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数日,太史慈等人赶到寿春,令魏休等在外等候,太史慈携装有袁术头颅之木盒直入大堂来见刘备。刘备听闻太史慈回来,大喜,下阶迎之,握其手道:“五弟,你回来正好,有一要紧之事需你处置。”
太史慈道:“大哥,我这儿有更重要之事,袁术已死,首级在此。”
刘备闻言大惊,立即召集众文武商议,太史慈献上袁术首级,将事情来龙去脉述说一遍,只是隐瞒刘安与传国玉玺之事未讲。果不出所料,刘备亲自看过袁术头颅,大喜,向天祷告曰:“袁贼授首,天佑大汉,此乃天子与万民之福也!”即亲书表章,命阎象为使者,携带袁术之首,往长安觐见天子,路过小沛时,押解袁耀、袁胤同行。
徐庶劝道:“寿春往长安路途遥远,可细做准备,缓行之。”
刘备摇头道:“陛下在长安因袁术之事,必然心急如焚,我等臣子,不可不为陛下考虑。”
徐庶微叹,退下不语。
赵云道:“此行路过兖州,不知曹*是否会••••••”
刘备道:“袁术乃全天下之公敌,曹*不会在此时对我使者不利。”
徐庶道:“事已至此,以我之见,主公索性将此事大为宣扬,让天下皆知主公乃是捕获袁术及其子侄的大功臣,天子百姓必颂主公之德,一来主公大得人心;二来,曹*也必不敢再起歹心谋害主公使者。”
太史慈想了想,进言道:“军师所言是也,但使者阎象先生也需强将护送,以防万一。但现今寿春新附,情势不明,各位将军皆不宜轻动••••••我在小沛,一少年英雄救助于我,此人姓魏名休,字乐则,颇有武艺,可担当此任,往长安一行。”
刘备闻言点头道:“就依五弟之言行之。”请魏休入大帐相见,魏休进来,给刘备等见礼,刘备见之,打量一番,欣喜道:“此亦当世豪杰也。”立拜其为领军司马,随阎象往长安觐见天子,沿途保护之。魏休谢恩领命。
散帐之后,太史慈来见徐庶,二人会于密室。太史慈道:“军师嘱咐之事,由于袁术病死,杨弘出逃,我见情形已不可能做到万分机密,再依军师之计行之,恐弄巧成拙,遂将袁术首级献于大哥,请军师唔怪。”
徐庶笑道:“做事当随机应变,子义所为,乃正确之举也。”随即一叹,道:“只是杨弘下落不明,传国玉玺••••••唉!”
太史慈笑道:“军师勿忧,请看此物。”将怀中所藏传国玉玺拿出,徐庶一见,大喜过望,道:“此••••••传国玉玺也!子义从何处得来?”
太史慈将刘安之事述说一遍,徐庶对天拜首道:“此乃天意也,看来天数不绝刘汉!主公大业,必成无疑。”
太史慈没有徐庶这么迷信,相信什么天意天数,见徐庶如此,付之一笑。
徐庶将玉玺收好,太史慈问道:“军师,我有一问:现大哥只道传国玉玺下落不明,等到大哥奉天承运,登基为帝之时,我等怎样才能把这玉玺交于大哥,而不被大哥所怀疑?”
徐庶笑道:“我自有办法,子义勿忧。子义可知此玉玺来历否?”
太史慈隐约知道一些,但也不详细,遂摇头道:“不知。”
徐庶笑道:“此玉是昔日战国之时,卞和于荆山之下,见凤凰栖于石上,载而进之楚文王。解之,果得玉。秦二十六年,令良工琢为玺,李斯篆此八字于其上。二十八年,始皇巡狩至洞庭湖。风浪大作,舟将覆,急投玉玺于湖而止。至三十六年,始皇巡狩至华阴,有人持玺遮道,与从者曰:‘持此还祖龙。’言讫不见,此玺复归于秦。第二年,始皇崩。后来子婴将玉玺献与汉高祖。后至王莽篡逆,孝元皇太后将玺打王寻、苏献,崩其一角,以金镶之。光武得此宝于宜阳,传位至今矣。后在董卓火烧洛阳之时失之,被孙策之父孙坚从洛阳宫中一井中得之,孙坚亡后,孙策将此玉玺押给袁术,借得兵马,故而袁术得之,篡位称帝,兵败身亡,此玺方为子义得也。”
太史慈听完,心想:战国时楚人卞和采得,这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和氏璧”吗?却原来这传国玉玺是秦始皇用“和氏璧”改造而成的。
徐庶笑道:“子义你看,此玉玺数次失之,数次重见天日,其中颇多神奇之处。世间难道真有神仙乎?必是有人背后策划之,然世人皆道天数应然,并不怀疑,可见••••••”
太史慈恍然大悟,笑道:“军师之见甚高。”徐庶大笑,太史慈告辞出来,心中暗道:徐庶之计,说白了就是装神弄鬼,让刘备与世人皆以为此传国玉玺是因刘备乃真龙天子,上应天命而重现世间的。此计以太史慈这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不能算什么绝妙之策,但对于两千多年前,相信天理命数的古人,还是极其有效果的。这样一来,将来刘备得登大宝,成就帝业,反而显得名正而言顺。
---------------------------------------------------------------------------
刘备当夜召来太史慈,屏退左右,给其一封书信,叹道:“此信是元龙从广陵十万火急送来的,昨日刚到,五弟,你看一下。”
太史慈览信毕,默默不语。刘备叹道:“此事该如何处置?请五弟一决。”
太史慈思索片刻,道:“我马上赶回广陵,应对此事,大哥勿忧。”
刘备点头道:“也好,只是五弟来回奔波实在辛苦。广陵乃徐州之南大门,万分要紧,我意遣兴霸(甘宁,字兴霸)与子义一起回去,好为子义分忧。”
太史慈摆手道:“不可,大哥,我意••••••”
刘备听完,默默点头,道:“就依五弟之计行之,五弟,万万小心••••••“太史慈笑道:“大哥放心。”休息一夜,第二日即带领数从人往广陵而去。
太史慈走后,刘备大会文武,与徐庶商议,决定命关羽为主将,以张辽、周仓辅之,领军1万5千,镇守小沛,以向西防备兖州之曹*,小沛太守简庸则负责处理小沛政务。命陈群为下坯太守,处理下坯政务,以糜芳为将,统数千军屯下坯以守徐州。调原徐州文武尽来寿春,因寿春新附,局势未稳,故将刘备及诸将家小暂时全部留在下坯,没有迁来寿春。而以张飞、赵云、甘宁、马云騄、管亥为将,领剩余兵马联同袁术军降卒共计2万余众,拱卫寿春,以威慑庐江、淮南之吕布、汝南之曹*、江夏之刘表等诸侯。
徐庶又献计道:“据报吕布麾下智囊陈宫出使长安,不在吕布身边,这到是个可趁之机,主公可以考虑对吕布下手了。”
赵云疑虑道:“军师此计莫非不可?吕布新破淮南袁术,得降卒近10万,粮草辎重无数,正是锐气正盛之时,此时图谋攻打吕布,似乎••••••”
刘备等人闻言皆点头,示意赞同赵云之见,却听徐庶笑道:“子龙所言,正理也。但兵者,诡道也,讲究出奇制胜。吕布现有破绽三处,我军如能利用之,必然能够击败吕布。其一:吕布刚刚得此大胜,必然志得意满,不会料到我军会在此时攻之,必轻忽无备;其二:陈宫远在长安,吕布麾下之将,除去归顺主公的张文远,皆乃有勇无谋之辈,稍有见识者,高顺、臧霸二人却又留守淮南,吕布身边无人矣,其性急又狂妄无比,极易中计;其三:吕布新得庐江、淮南二城,获袁术降卒10万之众,貌似其势登峰造极,实则暗藏祸端。其辖下军民之心未附,新军旧军之间必有猜忌,对吕布怀有二心之人,恐不在少数,我军攻之,吕布内部,必有混乱。如此看来,此时攻打吕布,我军易胜也。”
徐庶说完,见刘备等皆皱眉思索,没有答话,又道:“主公,各位将军、大人,若此时不图吕布,假以时日,等陈宫归来,军民归心,吕布之势成矣。其麾下精兵将直指寿春,为我军心腹大患,恐到那时,我军只有防备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也,就是想图吕布,亦不可图之矣。”
刘备闻言点头,霍然起身,断然道:“我意决矣,就依军师之计行之。”
徐庶见此,深感欣慰,正色道:“上次兖州失利,我常常自责,今日蒙主公依然信任于我,我感恩戴德,必竭驽钝,全取一胜。”
刘备笑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兖州之败,早已过去,军师不必挂心。现图吕布,还需仰仗军师运筹帷幄,只是••••••有两点,军师还需注意,其一,我军攻吕布,汝南曹*会不会趁虚图我?其二,现今寿春数十万饥民,虽得初步安置,情况见好,但我军依然缺粮,此次攻打吕布,我军可动用之兵,恐不过数千,如此少的兵力,只恐不足使用也。”
徐庶笑道:“主公勿忧,以我之见,曹*不必挂心,为何?其兵力不足也。现今曹*之军,应不足6万,就算其有6万之众,当下袁术已亡,天下复归混乱,曹*治下陈留,乃其根基要地,时刻处于洛阳马孟起、庞令明兵锋之下,至少需留军2万固守;濮阳,乃兖州重镇,也在我小沛云长、文远等将军威胁之下,还需留兵2万;许昌新附,又与宛城张绣、贾诩接壤,还得留兵至少1万;如此算来,曹*在汝南之军力,最多只有1万。当日,曹*、刘表、张绣三家谋攻汝南,各有所取,曹*只得到汝南空城,城中粮草辎重、降将降卒,皆归刘表、张绣所有,故曹军在汝南,还有粮草不足之困扰。如我军攻打吕布,曹*欲趁虚偷袭寿春,能动用的兵马,最多也只有5千之众,还需顾虑刘表、张绣袭击其后••••••以曹*、郭嘉之见识,必不会将其军置之于如此窘迫之境地,故我所料,曹*会按兵不动,坚守汝南不出。”
刘备及众文武闻听此言,皆感茅塞顿开,大有所悟,喜形于色,张飞笑道:“军师真是世间大才,我老张实在佩服、佩服。”
徐庶谦虚,又道:“至于我军可动用兵力较少之顾虑,我亦有对策,我意如此••••••”
刘备与众人听完,皆大喜,刘备赞叹道:“军师之计真是绝妙,就依此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