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回到下坯,见到了刘备、陶谦,将事情经过一说,陶谦大喜,道:“如此说来曹*答应退兵了?”
太史慈道:“曹*是这么说的。”
陶谦旁边陈登道:“曹*多谋,素无信义,此言不可全信。”
刘备点头称是,道:“元龙(陈登,字元龙)先生高见,我意不可掉以轻心,应继续加强戒备,看明日到底情况如何。”
陶谦称善,令陈群拨付刘备军所需一切军资,刘备谢过陶谦,告辞而去,在下坯城内择地安营扎寨。
当晚,陈登刚回到家里,就有下人报曰好友陈群来访,陈登忙请陈群入内堂,两人分宾主落座,陈登屏退左右,对陈群笑道:“长文(陈群,字长文)此来,必有缘故。”
陈群年不到30,峨冠博带,气质不凡,他笑道:“今日见到刘玄德,元龙以为此人如何?”
陈登笑道:“长文何意?”
陈群道:“陶恭祖,年过六旬,体弱多病,只恐••••••陶恭祖一亡,徐州无主矣。”
陈登笑道:“陶恭祖尚有二子,长文何故曰‘无主’?”
陈群骂道:“此二子酒色之徒也,何足挂齿,方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徐州无一英明之主,祸不远矣。”
陈登叹道:“长文所言极是,长文意在刘玄德乎?”
陈群道:“然,刘玄德仁义无双,乃天下英雄也,麾下猛将极多,他为徐州之主,退可保徐州一方平安,进可逐鹿中原,争霸天下,我等亦可攀龙附凤,成就功名,此不是好?”
陈登笑道:“长文所言,正合我意,不过此事需慢慢为之,不可草率,至少,也得等到陶恭祖百年之后••••••”
--------------------------------------------------------------------------------------------------------
第二天,曹*大军果然开拔撤退,消息传来,下坯城举城欢腾,人人雀跃。陶谦大喜,领徐州文武亲往刘备军中,表示感谢。下坯百姓也箪食壶浆,杀牛宰羊,自发往刘备军中劳军,刘备严令不得取百姓一物,并皆以好言抚慰之,百姓大悦。
刘备、陶谦等在刘备中军落座,还未及谈话,只听有守城兵士报曰:“城外有一曹*使者求见太史慈将军。”
太史慈当时在侧,闻之大惊,见众人都望向自己,忙道:“实不知曹*派人见我所为何事?”
刘备淡淡笑道:“无妨,请进来一问便知。”
陶谦下令让曹*使者进城,来此处相见,不多时,只见一曹军文官披红挂彩招摇而来,身后四个从人皆穿锦衣,抬着一口大箱,箱上插面小旗,上书“曹公敬献太史慈将军之礼”,小旗迎风招展,途中军民见之无不惊愕,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那文官来到大帐,态度傲慢,立不施礼。陶谦见了大怒,道:“大胆狂徒,今日来此,有何所为?”
那文官斜目撇之,傲然道:“我要见太史子义将军,汝是太史将军否?”
陶谦闻言变色,其身后徐州武将曹豹大怒,抽出宝剑,欲上前斩之,被陈登拦住。
刘备笑道:“我乃平原刘备,请问贵使今日欲见太史慈将军有何事?”
那文官上下打量刘备几眼,撇头道:“没听说过什么刘备,我欲见太史子义将军,汝是太史将军否?
此言一出,关羽、张飞、赵云等皆大怒,杀气迸发,方圆十数丈内人皆胆栗,那使者也不禁色变。太史慈亦是大怒,抽出随身宝剑,跳至那使者面前,一手提起其衣领,竟将其提的双脚离地,那文官急道:“有话好说,两军交锋,不斩来使。”
太史慈将其掷于地上,正欲上前斩之,却听刘备笑道:“子义不必如此。”
太史慈闻言只得退后,刘备上前,亲自扶起那使者,笑道:“先生此来,为曹公行此危险之事,真忠于职守者也,请教先生大名?”
那使者见刘备如此,脸色发红,忙改容向刘备施礼道:“贱名不足动刘将军之耳,我主见到太史慈将军,甚钦佩之,故遣我此来送礼物与太史慈将军也。”
刘备大笑,对太史慈道:“子义,你看如何?”
太史慈怒对那使者道:“我与曹贼势不两立,礼物不收,你快快回去,否则小心你的狗头。”
刘备笑道:“曹公好意,拒之于理不合,我做主,子义收下罢了。”
太史慈见刘备这么说,只得不再做声,那使者让从人将所抬大箱放下,环施一礼道:“食君俸禄,忠君之事,今日此事,我无礼了,还望诸公海涵,告辞。”说罢领从人匆匆离去。
刘备望其背影,叹道:“此人亦一长者也。”
(长者,老实人、实在人之意,周瑜就说过鲁肃为“长者”)
太史慈觉得现在必须要澄清一下他和曹*之间并无他意,于是上前下拜道:“主公,我••••••”
刘备扶起笑道:“此曹*离间之计耳,子义不需要辩解。”
太史慈闻言深受感动,哽咽道:“主公••••••”刘备轻拍其背,以示抚慰。见此情景,众人皆感慨,陈群、陈登二人相视一眼,都微微点了点头。
陶谦等人告辞后,刘备、太史慈及诸将围着这口大箱,张飞笑道:“子义,快打开看看,里面有什么好东西。”
太史慈将箱子打开,只见里面装着黄金百两、蜀锦10匹,还有一袭红色战袍。
刘备笑道:“曹*好大的手笔。”
太史慈正色道:“我追随主公之心,坚如铁石,非官位钱财可动之,这些东西就献于主公,以充军费。”
刘备笑道:“公而忘私,子义真大丈夫也,只是我岂能夺人之美?”
太史慈坚持,刘备提起那袭红色战袍,只见其为巧匠妙手织成,上绣神鸟朱雀,太史慈一见,便很喜欢,刘备将战袍披到太史慈身上,笑道:“子义好歹留一件东西,否则曹*岂不失望?”太史慈称谢,众将大笑。
------------------------------------------------------------------
曹军彻底退去,陶谦大喜,与府内设宴,请刘备、孔融、田楷三人及麾下诸将赴宴,孔融、田楷见到刘备,有羞愧之色,刘备谈笑自若,待孔融、田楷一如往常。
当夜尽欢而散,第二日,孔融、田楷领军告辞回归本地,刘备也向陶谦辞行,徐州广有钱粮,陶谦送刘备粮食1万斛,布千匹,钱十万贯,刘备推辞不脱,只得收下。糜竺其家巨富,感念刘备之德,私送刘备粮食五千斛,刘备感激,与糜竺相交甚厚。
当日陶谦率麾下文武出城10里送别刘备、孔融、田楷三路军马,双方洒泪而别,陈群见糜竺对刘备恋恋不舍,密谓陈登道:“元龙见子仲光景否?其与我等一心矣。”陈登悄声道:“心照不宣可也,不必明言。”陈群道:“元龙所见是也。”
田楷回师青州,自领军去了,孔融回北海,刘备回平原,却是一路,两军结伴而行。一路上,刘备与孔融时时相会,情谊愈深。
郁闷的是太史慈,明明历史上刘备解下坯之围后,陶谦即以徐州托付之,刘备坚持不受,陶谦挽留刘备在小沛城暂住,直到陶谦病亡之前,再次将徐州让给刘备,刘备才允诺,为徐州之主。结果,陶谦没让徐州,历史发生了改变,不利于刘备的改变。
难道真要回平原了吗?太史慈心中暗叹,他知道自己辅佐刘备的道路一会充满艰难,他早已下定了决心,做好了准备,要坚定的走下去。
不一日两军到了北海城外,孔融来见刘备,道:“玄德有何打算?”
刘备道:“先回平原,以图后计。”
孔融大笑,请刘备及诸将进北海城一聚,刘备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