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恶斗恶来
鹰羽2015-10-25 02:153,777

  太史慈急道:“你详细说说。”

  小头目挠挠头,不好意思道:“将军,我真的不太知道。”

  太史慈启发道:“比如说他们来了几个人?”

  小头目想了想,道:“两个,一个文人,一个九尺多高的大汉,还有几个从人,那大汉看样子凶恶极了,孙观在我们头领里也算是武艺高强的,见了这人,好像十分害怕,这人肯定是个高手。”

  “高手?”太史慈想了想,三国这么多高手之中,此人会是谁呢?颜良?文丑?典韦?许褚?周泰?甘宁?••••••太史慈实在想不出来,但他知道,这个事情复杂了,有别的势力参与到了“泰山寇”的争夺战中。

  太史慈让小头目退下,思虑一番,决定还是先将这里的情况报告刘备,事情的发展超出了他的意料,单凭他一个人的力量,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

  太史慈对武安国道:“刚才此人的话武安将军也听到了,事情不妙,我欲请武安将军即刻领500兵士押解俘虏先回北海,向主公报告此处情形,接下来该怎么办,请主公定夺。”

  武安国答应,马上点齐人马,押解俘虏向北海行去,太史慈送到营门口而回,呆坐帐中,不知该怎么办。

  当夜,太史慈睡不安枕,总感觉心惊肉跳,突听帐外急切脚步声响起,帐外卫士喊道:“将军快起,有重要军情。”

  太史慈一听,一跃而起,不及穿戴整齐,出帐一看,只见帐外有一个士兵浑身鲜血,正瘫倒在守帐卫士怀中。

  太史慈大惊,忙令卫士将此人扶入帐内,请军医医治之,好在那人都是些皮肉伤,并无大碍,不多时,那士兵悠悠转醒,见到太史慈,面露喜色,挣扎道:“将军,我是随武安将军押解俘虏回北海的500军士中的一个,武安将军他••••他战死了,500兄弟也大都战死,我好不容易跑回来给将军你报信,将军,要给我们报仇啊!”

  太史慈闻言一惊,急道:“怎么回事?”

  那人喘息道:“我们随武安将军押解俘虏往北海而行,大概傍晚时候,正要安营,突然四周有贼寇杀出,约有数千人,押解的俘虏也一齐反抗,武安将军和我们措手不及,又寡不敌众,武安将军连杀数贼,最后终于战死了•••••••将军,可怜武安将军和兄弟们••••••”

  太史慈闻之大怒,咬牙切齿道:“这些贼寇,我必杀绝之,为武安将军与汝等报仇雪恨,贼寇现在何处?”

  那人道:“好像往北去了,我知道他们走哪条路,我可给将军带路。”

  太史慈即刻传令整军,领500人马出战,余下1000士兵坚守营寨,一卫士劝谏道:“将军,现在天色正晚,敌情不明,不如天亮后再做打算。”

  太史慈心急如火,不听,领人马出寨而去,以那士兵为向导,点起火把,向前疾驰。

  突然,太史慈感觉到此事什么地方有点不对劲,方才一听武安国战死,太史慈内心伤感、愧疚、愤怒•••••种种情绪交织一起,使他失去了理智,现在时间一长,太史慈渐渐清醒,想到了几个疑点。

  其一、自己领兵驻扎在北海与泰山之间,数千泰山贼寇从自己身边溜过去伏击武安国,自己派出的斥候不可能一点消息也没有。

  其二、“武安国连杀数贼而死”,这个••••••武安国右手手腕被断,武功已废,自己与武安国相处日久,深知他确实已成废人,顶多比普通人稍强些罢了,怎么可能与乱军中连杀数贼呢?

  其三,自己统率这2000人马,自己虽不敢说个个认识,但至少都有模糊映象,可是此人,好像从没见过。

  太史慈想到这里,心中一惊:此莫非是计?

  《三国演义》他看过好多遍,给他感触最深的就是其中层出不穷的计谋。现在他身处三国乱世,也要时时处处小心在意,不要中了敌人之计才好啊。

  想到此,太史慈勒住战马,让500士兵停下,那人见此,急道:“将军,就在前面不远,快走啊。”

  太史慈道:“不忙在这一时,你立了大功,我要向主公为你请赏,你叫什么名字?哪里人氏?什么时候参的军?”

  那人迟疑一下道:“这个••••••小人名叫李二,北海人,刚参军不到一月。”

  太史慈闻言大笑,伸手将那人提过马来,掷之于地,手中铁戟直指那人咽喉,喝道:“胡说!我统领这2000人马,为平原军与黄巾精选而得者,其中根本没有北海人参军,你到底是何人?武安将军到底怎么样了?说出实话,饶你不死!”

  那人见此,面露微笑,毫无惧色,坦然道:“此乃仓促所设之计也,确有破绽,你也确实聪明,可惜,到了这里,你醒悟的迟了。”说罢一笑,身体向前一挺,自撞到太史慈铁戟上而亡。

  太史慈一惊,叹道:“此人亦一豪杰也。”急令退军,谁知前方黑暗处一声暴喝传来:“太史慈休走受死。”夜色中,只见一大汉骑一匹黑色骏马,双手各提一支大铁戟,向自己飞驰而来。

  还离数丈,那大汉的杀气已滚滚压来,给人难以呼吸之感,太史慈措手不及,自身气势已被那大汉压过,见此情形,已知此人武艺在自己之上。但事已至此,不战必亡,太史慈强打精神,挥手中铁戟与那大汉交锋,只一合,就感觉双臂发麻,太史慈心中暗道:此人好大的力气,超过关羽,与张飞相若。

  那大汉哈哈大笑道:“小子有些本领。”挥戟又来,太史慈正要迎敌,身后兵士叫道:“将军先走。”纷纷向那大汉冲去,那大汉冷笑道:“无知匹夫,白白送死。”以一敌众,尽占上风,不一时,已有数十兵士战死。太史慈见之大怒,他与这些士兵相处日久,已有情谊,今见被此大汉杀之,胸中愤怒,霎时爆发,大喝一声,向那大汉冲去。

  那大汉挥戟与太史慈大战,只见戟光霍霍,灿如星火,旁人根本无从插手,片刻已十几回合,太史慈双手虎口全部裂开,胸膛气闷,已受内伤,太史慈心里知道,如此下去,再过数十回合,自己必然死在此大汉戟下,怎么办?死亡,说实话,太史慈并不惧怕,也许死了后,自己又可以回到自己那个时代了,父母、弟弟、朋友•••••此时有一士兵突然叫道:“将军,何不用弓箭射之?”

  太史慈此时正苦苦支撑,闻听此言,精神一震,对呀,近战自己远非此大汉之敌,但于弓箭,太史慈有自信可胜之。他知道,整个三国之中,弓箭能胜过自己者,只有黄忠和吕布二人而已,而显然,此大汉既不是黄忠,也不是吕布。因为黄忠、吕布的穿着长相、年龄兵器都不是此大汉这个样子••••••这就是熟悉历史的好处。

  太史慈拨马而走,想和大汉拉开一段距离,那大汉似乎知道太史慈心意,在后死命追杀,不让太史慈脱身,众士兵一声呐喊,蜂拥而上,拼死缠住那大汉,大汉恼怒,双目赤红,大叫道:“当我者死!”双戟齐挥,片刻之间,又有十几个士兵死于那大汉手中。

  太史慈利用士兵们用性命争取的时间,拨马跑开一百余步,挂上铁戟,弯弓搭箭,瞄准那大汉眉心,怒喝一声道:“去死!”

  箭如流星,直飞而去,不料却被那大汉偏头躲过,太史慈一惊,忙施展连环箭术,一箭接一箭,数箭连发,射向那大汉各个要害,大汉左右躲闪,连避数箭,终于最后两箭没有躲开,一箭中肩,一箭中臂,可惜那大汉钢筋铁骨,箭入肉不过寸许,没能重创此人。

  大汉见自己受伤,仰天狂叫,其势震天动地,众士兵不由不纷纷退后避之,那大汉反手拨出两箭,置之于地,拨马挥戟又准备向太史慈冲来,却听其身后树林之中传来一声呼哨,那大汉闻之,虎目瞪了太史慈一眼,恨恨道:“今日暂且饶你一命,将来必取你的首级。”说罢转身拨马而去。

  众士兵想要上前追赶,被太史慈喝住,太史慈道:“我等皆非此人对手,追之则敌暗我明矣,必有损伤,全军速归营寨,天亮后再做计较。”

  太史慈带领剩余士兵回归大营,一路查点,士兵阵亡40余人,带伤者近百,太史慈自己亦受轻伤,此皆那大汉一人所为也。

  有士兵惊魂初定,问太史慈道:“将军,这大汉是谁?如此厉害!”

  太史慈长叹道:“此人乃曹*麾下第一勇将,典韦是也。”

  士兵惊疑道:“曹*的人?怎么会出现在北海?将军怎么知道此人就是典韦?”

  太史慈叹道:“初始没想起来,方才路上我将此人相貌、武艺、兵器细细琢磨,久闻曹*麾下勇将典韦身长九尺,善使两支大铁戟,各重40多斤,有万夫不当之勇,和今晚之人一一对照,可知此人必是典韦也。”

  ---------------------------------------

  典韦进入树林,行不多远,只见一中年文士领四名劲装大汉立于林中,典韦下马,对那文士说道:“子扬(刘晔,字子扬)先生,某正要斩杀太史慈,先生为何召某回来?”

  那文士乃曹*麾下谋士刘晔是也,刘晔叹道:“我计本意是将太史慈诱到此处,将军自此林中冲出,出其不意,刺杀之也,不料太史慈醒悟中计,没到此地。我只得让将军杀出,以将战斩之,没想到太史慈如此勇猛,虽不敌将军,但将军一时也恐难胜之,再加上其有500兵士,皆奋不顾身之辈,太史慈箭术又乃天下一流,再战下去,恐将军有失,故召将军回也。”

  典韦叹道:“失此大好机会,可惜了,再斗数合,我便拼死,也要斩杀太史慈。”

  刘晔摇头道:“将军差矣,太史慈乃刘备羽翼也,如能刺杀之,最好,但将军亦乃主公深爱者,以将军之性命换太史慈之命,我不为也。”

  典韦闻言叹道:“也罢,只是可惜了小四,如我武艺再高些,就能斩杀太史慈,使小四不至于白死,此事是我的过错啊!”

  小四者,引诱太史慈中计之人也。曹*麾下谋士毛玠掌管情报机密之事,挑选曹*军中精细聪明、忠诚可靠、武功高强者,成立了一支秘密部队,名曰“飞刺”,其成员没有名字,皆以数字为代号。刘晔、典韦此行,带了五名“飞刺”成员作为随从,小四就是其中之一。

继续阅读:第16章 刘备成婚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箭神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