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闻于吉之言,笑道:“我当然会小心戒备的,不管孙策如何,会稽我一定守得固若金汤、滴水不漏••••••于道长将来有何打算?”
于吉笑道:“我意先在会稽住几日,暗中会会妻儿,享享天伦之乐,然后往曲阿、柴桑等地云游一番,一来为百姓治病;二来宣扬一下主公之德,为我军争取民心;三来嘛,打探一下孙策内部有什么军情消息,报于将军,好供将军决策也。”
太史慈思索片刻,点头道:“如此也好,但请道长万万谨慎,行事韬光养晦,不要太过露骨,如若被孙策、周瑜起了疑心,恐将对道长不利也。”
于吉笑道:“将军嘱咐,我都记下了,将军尽管放心就好。”
数日后,刘备两封密信接踵而来。第一封告知太史慈他新得一子,母子平安,曹玲已遵其所嘱给孩子起名“太史亨”。太史慈大喜,激动不已,许靖、廖化、魏休等人听说纷纷前来道贺,太史慈摆酒设宴,众人共谋一醉,尽兴而散。
相隔不到一日,第二封信又至,太史慈拆开一看,原来是刘备征询其对于到底是尊崇曹懆所立“大统”帝,还是袁绍所立“正朔”帝一事的意见。
信中刘备将徐庶的观点也讲了清楚,太史慈览毕暗自感叹:徐庶乃当世大才,见识深远,但毕竟没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本领,对于曹懆、袁绍两军实力做出了明显的误判。太史慈熟悉历史,知道“官渡之战”等事件,现今历史虽然早已改变,但曹*、袁绍二人之才能、性格、脾气等却不会变化。太史慈穿越来的21世纪有句时髦的话叫什么来着:“性格决定命运!”说的就很有道理,袁绍现在看起来虽然力量强过曹懆,但真刀实枪对战起来,恐怕还是曹懆的胜面更大一些。
如果说曹懆的性格是多谋善断,百折不挠,胸怀大志,腹有良谋;那袁绍的性格则可以用历史上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懆的一句话来概括:“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亡命。”两者相较,曹懆强过袁绍多矣!
念及此处,太史慈忙亲写一封书信,力陈厉害,坚决要求刘备拥立“正朔”帝,好联合袁绍势力压制曹懆,以图将其消灭在实力未张之时,再不济也要努力确保袁绍短时期内不被曹懆击败,天下长久保持这种二帝并存、双日同辉的情况,好为刘备军自己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太史慈写完,遣心腹秘密将此信送走,信步出到院中,仰望苍穹,不禁壮怀激烈:方今情势对刘备甚为有利,若能抓住此大好时机有所作为,刘备大业可兴矣。而作为自己,在谨守会稽,保住这根插在扬州腹地的钢钉的同时,如何能有进一步的发展呢?
再次出兵攻打吴郡?太史慈有些心动,但突然想起自己面对的敌人是孙策、周瑜••••••由其是周瑜,计谋百出,防不胜防,自己虽然熟悉历史,有比其多2000年的经验,但还远不是其对手。上次吴郡战败,周瑜必有计策防备,哪还能让自己再次轻易得手?还是先坚守会稽为上吧!太史慈狠狠的收回了妄想。
------------------------------------------------------------------------------------------------------------------------------------
刘备在寿春,新破吕布,又得到西凉马家残余力量,实力大张,声威大振。现拥北海、徐州、寿春、淮南数座城池,辖下地方方圆一千余里,户口百万,兵马六万余众,麾下文臣猛将众多,已成天下一大不可忽视的力量,为曹懆、袁绍二人所尽相拉拢。
长安城中,曹懆被“大统”帝封为丞相,有“参拜不名、剑履上殿”的特权,一时也是功得意满,但却常有忧虑之色,闷闷不乐。郭嘉见状,笑问道:“丞相大人何事烦闷?”
曹*笑道:“还不是为袁绍、刘备这二人乎?”
郭嘉笑道:“袁绍虽然势大,但其在河北仍有死敌••••••”
曹*抚掌笑道:“奉孝(郭嘉,字奉孝)所言,是指北平公孙瓒耶?”
郭嘉点头道:“正是,袁绍在击败公孙瓒,一统河北之地前,应不会南渡黄河与我军争衡,故主公可先将之放一放••••••我军目前当务之急嘛,乃刘备也。”
曹*叹道:“奉孝此言正和我意,但刘备大势已成,别的不说,只说其麾下猛将,除去已亡故的甘宁、苏飞二人不算,就还有:关羽、张飞、赵云、太史慈、张辽、马超、庞德、马云騄、臧霸、孙观、管亥、马岱、魏延、陈到、魏继、周仓、廖化等近二十余员,真真••••••羡煞我也••••••若想除之,谈何容易?何况如今我还有求于他。”
郭嘉笑道:“主公只要设法让刘备承认陛下(指曹*所立‘大统帝’)为汉室正统,以后的事情就好办了,刘备素称忠义,到时陛下下旨,刘备恐不得不遵旨而行也,如此可慢慢削弱,再一举除之。”
曹*叹道:“话虽如此说,但我早已派去使者往寿春,请刘备上表尊崇陛下,但其一直百般搪塞,拖延不决啊。”
郭嘉笑道:“现主公与袁绍两家相抗,刘备居中待价而沽,得意的很,自然不会轻易下决断••••••我有一计,可迫使刘备倒向我方。”
曹*闻言大为惊喜,急问道:“奉孝有何妙计?”
郭嘉对曹*耳语几句,曹*听完喜形于色,即刻亲笔书写一信,遣使者携带潜往北平而去。
却说刘备接到太史慈书信,览毕深觉有理,遂有意上表尊崇袁绍所立“正朔”帝,但与众文武商议,各有异议,一时不能达成意见统一,刘备于是将此事暂且放下,欲静观天下诸侯中其余人的动静。但群雄中大多数也在观望刘备的态度,于是成僵持局面。转眼一月时间过去,突然北平公孙瓒大张旗鼓,遣使从水路往长安,尊崇“大统”帝为大汉皇帝,消息传来,震动天下。
刘备得报大吃一惊,又恰好有公孙瓒遣人送来亲笔书信,刘备看完,慨然而叹。其时徐庶在侧,问道:“主公,公孙伯圭(公孙瓒,字伯圭)信中说些什么?”
刘备叹道:“伯圭说了其奉‘大统’帝为正的理由••••••并说,其与袁绍有不共戴天之仇,请我看在与其同窗为友的旧情上,务必与之一同共进退。”
徐庶叹道:“公孙伯圭也真是••••••如此一来,主公恐怕也只能从其所请了。”
刘备起身,负手踱步了几圈,叹道:“我如不听伯圭的,伯圭必对我心生埋怨,何况••••••天下人又怎么看我?”
徐庶思索片刻,长叹道:“主公是个重情意之人,世人皆知,公孙伯圭此为,背后定然是曹*用计。曹*利用公孙伯圭与袁绍之间的仇恨,诱之以利,使其尊崇‘大统’帝,而如此一来,也以公孙伯圭挟制住主公矣,其一可将主公拉入其阵营,为其壮大声势,好压倒袁绍;其二嘛,今后以圣意下旨,主公遵是不遵啊?无论如何,主公受制于曹*也••••••曹*此计,真是绝妙啊!如我所料不错,此必是出自郭嘉手笔。”
刘备问道:“军师不是也同意奉曹*所立‘大统’帝为正统吗?为何又••••••”
徐庶叹道:“主公主动奉之,曹*定然要给些好处,可现今,主公成迫不得已也,曹*又岂会答应我军条件耶?”
刘备长叹道:“军师所言极是,以军师之见,我该如何应对?”
徐庶道:“办法到是有,只是恐主公不愿行之也••••••对主公名誉也有损害。”
刘备道:“什么办法?军师但讲无妨。”
徐庶顿了顿,道:“当下情势如此,袁绍必然心急如焚,定会遣使来见主公,提出优厚的条件请主公倒向之••••••我意,主公可不理会公孙伯圭之情,尊崇袁绍所立‘正朔’帝罢了••••••”
刘备闻言一怔,半晌无语。徐庶叹道:“一面是故友之情,一面是现实利益••••••我姑妄言之,请主公自下决断吧。”
刘备沉思良久才叹道:“我虽重情,但也不是不识大局,我不能只为自己考虑,而要虑及整个大业,辖下诸公与这数十万军民的前途啊••••••我意决矣,奉‘正朔’帝为正!”
徐庶闻言,大感欣慰,拱手道:“主公真乃英明之主也,不过也不必心急,等袁绍使者前来,好好谈谈条件再说••••••”
刘备叹道:“也好,就由军师安排。”
结果第二日,袁绍使者陈震就风尘仆仆赶到寿春,刘备与陈震早年间有过一面之缘,见是其前来,大喜,设宴款待之。
席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陈震拱手道:“玄德公听闻北平公孙瓒所为之事否?”
刘备淡然笑道:“听说了,还接到公孙伯圭亲笔书信······”
陈震吃惊道:“玄德公意下如何?”
刘备未及回答,徐庶在旁插话道:“我主念在与公孙伯圭旧情,欲应允其请,但还在犹豫之中,未下定见也。”
陈震闻言,见事情还有转还的余地,松了口气,笑道:“恕我直言,公孙伯圭乃只顾私人恩怨,不识天下大义之徒也,玄德公高明之士,必不会与其一样糊涂。”
刘备淡淡笑道:“何为‘大义’,请孝起(陈震,字孝起)明言之。”
陈震正色道:“曹*所立弘农王刘辩,昔日大汉灵帝曾说其‘行为轻佻无品行,不足以为人主’,后依靠何太后才继位,世人当时已多由不服,后董卓将其废为弘农王,改立先帝(指汉献帝刘协),今先帝在曹*攻破长安时为人所害,这其中······难道曹*能逃脱杀死先帝的嫌隙?曹*所立之人,又岂能为大汉皇帝,再说自古以来,未闻有废帝重立之事也!故以天下大义计,当以我主所拥立‘正朔’帝为正统也。”
徐庶听到曹*背上了杀害汉献帝的罪名,心中一时百感交集,收回心神,笑道:“孝起先生之言到是有些道理,但贵主所立‘正朔’帝,乃灵帝幼子,年纪尚小,德行上也未有过人之处,这个······我主与公孙伯圭可是旧识同窗啊······”
陈震知道徐庶在索要好处,遂笑道:“我主久慕玄德公贤名,当时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时,就对玄德公另眼相看(作者注:这是胡说,在三英战吕布之前,那时就看中刘备这个小小县令的,诸侯中只有曹*一人),今遣我来,欲请玄德公相助,好共扶汉室,扫灭乱贼逆党也。”说罢送上一封书信,刘备接过一看,见是袁绍亲笔,言辞甚甘,许诺刘备若是愿意尊崇‘正朔’帝,将封刘备为骠骑大将军之位(西汉武帝特别为卫青设立了大将军一职为霍去病设立了骠骑将军一职皆在三公之上),承国侯,有不纳赋税,自主人事任免,自主用兵的特权。
刘备览毕,不动声色,交于徐庶,徐庶看完,甚觉满意,给刘备施了个眼色,刘备看到,随即对陈震大笑道:“本初(袁绍,字本初)大人真是太客气了,我有意与本初共成大业久矣,今得孝起不远千里而来,我岂能不从命耶?”
陈震见刘备答应,大喜过望,起身敬酒道:“承蒙玄德公看中,应允此事,请满饮此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