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论词(一)
矮矮的山头已经被修的平平的,山头上林立着不少提供茶水和食品的小店。外面都摆放着一张张桌子,边饮茶边看着山下的风景,这在以后的繁忙时节里是非常好的享受了。不过,如今来这的人还不算多,因此也更吸引了喜欢幽静的人。比如郑国江,它正在正边品茶边等待江云。
“郑大哥,没想到你这么早就来了,呵呵,我来晚了,你不会怪罪吧。”这样的地方江云很久没去过了,记忆中内地的一个海边城市就有许多这样的地方,尤其是那个海边城市对茶的饮用也很讲究,而且每年都会有与日本的茶艺交流表演。
听到江云的话,一向不拘言笑的郑国江也微微一笑:“云仔,找我有事?是不是要给电影作词?直接在电话里说不就行了。”
“这次不是给电影作词,而是给歌手作词。我收购了一家唱片公司,里面有四个不错的歌手,郑大哥有时间去看一下,看看写什么歌合适。还有,郑大哥不知道你介不介意长期给他们写歌?”江云期待的看着郑国江。
辞去教师职业郑国江到是很乐意以写词为生,但无论谁都不想被一纸合约束缚:“云仔,跟你我有什么就说什么。其实,我是愿意给你的唱片公司写歌,不过不想被合约束缚。”
听到这句话,江云顿感欣喜:“郑大哥,你放心,你签约唱片公司的话,也可以给其他你喜欢的歌手写歌,即使是追梦的对手。还有,每年写的歌不会有什么限制。”
“那这个签约与否又有什么区别?那样你不是每个月都要白送我工资。”
看着认真的郑国江,江云转向山下,老郑这人真实在啊!江云干咳一声:”郑大哥,限制还是有的,只是在歌数量上,而不是在歌的题材上。每年不少于20首歌,多者不限。”
“20首?也不算多,还是能写完的。”看着一眼不发的郑国江,江云以为自己说多了:“这样,不然最少15首歌,但是要保证歌的质量!”
“没问题!”郑国江一口答应道。这样干脆的声音,让江云怀疑这个当过老师而且一直严肃的郑大哥是不是变坏了!当然这也只是江云恶趣味的随便想想,不会当真。
只听郑国江接着说道“不过云仔,很多都是歌手直接找作词作曲的,你给歌手找好了,是歌手付钱还是公司付钱?要是歌手觉得给的多,就怕跟公司歌手闹纠纷。”
“不会的,每首歌都会让歌手觉得物有所值,而且买歌的钱,当然公司出。歌手也就不会说什么了。如果他们自己有觉得好的,公司也可以出面买下来。”
郑国江跟江云聊了一会,谈妥之后渐渐跟江云聊起词来。
“我在七四、七五年开始填词,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当时我在丽的呼声担任资料搜集、写剧本等工作。电视台每周有四晚播放综合节目,好像是叫《香江花月夜》吧,是由我、李英豪、李秋平三人负责资料搜集和写剧本的……编导云影畦希望在星期六晚的一辑加上歌唱环节,包括改编台湾歌曲给艺员唱,以及制作歌唱形式的喜剧。那时候,我的两位拍档都很怕写歌词,但我是很迷唱粤曲、流行曲的人,也喜欢将英文歌词改编成中文,所以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份困难的工作。”
谈到写词郑国江总是滔滔不绝的。“我写的第一首歌词是《山前小唱》,由李道洪、梁小玲以情侣姿态演出,改编自台湾流行曲《山前山后百花开》。
后来,在亚视星期三播映的另一个节目,写剧本、拣歌、写歌词全由我一人负责,节目播了近一年,他每周按时交词、剧本,对我来说是一个训练创作的好机会。最要紧是不怕吃亏,多干几次,别人觉得你有能力,自然会继续找你。所以云仔,刚刚你说的每年15首是很少的,要是每年写15首,我自己都没勇气拿出来。”
江云边听郑国江的叙说,一边泡着茶,茶杯很小的,所盛的茶水也就两三汤匙而已。
“刚刚开始填词时,填词的人不多,数来数去就是叶绍德、苏翁、庞秋华等,李香琴和谭炳文觉得我写的词不错,可以试写流行曲,便介绍我认识了丽风唱片公司的杨道火。但我为丽风填的第一首歌不是写给李香琴的,是由刘凤屏唱,歌名叫《一串泪珠》。
自己有一种傻劲,闲来无事都会拿些流行歌曲来改编歌词。温拿乐队加入无线后,我将温拿一首叫《L-O-V-ELove》的英文歌改写了中文歌词,拿给我们的节目编导吴萍看。吴萍把歌词交给温拿的经理Pato,但当时Pato并没有什么反应,幸而我也没有期待什么。”
“看过一份刊物写的文章,说到有的词坛名家写词声言只字不改,文中却没有说明所提的名家是谁,不过,我所认识的写词朋友中,倒没有哪一位不为改词困扰过的。
在词坛中,风头之劲首推黄沾,大师级写词人可说是已臻化境,到了信手拈来皆文章的境界,但黄沾为罗文写《狮子山下》一词时,一改再改,大改小改不知多少次,黄沾更将改稿慨赠,好使在下引为借镜。他在为罗文写《亲情》时,更亲临录音室润饰一番。
至于名气大而作品较少的名家如黎彼得,我也有幸跟他一起工作过。大约是一年前的事了。那时候我为郑少秋写《一剑镇神州》,他则为罗文写《萧十一郎》,我们双双在娱乐唱片公司为改写歌词而伤脑筋。再看黎君为许贯杰填写的歌词,亦可见推敲的痕迹,也不会是一字不改之辈。
资历较深的填词名家如叶绍德,曾一再对我说,娱乐唱片公司是填词人的少林寺,理由是主持人都是一丝不苟的监制人才,而且录音室是他们自己的,他们不必因为录音时间仓卒而担心,每一首词必一字一句的钻研,直至他们完全满意为止,哪管是深夜清晨,只要他们发现有一丁点儿不妥当之处,都要求写词人改到他们满意为止,由此推想主持人亦为此苦。
最后,说到我,有一首词,我完完整整的改了六次,是整首的改写,不同内容,不同韵脚的改,零零碎碎的增删润饰已不计在内。但获采用的一首是否最好的一首呢?不一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将来正式出版这首歌的时候,唱片公司及主唱歌星再没有话可说了,于我可能有损,但却心安。
创作是一件艰苦的工作,也是一件很自我的工作,因此创作者往往很维护自己的作品,即所谓完整的个人风格。”
江云颔首点头道:“歌词,亦属文艺创作园地中的一片小土地。词家要求保存自我本无不可,问题是歌词的完整表达方式是必须经歌者演绎,也必须有音乐伴奏,此一来,歌词再不能太个人风格了。除非出版商、作曲家、编曲家和歌者的风格与作词者完全相同,否则其中一方面必须要改。
在出版商方面而言,最方便的方法莫若改词,因为通常要改音乐的部分是要额外花钱的,如编谱、录音室及乐师等,不单为数不菲,且要花很多时间,但改词,通常是不另付款的,于是,写词人无形中吃了形势上的亏而成无辜牺牲者。
当然,亦有例外的,有一首歌的音乐本来已经做好了,但由于是歌词不太配合,通常的情形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照搭可也,管他配合不配合,一是将配乐带给写词人好好参详,改写过适合这配乐的歌词,而一般以使用后者的方法为多。但一首好的词有时实在不容易得到的,如遇上了,多花点钱是值得的。”
听到江云所说,郑国江叹着气到:“没想到云仔倒是能知道填词人的苦衷,这样的老板也不好找啊!不过,我们写词人往往因为体谅出版公司的困难,而自吃苦果的。”
其实江云刚刚说的那些,不过是郑国江在一次采访中说的,而被江云当着其本人的面说出来,还被夸奖,江云脸皮在厚,也是觉得滚烫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