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曹*在下坯城下,闻知吕布攻破兖州,急回军与吕布决战,数胜之,但吕布勇武天下无敌,麾下又有精兵强将,再加上陈宫为吕布出谋划策,曹*一时不能彻底胜之,与吕布形成对峙局面。
曹*忧虑,聚集众将谋士,商讨战胜吕布之策,先问郭嘉道:“奉孝可有胜吕布之妙计?”
郭嘉笑道:“吕布一勇匹夫,虽有陈宫为谋,但必不能善用之,今虽与我相持,久后必败,主公不必忧虑。只是闻听孔文举上表举荐刘备为北海太守,天子应允,刘备而今握有北海,又新得勇将赵云,如加以时日,以刘备之英雄,必成气候,此乃主公心腹大患也,主公当早定计削弱铲除之。”
曹*道:“奉孝所见甚是,不知有计否?”
郭嘉笑道:“我有一计,可收两全其美之效。”
曹*笑问道:“何计?”
郭嘉道:“北海东、北皆临大海,南通徐州,西濒泰山,徐州陶谦又与刘备交好,除了西方泰山之中有一股约有万余之众的‘泰山寇’外,北海几无外患矣,故刘备必先除之,以刘备雄才,关、张、赵云、太史慈之勇,剿灭此贼不在话下。到那时刘备再以精兵强将把守泰山各险要道口,北海安矣,有此稳固之根基,刘备将成大事也。我意在刘备剿灭此‘泰山寇’之前,主公先派使者,许以高官,将‘泰山寇’收为麾下,这些人久在泰山,熟知地理,有此一军在主公手中,将来进攻北海,有向导矣,此其一也。如今我军与吕布对峙,势已胶着,主公如得此一军,为我军之生力军也,令其袭击吕布侧后,断绝粮草,吕布必败,此其二也。如此,岂非两全其美之策乎?”
曹*拍手大笑道:“奉孝此计大妙,谁愿为使,去泰山招安?”
谋士刘晔出列答道:“我愿往。”
曹*大喜,再派典韦跟随刘晔同去,刘晔不解,问道:“值此阵前用人之际,主公不留典将军在此与吕布厮杀,随我去泰山为何?”
曹*道:“贼寇者,见利忘义之徒也,许以高官此为德,恶来同去以勇压服之,此为威,德威同举,刚柔并济,此行才能成功矣。”
闻听曹*此言,众人拜服。
于是刘晔、典韦带5名“飞刺”军成员,乔装改扮,星夜往泰山而来,不料到了山上,“泰山寇”大头领臧霸不知去向,只得与孙观、吴敦、尹礼、昌豨四人商谈,许以高官厚禄,典韦又以勇武威慑之,孙观等四人皆答应归顺曹*,却听太史慈领兵2000前来泰山,尹礼不知太史慈厉害,下山与太史慈交战被斩,溃匪逃回山上,述说此事。刘晔闻听,欲借此机会刺杀太史慈,削刘备羽翼,故与典韦商议,定下此计,让小四假扮刘备军士兵,自己弄伤身体,假说武安国被杀,引太史慈出营,而刘晔、典韦等人则秘密绕过太史慈营寨,潜伏等候,当小四将太史慈引至那处树林时,由埋伏之典韦突出刺杀之。此乃事情之来龙去脉也。
------------------------------------------------------------------
刘晔叹道:“此乃我立功心切,仓促设计,至有破绽,被太史慈识破,功败垂成,小四枉死,我之过也,与典将军无关。”
其身后随从中一人道:“刘先生、典将军不必自责,我等兄弟受主公大恩,无以为报,隐姓埋名,加入‘飞刺’,就是为了能有朝一日为主公效死,小四之死,死得其所也。”
刘晔、典韦闻言皆感叹,刘晔道:“好在孙观等人已经答应归顺主公,尹礼虽死,也无大碍,此行还算不辱使命,我等还是趁天色未明前回到泰山,领孙观等众前去兖州相助主公为好。”
典韦等同意,于是趁夜潜回泰山去了。
----------------------------------------------------------------------------------------
太史慈领军回到大营,其时天色微明,太史慈派斥候顺武安国所走之路,沿路探访,斥候回报道并未见有鲜血厮杀之痕迹,太史慈这才内心稍安,突有士兵进来报告道:“将军,泰山之中几处火起,好像是贼寇在烧毁营寨。”
太史慈闻之一惊,亲自出营观看,果然,只见泰山中几处火光冲天,黑烟直冲云霄,皆是“泰山寇”立寨之所。
太史慈不解,派斥候探之,回报道山寨好像已空无一人。“走了?”太史慈心中暗惊,恐又是计策,亲领大军慢慢靠近之,终于确定并无埋伏,“泰山寇”烧毁营寨,不知往何处去了,泰山中已再无一个贼寇。
太史慈领军回到北海,得知武安国也是押送俘虏刚到,见到武安国无恙,太史慈心中大石才彻底放下,将情况报告刘备,刘备得知有典韦参与其中,大惊,聚集众将商议此事。
听完太史慈叙述,刘备又命从武安国所押解之俘虏中,找出几人,审问之,所说情况都基本相同,命左右退下,刘备对众将道:“目前看来,曹*参与‘泰山寇’之争夺中,无疑矣,而且还比我们快一步,此事如何应对,请诸位言之。”
此事复杂,刘备麾下诸将,关、张、赵云等,皆不以谋略为长,太史慈虽熟悉历史,但历史已经变化,当前情况,他也摸不着头脑,至于王修、孙乾、简庸,皆是长于政务之人,于计谋军略,更不为懂,所以一时竟无人说话。
沉默中,突有一人答道:“主公差矣,参与‘泰山寇’争夺之中者,非只有曹*也。”
众人视之,说话之人,主簿杨修也。
杨修自被杨彪留在北海,辅佐刘备,起初颇不情愿,总觉自己出身名门,又才学出众,不太看得起出身寒门、读书不多的刘备。但刘备此人极具人格魅力,与之相处,如饮美酒,不知不觉陶醉矣,时间长了,杨修对刘备钦佩叹服,死心塌地为刘备效力。
杨修接着道:“主公不要忘了,‘泰山寇’中大头领臧霸,不知去向,据俘虏交代,其被一姓高的朋友约走,如我意料不错,此是又一势力已招安臧霸矣。”
刘备一想,甚觉有理,问道:“德祖所言不错,现今我军该如何应对才好?”
杨修道:“我军之目的,招安臧霸、孙观,剿灭吴敦、尹礼、昌豨也,如今臧霸不知去向,不提,尹礼被太史慈将军斩之,其余孙观、吴敦、昌豨三人,应该已被曹*招安,故放火烧毁营寨,全军往兖州投奔曹*矣。‘泰山寇’被曹*招安,我军虽未达成目的,但也无损失,何况贼寇自走,不劳我军进剿,不失为好事,主公派强将领兵镇守泰山即可,无他也。”
刘备闻言大喜,道:“听德祖之言,如拨云见日也。”遂命管亥、武安国领2000北海步兵、1000北海骑兵,往泰山屯驻防守,与各个隘口皆扎下营寨,又将太史慈所擒获“泰山寇”中熟悉泰山地理、愿为军者,拨去助之。
自此北海大定,百姓安居,刘备及麾下众人,齐心协力,努力经营,北海日渐兴旺。时年冬十月,与吕布在兖州对峙之曹*,用郭嘉之谋,以新招安之孙观等原“泰山寇”袭扰吕布军侧后,大败之,吕布领残军被迫撤出兖州。时兖州连年大战,百姓困苦,曹*遂暂时罢兵,以修养生息。曹*屡次与吕布对决,深感其勇,恨己勇将太少,出榜招之,谯国谯县人许褚,字仲康,领宗族百余人投之,曹*见其勇,大喜,称之为“虎痴”,令其与典韦同领精兵“虎卫军”。
冬十一月,徐州糜竺亲送其妹来北海与刘备成亲,刘备下令简朴从事,但北海百姓闻之,人人喜悦,自发庆贺之,北海城中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成亲当天,北海太守府内大摆酒宴,刘备麾下诸将与北海城各界代表人氏皆出席之,镇守泰山之管亥、武安国不能亲自赴席,遣人送来贺礼。
礼毕,刘备与糜竺之妹糜慧进入洞房,刘备见糜慧美丽端庄,举止文雅,甚喜爱之,两情欢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