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日来到下坯,太史慈不敢先回家看望母亲和妻子曹玲,直接来见糜竺,糜竺见是太史慈,大喜,屏退左右,将太史慈引入密室,小声道:“刚刚接到‘岁月’细作密报,正欲派人通报子义,天幸子义赶回••••••袁术死矣!”
太史慈闻言大惊,忙道:“愿闻其详。”
糜竺道:“接到军师知会,我与元龙秘密撒下‘岁月’人手,在徐州境内与扬州至河北的水路上,严密搜寻袁术一行的踪迹,皆无所得。后来将探寻范围扩大到淮南之地,才有收获。原来袁术、杨弘、袁术子袁耀、侄儿袁胤四人仓皇出逃,身边只带十几个心腹,依杨弘之计,其等先在淮南境内隐藏,欲待风头过后再往河北。不料袁术体弱,再加上兵败怒气攻心,吐血不止,大病一场,时下天气炎热,袁术命左右取蜜水解渴,左右对曰‘只有血水,安有蜜水’,袁术闻之,大叫一声,吐血数升而亡。”
太史慈闻言十分感慨,心道:袁术啊袁术,虽然时间地点不对,但死法却和历史上挺一致的,还是死在著名的“蜜水事件”上。
(《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记载:••••••术嫌饭粗,不能下咽,乃命庖人取蜜水止渴。庖人曰:“止有血水,安有蜜水!”术坐于床上,大叫一声,倒于地下,吐血斗余而死。••••••”)
太史慈又问道:“袁术既死,其尸骸现在何处?最主要的是,传国玉玺••••••”
糜竺道:“袁术死后,其子袁耀与其侄袁胤二人,扶其灵柩欲往江南暂避,被‘岁月’细作秘密捕之,现正押往下坯途中,至于杨弘与传国玉玺,皆下落不明。”
太史慈闻言,长叹一声,糜竺道:“袁术尸体及袁耀、袁胤二人如何处置?军师的意思,是要我等将之秘密处决••••••”
太史慈叹道:“不可,做事情当有机变。杨弘不见踪迹,袁术此事已不可能做到完全保密,我等再依军师之意行之,如若泄露,大哥心里••••••何况传到天子、百姓耳中,大哥成沽名钓誉之‘伪君子’也,大业必败。故今日之计,只能将此事报于大哥,让大哥自作定夺了。”
糜竺叹道:“也只好如此了。”
太史慈道:“还要着人细细打探杨弘及传国玉玺的下落。”
糜竺点头道:“我明白,子义放心。”
太史慈与糜竺商议完,又见了陈群,催促了粮草,才领魏休等人回到府中,命下人领魏休自去休息,自己则来到正屋拜见其母,恰好曹玲也在。二人见到太史慈,又惊又喜。
太史慈给母亲见礼问安毕,其母笑道:“慈儿,你今日回家,能呆几天?”
太史慈想了想,叹道:“恐怕明日就要启程。”其母神情一暗,随即强笑道:“大丈夫志在四方,建功立业,正当其时,忙一点••••••也好。”
太史慈闻言,心中不由一酸,想出言安慰母亲几句,但却又不知该说些什么。其母笑道:“我这边没事了,你们夫妻二人回屋去吧,好久没见,好好说说知心话。”
太史慈与曹玲相视一眼,脸都是一红,告退回到自己房间。一进屋内,二人相拥,紧紧贴在一起,再也不愿分开,随即是激烈的喘息与冲动,曹玲呻吟道:“你稍微慢点••••••我可能有了••••••”太史慈闻言,心中惊喜:这可是他的骨血啊!太史慈放慢动作,温柔道:“我不在你身边,辛苦你了。”曹玲将他紧紧搂住,在他耳边轻声说:“也别太小心了,用力一点,也不妨事。”••••••(实在不会写这种文字,读者们自己想象吧,见谅!)
第二日,太史慈起来,与曹玲告别。曹玲笑着看着他,媚眼如丝,问道:“如果孩子出生,你赶不回来,孩子叫什么名字?”
太史慈想到历史上真正太史慈的儿子应该叫“太史亨”,于是道:“就叫‘太史亨’吧。”
曹玲一笑,道:“如果是女孩呢?”
太史慈笑道:“肯定是个男孩。”
曹玲白了太史慈一眼,笑道:“你怎么这么清楚啊,要是个女孩你可别埋怨我。”
太史慈笑道:“男女不都一样嘛••••••”随即想到这是两千年前的封建社会,传宗接代的思想浓厚的很,忙解释道:“是女孩也无妨,再生个男孩就好了嘛,咱们生六个孩子好不好?三男三女••••••”
曹玲跳过来打他一粉拳,嗔道:“谁给你生这么多啊•••••••”
-------------------------------------------------------------------------------------------
幸福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太史慈辞别母亲和曹玲,又与陈群、糜竺等告辞,领魏休与几个从人,在10名“岁月”成员的引路陪同下,离下坯向南,接应押送袁术灵柩和袁耀、袁胤的“岁月”队伍而去。
路上,太史慈回想起金尚诱他前往小村一事,越想越觉得破绽颇多:一、金尚说他无意中发现袁术一行的踪迹。袁术、杨弘等一行人逃走,必是万分隐秘之事,知道的恐怕只有少数袁术心腹。袁术对金尚全不信任,怎么可能让金尚轻易发觉自己的行踪?
二、金尚说他暗中跟踪袁术一行人到达小村。袁术一行如若化装改扮而逃,必然万分小心,金尚只不过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臣,有何本领能暗中跟踪袁术一行从淮南到小沛几百里之远而竟然让袁术等人毫无觉察?
三、自己欲往小沛城中借兵马以捉拿袁术,金尚却推说情况万分紧急,要自己立即前往。可是如果真的这么紧急,金尚却为何在茶摊上喝茶,见了自己又说了番闲话?现在想来,到好似金尚在专门等候自己一般••••••太史慈念及此处,不禁心中痛骂自己:太史慈啊太史慈,你好歹也算21世纪来的人,怎么老是上当呢?在泰山就有一次,被典韦伏击差点送命,这又是一次••••••相同错误不能连犯两回啊!
上次泰山中计,还可以归咎于自己没经验;而这次呢?太史慈细想了一下,自己的错误至少有三点:一、利令智昏。自己一听金尚说有袁术一行与传国玉玺的下落,立即心情激动,丧失了应有的警惕和谨慎。二、先入为主。听到“金尚”这个名字,想到《三国演义》中记载其死于袁术之手,自己就莫名其妙信任于他,全没想到金尚或许不忠于袁术,但也不一定就非得倾向刘备,何况••••••自己与金尚从未谋面,此人到底是不是真的“金尚”,还是一个疑问。三、喜听阿谀奉承之言,金尚大谈自己如何“名满天下”,自己就不自觉的对其心生好感,这个••••••就只等归结于人性的弱点了。
吃一堑,长一智。太史慈暗自下定决心,今后一定要吸取教训,遇事要三思而后行。
身旁魏休见太史慈脸色阴晴不定,关切的问道:“将军,你怎么了?不舒服?”
太史慈回过神来,笑道:“没事,没事。”
路上行了数日,这一日太史慈等与押送袁术灵柩及袁耀、袁胤的“岁月”队伍汇合。其时八月天气,正值酷暑,炎热非常,袁术尸体已然腐烂,臭气熏天,太史慈一皱眉,命人将袁术首级割下,用石灰绊了(防腐之用),派人火速送往寿春进献刘备,而袁术无头尸体,则就地掩埋。
下葬时,袁耀、袁胤二人伏袁术尸体大哭不止,太史慈见之长叹,命左右将二人拖开,善待之。袁耀哭泣道:“将军,我父虽然有罪,但人已亡矣,望将军怜悯,今后不要再打扰其安息。”太史慈感其亲情厚重,为防天子百姓今后开掘其墓鞭尸,遂命将袁术尸体火化,骨灰交由袁耀随身携带。袁耀、袁胤过来拜谢太史慈之恩,太史慈感慨万千:虽然袁术一生为人行事甚为不端,但有子侄如此对他,也算其在九泉之下一丝安慰吧。
诸事完毕,太史慈对魏休道:“乐则(魏休字乐则),现我意兵分两路:我从此处直往寿春,而命人押解袁耀、袁胤二人往小沛,以等候主公之命。我估计主公会遣使将袁术首级与二袁皆押解往长安觐见天子,寿春往长安正经过小沛,故如此决定也。你看你是跟随我往寿春,还是押送二袁往小沛?”
魏休道:“全凭将军吩咐,我无有不从。”
太史慈闻言微微诧异,点头道:“乐则真忠于职守也,那就跟随我前往寿春面见主公。”
魏休欣然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