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孔融设宴,请刘备及诸将畅饮,孔融属下王修、程秉也陪同出席。
酒至半酣,孔融笑道:“我听说平原城城小民寡,玄德,果如是乎?”
刘备答道:“确实如此,户口不过数万,兵不过3000。”
孔融对王修道:“叔治(王修,字叔治),我北海户口多少?”
王修掌管北海政务,见孔融如此一问,不知孔融何意,只得如实答道:“北海目前户口十三万八千,骑兵2000,步兵5000。”
孔融笑道:“北海,北依黄河、东临大海、南通徐州、西有泰山之险,沃野千里,广有钱粮,兼盐铁之利,人民殷富,更皆文化兴盛,人才辈出,此处比平原如何?”
刘备淡淡笑道:“非平原可比也。”
孔融笑道:“玄德无意于北海乎?”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刘备惊愕道:“文举大人此言何意?”
孔融笑道:“我欲将北海让与玄德,玄德意下如何?”
太史慈一听,心中惊喜,历史真是捉摸不定,陶谦没让徐州,孔融却让北海•••••这对刘备而言真是个天大的好事。
不料刘备起身正色道:“文举大人,此事万万不可,备所做之事,为仁义而已,非图北海。”
孔融笑道:“玄德,我深知你的为人,故将北海托付于你。实话对你说,前几日我接到朝廷里相识传来的消息,陛下即将召我入朝任御史大夫之职,故我已上表,推荐玄德继任北海太守,玄德不可推辞。”
刘备迟疑道:“这•••••”
孔融道:“玄德,大丈夫行事,当机立断啊。”
刘备起身下拜道:“备谢过文举大人,愿听从大人安排。”
孔融大喜,留刘备等在北海城中,等待圣旨到来。
第二日一早,赵云来见刘备,道:“云随使君解围徐州,现已成功,云•••••将回北平了。”
刘备闻言,无限伤感,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设宴为赵云送行,宴毕,亲率关、张、太史慈出城为赵云及白马义从送行。
赵云对刘备道:“使君,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使君请回吧,云此去北平,等异日再与使君相见。”
刘备叹道:“从此我与子龙天各一方,不知相见何日••••••子龙一走,我食不甘味矣。”
赵云闻言眼眶湿润,对刘备等人一抱拳,拨马正要离去,太史慈急道:“子龙且慢,主公,何不将子龙留下。”
赵云闻言,面有兴奋之色,刘备长叹一声道:“我深爱子龙,但子龙乃我好友公孙伯圭(公孙瓒字伯圭)麾下爱将,公孙伯珪对我有大恩,我••••••不能为此不义之事啊。”
众人闻言,皆默默无语,赵云神色一暗,又要告辞,太史慈道:“主公,我有一法。”
刘备一听,惊喜道:“子义有何高见?”
太史慈道:“最近我常和子龙闲聊,问起北平情况,子龙说北平连年大旱,粮食歉收,饥民遍野,公孙将军深为忧虑,我军如今有徐州所赠粮食1万5千斛,何不将粮食送与公孙将军,而将子龙留下?我胡乱言之,请主公定夺。”
刘备闻言大喜,道:“子义此言可行。”
赵云道:“此万万不可,1万5千斛粮食,足可供1万大军1年之用,云知使君军中也很缺粮,为云一人而致使君付出这么大代价,不值也。”
刘备淡然笑道:“子龙,当世虎将也,既使粮食10万斛换之我亦换矣,何况区区1万5千斛。”
赵云闻言大为感激,下拜道:“主公,云漂泊江湖,今日终投明主,云不甚之喜也。”
刘备将赵云扶起,与赵云携手回城,关、张、太史慈见刘备收得赵云,皆大喜。
到了城中,刘备当即给公孙瓒写信一封,述说欲以1万5千斛粮食换取赵云之意,然后将书信交给白马义从军官,并将粮食让白马义从随军带走。
----------------------------------------------------------------------------------------------
20多日后,2000白马义从回到北平,送上粮食、书信。公孙赞看信毕,大喜道:“我这同窗刘玄德,真是个糊涂人,竟然以1万5千斛粮食换一个赵云,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
其时公孙瓒麾下大将田豫(田豫,字国让)在旁,见此情景,私下叹道:“赵子龙万人之敌,当世虎将,区区1万5千斛粮食换之,公孙伯珪竟然喜不自胜,可谓不知人也,久后必败。”
----------------------------------------------------------------------------------------------
刘备收得赵云,大感欣喜,拜赵云为武卫校尉。其时刘备武有关羽、张飞、赵云、太史慈、管亥,文有简庸、孙乾,实力大张。
刘备见公孙瓒麾下精兵白马义从,大受启发,从所部3000精兵中精选1000人,以赵云为统领,管亥副之,亲自命名为“白耳”。刘备麾下白耳精兵,从此而生,即将威震天下。
过了几日,孔融派人请刘备前去迎接圣旨,刘备忙带诸将整装而往,到了孔融府内,只见孔融已经安排好了香案,见刘备到来,孔融笑道:“玄德,与你贺喜,陛下准了我的表章,正式任命你为北海太守。”
刘备忙谢过孔融,这时天使(宣读圣旨的使者)手捧圣旨从后堂出来,孔融、刘备及诸将忙跪下接旨,山呼万岁。
天使宣读了两道圣旨,其一,宣孔融入朝,任御史大夫。其二,任命刘备为北海太守。孔融、刘备接旨谢恩,山呼万岁万万岁。
接旨毕,孔融引刘备和诸将到后堂落座,不多时,天使换便装出来,身后跟着个眉清目秀,18、9岁的青年。
孔融指天使给刘备介绍道:“玄德,此乃我的故交,太尉杨彪杨文先也。”
刘备闻言忙给杨彪施礼道:“刘备拜见太尉大人。”
杨彪还礼笑道:“玄德不必如此,文举已对我说过玄德事迹,真天下英雄也,今任北海太守,望玄德不负天恩,为百姓造福,为国家除害。”
刘备郑重道:“备定不负陛下与二位大人重托。”
杨彪大笑,众人归座,孔融命摆上酒宴。
席间,刘备对孔融道:“文举大人升任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备给文举大人贺喜。”
孔融苦笑道:“此去身入虎穴,性命恐不可保,何喜之有?”
刘备吃惊道:“大人何出此言?”
杨彪叹道:“文举所言是也,方今天子蒙尘,朝廷被奸贼李傕、郭汜把持,贤人日少,小人充塞朝堂,乌烟瘴气,提之令人心酸啊。”
刘备惊道:“既然如此,文举大人为何还要赴任?”
孔融笑道:“我为大汉臣子,当为天子分忧,忠于陛下,如我不入朝堂,恐朝中正直之士愈少矣,我与文先等,拼死也要为大汉保留一股清新正气。”
刘备闻言感奋,下拜道:“文举、文先二位大人真忠臣也,备誓效仿之。”
孔融、杨彪将刘备扶起,孔融笑道:“玄德胸怀天下,有决断之才,当世英雄也,前途不可限量,将来成就,绝对在我等二人之上。”
刘备道:“二位大人过奖了。”
杨彪将那年轻人唤到身边,对刘备道:“此乃我子杨修也,字德祖,还算有些才气,我欲将此子托付给玄德照顾,玄德以为如何?”
杨修?!太史慈大吃一惊,这就是历史上因为“鸡肋”被曹*所杀的杨修吗,竟然在这里出现,看来历史真的改变了。
刘备闻言一呆,道:“文先大人何处此言?”
杨彪叹道:“如今朝廷风气日坏,文武官员,李傕、郭汜二贼随意杀之,我老了,死不足惜,但想让此子远离长安是非之地,故借此宣旨机会,将此子带出,给他寻个安身立命之所,今见玄德如此仁义英雄,我知此子有靠矣,故将此子托付给玄德,请玄德一定答应,保全我杨家根脉。”
见杨彪这么说,刘备忙道:“文先大人放心,备绝不负重托。”
杨彪大喜,让杨修过来拜见刘备,杨修年轻气盛,又出生名门,有一股贵族公子的傲气,见其父杨彪如此说,才过来勉强对刘备施礼,不悦之色溢于言表。刘备不以为意,依然对杨修十分热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