手段盗取天道这缺一的所在来进行修炼的。所谓,得其一,万事毕矣!
再说元尘脑中边走边思索着那修炼上的诸般事宜与感受。想着想着忽然又琢磨起大师父为何突然让他来天柱峰的后山走上一遭。还说有一场缘法在等着他。这人迹罕至的天柱峰还能有个甚么机缘?!
他这边想着,脚下的“梯云纵”可是没有丝毫的停顿。不一时就转到了天柱峰的后山地界。
元尘漫无边际的又是如此走了十几里许,忽然听到山间小道的左侧传来一阵急促的喜鹊叫声。元尘听在耳中已然发觉这与往日里听到的喜鹊叫声大为不同。
元尘年少心善,且在武当山上受师长们的教导也尽是仁爱之性。因此,他心中一动,就向声音响起的地方飘身而去。
说来也怪,听似就在左近并不是多远的声音,实际却远远超出了他预料的距离!
元尘心中不觉纳闷这声音如何能传的如此之远。当下又多了一份好奇之心,遂加快了速度向前方奔去。
元尘这般足足奔出二里有余的路程,此时望眼之处尽是一片二十多米高大的树木。远远看去,树上如同伫立着无数只白色的鸽子,及到近前才看清这些“鸽子”只是一朵朵色形奇美的大花。
元尘停下身形,不禁被这大自然的神奇所陶醉。突然,那声鹊叫在很近很近的距离又响了起来。
元尘不知林子中有何事情,但出门在外,小心为上。
于是,他闪身到一棵“鸽子树”的后面,探出半个头向声源看去,但见前方一片已是草色微微泛黄的空地上盘着一条体色泛白的长蛇,蛇头高高的扬起,眼神中非常警惕的盯着身前丈许远的一只白色喜鹊。
元尘将这场面瞧在眼中,奇在心里。
他毕竟是少年的心性,就颇感兴趣的偷望着蛇鹊的对峙。
稍待片刻,就见那只白喜鹊看准白蛇的一个松懈,向白蛇的侧面一跳,又向正面一跳,同时用嘴啄向蛇尾。
白蛇见机急将蛇头从高处回转攻向白喜鹊。白喜鹊立刻飞了起来向白蛇的眼睛啄去。
此时白蛇的尾巴忽然展开向空中下落的白喜鹊卷去。白喜鹊见机不妙,急急鸣叫着在空中一个盘旋后又俯冲下来打算啄白蛇的腰部。
白蛇一看身体又迅速盘在了一起,头和尾巴聚向一处去保护腰部。
二物忽动忽静,你来我往。半响也未分出个胜负来。
正当蛇鹊斗的不亦乐乎之时,忽然林子的深处传来了沉重的步履之声。声音到了近前,地面都有些颤抖。蛇鹊齐齐望向来处,好似见到了什么凶险似的忽然蛇走鹊飞,只留下了藏在*鸽子树后面的元尘一人。
元尘按捺不住好奇,闪出身子,露出整个头部看向死角。这一看也不由得他诧异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