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第六章:十年顿悟青草道人看着学生说:“今天大家要学习本门的法决,第一重跟第三重必须完成,没完成的受罚。”
一重:寒冰咒,寒霜剑气,驭雷术,御剑诀,归元剑气,逍遥游,五气朝元,玄妙镜。
口诀:天寒地冻,万物乾坤。寒冰咒。……口诀:天寒地冻,万物乾坤。寒霜剑气……口诀:天灵地灵,我驭神雷,驭雷术……口诀:剑化万千,以一破敌,御剑飞行……御剑术口诀:乾坤丹气,归一天气,元如天神,归元剑气……口诀:天地乾坤,逍遥任行,逍遥游……剩下的是书,青草老师说道:“我问下你们,知道御剑术吗。”所有人齐点头,御剑之术谁不会吗,金丹期就可以,不久是神念*控剑吗……青草老师说道:“不对,然后盘腿坐下说,御剑之术奇哉大道,壮哉大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悲哉大道,哀哉大道,以道不可以返天,养人而不能长存,叹须臾之时,流光一道,匆匆百年终淹没于浮云流水,其视生如草芥,视命如尘灰,贤圣匹夫,皆视若是人不养命,终有竟日,人不炼气,难脱樊笼,一气贯注,万灵聚集,以身乃可以斩天,自然之间,冲冲默默,皆吾之命,皆吾之力,皆吾之灵,吾身乃于宇宙自然合一,灵光流连,万灵乃循之而行,自然浩力乃汇聚急流而至,运之可以长生,乱之可以毁天常叹世人皆不信不老永生,以其荒诞怪异而默然笑之,岂知汝之生非比寻常,万灵归于汝,万气亦归于汝,人生则灵气聚集,比下强盛千百,纵禽兽之流亦可修仙,以神灵归至,养命惜真之故,一气长驻,一灵长驻神灵合一。子不信此奇事,可知子之生与命更奇于此事?
以人之力不可以回天,以道之力亦不可以宁溟。若炼就仙术,依托自然,万事万物,万生万灵,万象万行皆为吾之灵气,弃之亦不离,用之亦不待,吾身自然,元神仙体即吾源,宇宙自然即吾力,炼就光华闪耀,永远不竭之神剑此亦御剑术,而非此术如通天,如彻地,如仰宇,如游宙,虽叹之不亦得,虽叹之不能言,然非此非道言及御剑术,可谓小术,元神未就亦可习,可谓大术,以其术知其然究竟可以成道。御剑术为何物?其亦通达灵真,微匿大道。欲习此术,必先习仙。非比凡尘嚣夫纵符仗剑,画鬼画神,终无力量源泉,何以施术?此术乃真术,以其不竟力量乃可以划开太虚,斩碎日星。
凡人多以武入此道,练内家武术,通达气息,贯通周天。此凡道,人人皆可学恐非人人有成就,人人能明气明灵。此中之道凡尘亦得之甚多,常人视之,亦不觉大奇,然剑行于空,凭虚飘飞,此中若常人视之必大为骇异,以为鬼神其非鬼神,惟常人难解耳。
任督打开,奇经贯通,真气循流不息。则可以为此法矣,修炼仙术。实则为于自然合璧之道人身能沟通灵气,凡世炼道者谓之经脉,实则百脉开通,七阴五阳之气周流运行,此气比天地之灵气有异,虽夺有外气而相加,而终不纯清灵精,夺天地间灵气,先炼化七阴五阳之气至单阴双阳然后内外交融,阴阳相和,乃成至精至灵之元气,流淌百脉,运转周身,聚其灵而开外河,聚其气而驰外海,易形更命,有若重生,此练剑仙道之一法,大多修炼剑仙者虽不行此法,然法理均同于此道既已打通周天,自然有缘向习此道,吾人常谓开周天难如登天,又言开周天易若反手。然大道至微至奥,至深至远,君既登临峰顶,虽不见君居所之全貌,然已见无边之风光,此道言与子,望君细参详。修真者炼其形体,欲与天地合。内炼百经百脉,虚气流行,窜行四周,行引气,炼气,聚气合灵,终至真气盈满,然以之终能增其寿,不能阻其亡,以其终能行通神之武道,不能行贯宇之仙术,能成就此等之人,已然世之杰才,然通天彻底,不老不死,唯仙一种可至也,修炼剑仙,御使神剑,已属上窥仙道故,此非凡品也。
既欲通天,必通六方灵径,此六方,环绕周身,联络天地,深藏体内,如若贯通,则得凡仙之体,人身有奇经,主神灵气,有十脉,主精灵气,此言何谓?人初修,从炼气始,打通任督二脉,则其余六脉亦通,通奇经,神至乃可以运行真气,畅快无比,无有凝滞,故曰通神之灵气。人炼天地之气而驻养命生,行十脉而周游全身,往奇经而不断其行,故曰通天精之生气。凡炼通一身之气,由衰返壮,由竭反盈可以还命。至此大多苦修盲思,难得寸进,纵进者,多是虚想幻思,或是再改灵神。何也??不知通于外,知通于外不知如何可通。不外此二,如何能超然尘世?人之命天地所生,人之神交于自然,化于气精人有生乃是缘于此,万物皆然,故欲解道,必寻其根。
人生则神与气精至,人存于世全靠一气相佐,人动静行止皆赖此气,故曰,人得一气得其生,气消精散
人必亡。此属自然之道也。能长存不坏者,惟其无生,如若无生,则千万亿年莫会败亡,自然长存。此亘古不移之理。然修真者欲长生,必先破此理。吾之身不死不老赖气所养,如若长得气于天地,则吾之生不朽矣人生于世,限于天之精,必衰必败,然后消亡。修真者,必先逆天,为常人所不为,方能得天地之奥理。有语此云,顺成人,逆成仙,即此之说。人生之时,百灵交集,身中一点纯阴之处,乃是万灵居所,隐而不现通达诸脉,以六条暗径相连诸脉,上达于泥丸之上,下破于涌泉之下,于心口通连一灵气之池,于内力连通百千之脉。此乃人先天可联系于外之灵脉,黯淡无光,虽周身诸脉通此脉亦不通。虽精神气灵如火烛天,此脉亦黯然不解人之期。此乃非常之理,明之则豁然开朗,天宽地阔。有真灵汇聚,灵犀一现者可以忽见此纯阴暗光然后则能畅然高歌笑天。此乃修真之一径,亦一捷径,御剑术,则可以此而成。于夜深人静之时选一灵气充溢,鲜风随至之地,修习内气。若白日修习,选山中溪前树下亦可,需灵气充足,阳阴相生。依平常存想,运调真气,眼不能闭,心无所想,极力远眺,存思心口。引气至而下调纯阴绝地心口当冷暖交替,此阴阳升降也,暖者如三月春风,冷者如簌冬寒气。以真气旋绕调和,此二绝当更臻极至冷极颤抖,热极抓扯。一心远眺前方,心志坚定。不可闭目,亦不可起身。行之日久,自然阴阳相生相息冷暖皆如沐春风,引此气而下,冲撞横行,直至豁然光下。此时,初始工夫已完,心径打通。修炼此步,纯阴一窍隐而不出,视而不见,全凭真性情感之方能开。至开之日,自然现君眼前,谨记,在心之下,在灵之左,在坎之上,心三寸长,灵五尺宽,火烧不化,水浸不融。虽人人有异,然总可依彼寻之。此处艰险诡异,久莫能见.人人不同,修时专注心志,此实师所难授通人径,此联系纯阴一窍与周身之脉,此处有二脉,如若纯阴一窍已现,叩之即开,此处极易。惟初始一事艰难无比。第三处,修通地脉,地脉即下至涌泉,亦通命门,连体内一联阴暗脉,存想纯阴驻地,引气行入心口,下降人径,一行于上,一行于下,汇合乃流注气海,如初修炼气之时,融而合之,心口之脉已通阴星,阴星已通人径。暗自存想于外,收天地之灵气于心口冲入。收目光于七尺之前,此时险恶万分,需心静若水,不思杂虑,一举冲开千丈之墙,无穷灵气急剧流入。由人径汇入气海,融合冲突,如若摄之而聚合,若成一道迷蒙雾气,再存思涌泉,命门之右有灵气流入,运此雾气冲往彼处,如若开则痛苦异常,如万蚁噬体,天雷落身之痛,此时需心志坚韧,调气救之,如若不能过此关,则必然身亡此处通,则地径通,然后,寻极阳之所,乃在于身外,需用心体之,若感应,则依前法开天径。至此,人天合一,凡人已得仙体,乃可以修习剑仙之术。炼剑,欲炼剑仙。必炼良剑,良剑与人灵犀相通,实乃物亦为友。炼剑之法则不述之,至于此,已然能自通此法当用心即可寻佳剑。运剑气,自天地之径吸入自然灵气,此时修为低浅,不可运用此气,经人径之阴径,运用自身之气炼而化之,移至气海,上注人径之阳径,流经天径,达于外,当此之时,蓬勃之气力量非凡,需要修习纯熟,方可运用,否则易伤及自身。附之于剑,再以自身之绝阴之力合至阳之力,运于人径之阳,返而于阴,连于外释之力,则运剑如风舞剑如星芒。若力量至时,即是御剑飞行之时,真剑仙,若修炼日深,运此术至极至,则有毁天灭地之能。”所有弟子还在迷雾之中,孤独风说道:“御剑之术,非彼非此,万载千年,方能顿悟……”青草老师哈哈大笑喝着葫芦中的酒道:“孺子可教也。”
青草老师对着孤独风问道:“何谓剑道。”孤独风思考下说道:“老师,在我原来的星球,有一个这样的关于剑道的故事,曾经赵文王喜好剑术,击剑的人蜂拥而至门下食客三千余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喜好击剑从来就不曾得到满足。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退,各国诸侯都在谋算怎样攻打赵国。太子悝十分担忧,征求左右近侍说:“谁能够说服赵王停止比试剑术,赠予他千金。”左右近侍说:“只有庄子能够担当此任。”
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厚礼赠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跟随使者一道,前往会见太子说:“太子有什么见教,赐给我千金的厚礼?”太子说:“听说先生通达贤明,谨此奉上千金用以犒赏从者。先生不愿接受,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意欲断绝赵王对剑术的爱好。假如我对上游说赵王却违拗了赵王的心意,对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也就一定会遭受刑戮而死去,我还哪里用得着这些赠礼呢?假如我对上能说服赵王,对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赵国这片天地上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太子说:“是这样。父王的心目中,只有击剑的人。”庄子说:“好的,我也善于运用剑术。”太子说:“不过父王所见到的击剑人,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大王竟喜欢见到这样打扮的人。如今先生一定是穿儒服去会见赵王,事情一定会弄糟。”庄子说:“请让我准备剑士的服装。”三天以后剑士的服装裁制完毕,于是面见太子。太子就跟庄子一道拜见赵王,赵王解下利剑等待着庄子。
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而且让太子先作引荐。”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
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的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
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拿晋国和卫国做剑脊,拿周王畿和宋国做剑环,拿韩国和魏国做剑柄;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用渤海来缠绕,用恒山来做系带;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遵循阴阳的变化而进退,遵循春秋的时令而持延,遵循秋冬的到来而运行。这种剑,向前直刺一无阻挡,高高举起无物在上,按剑向下所向披靡,挥动起来旁若无物,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这就是天子之剑。”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拿贤良之士做剑脊,拿忠诚圣明之士做剑环,拿豪杰之士做剑柄。这种剑,向前直刺也一无阻挡,高高举起也无物在上,按剑向下也所向披靡,挥动起来也旁若无物;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这就是诸侯之剑。”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这就是百姓之剑,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青草老师说道:“咦,怎么会有这样的理论,恩很不错。今天我教你剑道,一、无心、不动心、无我、空
这是剑道的最高心境,达到无心的境界,始得发挥自己的一切本领而制胜。所谓无心、不动心、无我、空。即舍弃自我的意识。如果有了自我意识,由此发生种种的杂念,无法集中精神发挥能耐及潜力。不动智神妙录载谓:无我并不是自己空空,而是指心能随所欲,任何瞬间概不停留于某一特定事物的心境而言。宫本武藏的著作。五轮之书空之卷释称“知有、知无,即空”,所指知有即是熟识有关剑道的一切招式及知识,知无即是剑道的高手摒弃所有的经验,终于觉知自己并无一物的心境。禅所谓人本无一物,就是说由此境界来观望自己,自然不会有杂念来扰乱心境。比赛时都会想表演美技取胜,这就是杂念,心身因而紧张,活动无法灵活,绝技更无法施展。“天狗艺术论”载谓:“对敌时忘生、忘死、忘敌、忘我、不动念、不介意,无心而委其自然。即变化自在,应用无碍也。总之对敌用剑时如果忘却一切,一心一意进攻,自然能够达到。无我的心境。
二、气、剑、体一致
气、剑、体一致即心、气、力一致。这是剑道技术的最高阶段。一见很容易,其实不简单。尤其是剑道的打突目标有限制,而且对方时时刻刻正在伺机进攻的状态下,一瞬间要准确地击中小目标,实在必须经过多日的锻炼。无论初习者偶然亦有气、剑、体一致的击突。但如果要求每一招式均如此,即颇不容易。腕力大的人自然会依靠腕力攻打,体力大的人亦都会依赖体力进攻。但全靠体力、腕力攻打,尚非真正的剑道。必须摒弃一切,全心击突始有准确的击突。所谓气就是勇猛果敢,不挠不屈,强刚坚定的意志。所谓剑就是剑术招式包括“间合”。体就是身体,包括姿势、腰的进退、双手的伸屈、双脚的移动等等。这三种的一致配
合,始有准确的击突。例如虽有勇猛的斗志,及适当的姿势脚法,如无适度的间合及合理的招式,该攻打击突即属侥幸的击中而已。气剑体的一致仅靠不断的练习始得体会。
三、残心
剑道的进攻打突动作完了后,不可放松姿势及斗志,应有随时因应对方反击的心理准备及架势、气力,谓残心。无论每一招式皆须全力以赴,绝非故意残留一点预防反击力量。但经多日锻炼后,自然于进攻动作完了后,尚能残留备攻的余力,犹如茶杯的水倒出后,杯底却尚残有一点水,这就是残心。
四、悬待一致
这就是攻防一致,攻击与防御相一致的意思。如果攻击与防御的动作相分开,即无法得到有效的打击。剑道常有“一致”的用语,但这并非指二项事物合成为
一,而是表示两项事物均包含在一事物。例如所谓“悬中待”是攻击动作中兼有防御动作。这是悬待一致的基础观念。小野派一刀流有一绝招谓“切落”,对方攻进来时,吾亦攻进,将对方刀剑劈落防身,顺刀势同时攻打对方。这就是攻击与防御不对立,而一个动作兼有二
个作用,即谓“相击之先”。因应招式多属“待中悬”。例如托刀击手法、折刀击面法皆是。
五、三先
先先之先、先之先、后之先谓“三先”。所谓“先”系抢先机制胜之机会。剑道非常注重抢先攻击。常谓攻击为最好的防御。始终制先攻击就是最安全的攻击。如有等候对方进攻始加以防御的意念,这绝非可靠的防御。由剑道能养成积极的性格,就是剑道始终重视“先”的缘故。
先先之先
因双方都有先攻的意念。察知对方有抢先进攻的意念,吾制其先。抢先一步进攻的机会,谓先先之先。此时对方的先攻动作尚未表露,而吾制先抢攻。所以须预先察知对方的意念,属高度技巧。宫本武藏的遗著“兵法三十五条”中称之为“我悬敌之先”。经多年的练习,自然由对方的动态可以察知其抢先的意念。人的大脑如决定要作进攻随即通知双手举剑,右脚踏出,作进攻动作。在此瞬间如受攻击,大脑甚难立即变更命令,再通知手脚改作防御动作。所以对方有进攻的意识而开始动作的发招前一刹那,因其心理、生理解剖学上无法及时做出防御反应动作,属一种虚隙,自然为吾方攻打的绝佳机会。如跃入击面法属此。
2先之先
吾尚无先攻的意念,对方制先发招。而待其竹刀快要击中尚未击中之前,吾随即发生进攻的意念,而反攻制胜的机会。宫本武藏的遗著“兵法三十五条”称之为“敌悬来时之先”。此时对方的攻击动作正在进行中,生理解剖学上甚难变更动作,而对吾方的突发攻击作防御。所以此时亦为绝佳的攻击机会。例如“拨胴”等属此。
3后之先
对方抢先攻进来时,吾方将其竹刀折上、拨开、迎托、扫开等,以因应刀法制胜的机会谓后之先。宫本武藏遗著“兵法三十五条”称之为“我悬敌悬时之先”。此时不无漏接敌刀之可能,所以需要沉着的胆量及高度的技巧,为高段剑士所用的招式,初学剑道的人应研究前二者较宜。
4“剑道形”所指先先之先
右三项“三先”的分类系通常方法。注重动作之先后而分类。惟日本“剑道形”,即注重守方有无预察攻方的攻击意识而分类.所以“剑道形”的注释编释明长刀第一、二、三、五之四式均为先先之先制胜。第四、六、七之三式为后之先制胜。其实就动作形态而言,长短刀十式均属后之先制胜,均属因应刀法。
六、戒
剑道最禁忌的心病有四。就是恐、惧、疑、惑。比赛中如有这四种心情发生,精神就无法统一,动作无法快如闪电,纵然发现对方有虚隙亦无法如意攻打。例如看到对方身体强壮而恐慌紧张就是恐。看到对方技术高强而惧怕不安,就是惧。对方的竹刀一动就猜疑是否要攻曲“面”,这是疑。看到对方右手有虚隙可攻,但又觉得好像是故意设陷诱r就是惑。因为剑道可以进攻的机会是一瞬即消失。如果心理稍生动摇,该千载一遇的进攻机会就无法抓住。这四种心病可以说是进攻的最大障碍。平常认真练习并参禅,就很容易到达无我的心境。而这种心病亦就不会发生。
七、丹田、寸田一如
脐下三寸处谓丹田,又称下丹田。两眼之间谓“寸田”,或谓“眉间”又谓上丹田。体气凝集于丹田即身体健康。精气集中于丹田即豪勇勃发。所以平常坐卧或练剑时,须常作腹式呼吸,下腹集气而养成沉着心境。又“寸田稳定即诸幻皆失,明察果断万无一失。”如果寸田与丹田相贯通,自然能够悟得真相,即刻果断,对方的任何虚隙皆可随时攻破。姿势、架势、必须常保准确。无论如何打突,上身须保垂直,寸田与丹田必须同在一条垂直线上。如此即可获得丹田、寸田一如的效果。由此“明知”发达,心气沉着,妙技无尽。寸田稳定而丹田无力,即攻打无力。丹田有力,而寸田欠稳,即练习不会进步。
八、剑禅合一
曾经的佛家禅师。在其遗书“不动智神妙录”指出剑道是。“心剑合一”。禅理占六成,剑技占四成。在“无念无想、无我”的心境时,剑必随意进出,意到剑到,这就是心剑合一。
2剑道以无念无想之心境为终极最高目标。为发挥高度剑术技能,其精神状态,依其熟习程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摒弃杂念集中精神。第二阶段是集中精神且能顾及四周动静。第三阶段是。无念无想之最高心境。这与佛门参禅之心境不谋而合。因剑道与参禅之终局心境相同,古来习剑者莫不时常坐禅。籍期进步之快速。
3“不动智神妙录”第二项谓“不动心”即为能够随意移动身躯施展剑招之心境。第四项“间不容发”,第五项“石火之机”指明间不容发之快速剑招系发自灵感之迅速反射运动。达到不动心始会发生灵感。第七项谓精神如果拘泥于某一事物,即是“妄心”。第十二项“前后际断”谓攻击直后,身必须保持轻松无我之心境,以便能够随时注意迅速采取因应剑招。这是“残心”。
4剑道因自古受禅理之影响殊深,已成为剑即
禅,剑禅合一的特殊体育运动。
九、守破难
剑道的练习如仅遵守教师所教,于其范围内熟练,实尚不能满足。自古传来的优良剑招,因无法全部学熟,惟选择对手练习,努力超越对手一步。对手又超吾一步,互相研磨进展而开拓新境界。仅靠老师的传授,是无法达到目的。创造发展剑招的过程有“守破离”三阶段。最初学剑时,固须顺从老师所教,把它熟练体会,变成自的东西。以后试行突破老师教导的原则,招式心法,而如有新的心得则离开师傅,创成新招,改良旧招,开拓前代未闻的新境地,以期剑技的无限发展。否则剑招永远停留于一处难获进步。
十、无绳自缚
学剑至某一阶段常有滞留现象之发生,虽然每日勤练,但仍打输于后辈。进退失机,剑招漫而击不中,心理越急手脚越不听话。这是因过份拘执于过去所学的招式,被对方看破招式之缺陷,致使被比吾较弱的对手进攻到无力反击。这种现象称为“无绳自缚”。任何人皆有此种经验。很多人到了这种地步就感觉不安、焦躁,开始厌恶练剑。例如在段外时期每攻必胜,洋洋得意。岂料晋升至二段以后却有时连段外后辈都打不过。此时必须更新观念,不求击中,不求获胜。尽量练习“舍身跃进之招式”或“进退、届伸、左转、右转之大动作招式”。如此改变练剑方式,自然渐能施出自由奔放的剑招,天空海阔的新境地自然展开,而能随意享受再更一层的进步。
十一、盈冲、虚实
把空气吸进满腹而丹田有力,就是盈冲,又谓实。吐尽气息时就是虚。“避实就虚”则是取胜秘诀。对方如以坚固的架势,施展强烈的攻击即是实,应避闪其锋,使其落空,善用吾力攻打对手弱点的虚,所以虚实的识别最为重要。但彼我的虚实,一瞬而转换。见实变虚,见虚变实,实之所尽则是虚,虚极移实。然而亦有表面为实内却为虚,或表面为虚腹内却为实,等等情形。所以必须准确地识破真的虚实,以一瞬的决断,一举攻打真虚始得获胜。如此以实攻虚是通常剑法,但如能够进一步再研究。以虚攻虚,以实攻实,以虚攻实的招式,即属上乘剑法。这已经是超越虚实的太极境界。
十二、调息要诀
1一切武术运动均与呼吸具有密切关系。例如瑜珈术、佛门参禅、太极拳等,莫不以调息为其重要基础。剑道亦不例外。体育运动平常皆采用西洋式呼吸方法。即胸式呼吸,以扩张收缩胸腔作呼吸。惟此法肺部底层之活气甚难完全排出,而且双肩之上下波动甚大,容易给对方察知调息之动态,不适于武术运动。因此凡有东方色彩之武术运动皆用腹式呼吸作调息。
2所谓腹式呼吸者利用降下横膈膜而吸气,提升横膈膜而吐气。因横膈膜之上下运动,五脏六腑均被牵动,吸气深,吐气大。吸气时因横膈膜降下,重心移至脐下一寸半之丹田,而身体安定,同时适度压迫五脏,致肝脾向心脏多送血液,引致大脑之运动转较活泼。而适度抗制间脑之自律神经中枢,保持大脑与间脑之平衡,因此可以避免过度兴奋,判断力较佳。剑道之进攻防御动作均靠瞬间的果断。每一招式能否成功,完全依赖发招瞬间前之敌情判断是否准确及敏捷的反射动作。因此心身须常保持平衡状态。除习练腹式呼吸外实无法维持心身之平衡。
3呼气后开始吸气之换气瞬间,生理解剖学上,不可能作出任何迅速的反射运动。此瞬间如受攻打,即无法作出有效的防御动作。所以换气吸气的瞬间,即是最危险的虚隙。为避免此种虚隙,发招前交锋对阵时,呼吸必须暗中以腹式方法徐徐地呼吸,无意识的轻轻地大量吸气,陆续轻轻徐徐地费较长时间呼气,但丹田不得无力,即腹内的不要吐尽,应留少许,又开始吸气。惟快速的发招前必须紧急吸气后止息,攻打同时呼气,始能得到准确的打击,受攻击时应轻轻地止息,始能作出迅速的反应动作。
2006-9-1322:36回复221.212.237。*4楼
4为锻炼丹田有力,能够迅速集中精神,暗中调息避免换气时发出虚隙,唯一的办法即是经常坐禅,长期养成腹式调息的习惯。至于调息方法,瑜珈术、太极拳、坐禅、剑道虽有差别但大同小异。吸气时间较短而大量吸进,呼气时间较长而少量慢慢地呼出,吸气与呼气中间应止息,而止息时间较长。三者时间之比率以一比四比二为佳。例如吸气二秒,止息八秒,呼气四秒。吸气时将横膜降下,呼气时将横膈膜提升。横隔膜降下时丹田及腰臂部均感有力,心身随获安定;坐禅时先于腰部及脚部用力,继而放松胸部以上部份之力道,再放松脚部力道,仅保留腰与下腹之力道,稍为挺胸轻轻地吸入空气。此时身躯之任何部分均不可用力。吸气完后,将上身稍微向前弯曲,稍微泄气吐息,因吸气所作成之胸部压迫感因而自然解消,胸部以上变为柔软。丹田用力而止息,紧闭*,上下卷动腹部,双脚自然有力,如此练习至腹筋振动,最后凹陷腹部,慢慢地,细细地,呼气吐息。吐出八成保留二成[残
心]时将全身的力道消解,同时将上身稍为伸直,空气自然流进腹内,此间双眼先张开凝视一点,慢慢地闭目。如此经过坐定及禅定终能达到无心的心境。
剑道剑诀
一、外表动作上的进攻好机会
1、起端
另称“尖端”、“尖头”就是发招动作的起端静态。招式的起端刹那,如受攻击,即无法防御,对方在精神上及身体的动作上已决定某一方向而无法临时变更的瞬间,就是吾方的最佳攻击机会。
2、终端
这是与起端相反的瞬间静态。动作或招式终了而想转换另一动作的瞬间,是甚难随意作出其他变化的动作,这个瞬间静态亦是最佳的攻击机会。
“起端”象时钟振子之起发点,“终端”象时钟振子之终了点,两者的转换瞬间均属一个心身静止状态。
3、呆滞、懈怠
这与招式的终端相似而稍有不同,呆滞是心身均疲而脱力,精神及身体均暂时懈怠休息的瞬间静态,这亦是最好的攻击机会。
2006-9-1322:36回复221.212.237。*5楼
二、著色
对方的斗志旺盛,气力充沛,架势坚固,毫无虚隙破绽可攻时,吾方除充实气力,蓄势准备攻击外,可以假动作破坏敌方的架式,动摇其刀尖,或故设陷阱,诱骗对方落阱,使其架势发生破绽,以利进攻,这个动作称为“著色”。但对高手施“著色”即无效,反被利用而败。例如“担刀击面”一招是虚表将进攻小手,诱敌偏刀防其小手,而面部发生空隙时,乘机攻其面部,为一种著色招式。
三、剑尖摆动的因应法
1、对方刀尖开始向下摆动之瞬间应攻面。
2、对方刀尖向下摆动之幅度较大时应刺突咽喉。
3、对方刀尖向上摆动之瞬间应攻手。
4、对方刀尖向上摆动之幅度较大时应攻胴。
5、对方刀尖如向左右摆动,其起动瞬间应攻面。
6、对方刀尖左右摆动之幅度较大时应刺突咽喉。
7、凡对方刀尖起动瞬间,均为进攻良机,应留意刀尖之动向。
四、各种架势之分析及因应法
1、瘦长型之对方。其面部难攻,胴部易攻,但如果对方平常练习时因常被攻胴,而惯守其胴者不在此限。
2、矮小的对方。其面部易攻,胴部难攻。
3、肥满型之对方。其脚移动较钝,容易呆滞而暂停动作此种人不善于远距离之出击,但近距离及靠近交锋时,却极为勇猛快速,长于“待中悬”之招式,但“悬中待”之招式即比较不容易施展,其绝招多属于“先之先”及“后之先”,甚难施展“先先之先”,的招式。因此对付此种人时保持远距离,伺机进攻为宜。
4、瘦身柔软之对方。其出脚快,身躯移动容易,长于远距离发招,挫于短距离及靠近交锋时之招式。咽此其绝招多属于“先先之先”较难施展“先之先”、“后之先”之招式。
5、交锋后喜欢缩短距离者,其刀尖必易上升。
6、站在远距离,不急于交锋而寻待机会之对方,其刀尖自然降下者较多。
7、对付上段招式。吾方刀尖须稍为上升,持高度中段招式为佳,刀尖应指向对方左眼。对方为单手右上段时,刀尖绝不可指向其右拳,否则右手容易被攻打。刀尖如稍低则面、手皆虚,容易被攻。因此常有人喜欢以上段招式对付上段招式。但仍以持高度中段招式对付上段招式甚佳。以“待中悬”的因应刀法,且攻且守,或伺机直攻其手、胴、咽。平常多使刀尖稍为偏右,坚守右手及右胴,故意空虚面部,诱敌攻面,瞬即以托刀、折刀、拨刀闪身等因应刀法反击其面、胴。对方如善用虚招攻面,故诱吾刀提升,乘机攻胴者,应乘其虚,猛刺其咽喉或跃入攻胴为宜。无论对方进招是否虚招或实招,其瞬间的辨别却完全靠经验及瞬间的灵感。
8、“*上段招式”。为最积极的攻击招式,除非具有彻头彻尾威压对方之信心,否则不宜*上段招式。因为*此招式,其咽”、手、胴皆空虚,容易受攻,平常如有充分的练习,且已达十分火候,即当别论。举刀*上段,同时对方已感受威而萎缩时,上段招式始能发生威力。此时攻打的良机,即是对方想动的刹那,不问对方想抬起双手或想进或想后退,乘其起端迅以劈开其刀尖的气魄强打其面;绝不得怕其刀尖,攻打时以后手推出竹刀助其速度,否则难有准确地打击。变换中段*上段时必须先脱离“死的间合”始可举上竹刀。因为在“死的间合”举刀变换招式,对方必乘虚击突吾方手、胴、咽。所以在“死的间合”变换招式为上段的瞬间,是非常危险的,*持上段招式以后,绝不得后退。后退表示火候不足,信心动摇,失却威力,无资格持上段。如果是单手上段,另一只手必须轻放在下腹部,藉以保持移动身躯时上身之稳定。凡举上段招式时,在前之手拳位置须在前脚尖之垂直线上为佳,上身不得向前弯曲,否则威力不足。
9、双脚前后间隔较宽者,其防守坚固,但出脚必钝,如果后脚灵活或善用“继脚法”者,可补其短处,此人通常喜欢深入交锋,刀尖较高,善长“旋刀法”。
10、双脚前后间隔较狭者,其前后左右之移动非常灵活,擅长于长距离之跃进招式,但防守殊弱,易生破绽。因此平常喜欢保持远距离对阵,伺机进攻。
11、上体偏后者,其守较坚,但进攻较钝。
12、上体偏前者其攻较快,但守较弱,尤其是剑招之“起端”容易被攻破。
13、中段招式时喜欢左手偏左,刀尖稍低者,其招式变化特多。
14、中段招式时,刀尖稍高。左手在正中,双手紧锁者,其右手之防守紧固。出招次数虽少,但出招刚烈,尤其利用“三角见”*中段招式者,其比赛非常坚实。
15、“对付双刀”。双刀的架式通常右手持长刀,左手持短刀,短刀用以诱惑及架托牵制,长刀用以攻打,但靠近时即以短刀击突。所以通常对付双刀应保持远距离比较有利。刀尖指压短刀。双眼观视对方颜面或其长刀。不要被短刀迷惑。应专心应付长刀。但如果对方左脚在前,即其短刀的攻击亦相当有力。自须注意其短刀,以“杀刀法”拨开短刀同时攻打。持双刀者其胴、咽喉比较容易发生破绽,应攻其胴、咽喉。对方如以短刀抑压吾刀并以长刀攻打吾右手,即放开右手,拖退右脚向左闪开,以左手攻打对方的右横面亦可。对付双刀,双脚必须特别灵活,攻击后应立即后退,保持远距离,不让对方靠近,伺机再攻。通常以刺突牵制,再攻面、手、胴。
动若龙形2004-07-2721:24所谓剑就是剑术招式包括“间合”。体就是身体,包括姿势、腰的进退、双手的伸屈、双脚的移动等等。这三种的一致配合,始有准确的击突。例如虽有勇猛的斗志,及适当的姿势脚法,如无适度的间合及合理的招式,该攻打击突即属侥幸的击中而已。气剑体的一致仅靠不断的练习始得体会。”
看着已经入定的孤独风,青草道人喝着酒离开,何谓剑道……此次讲道,足足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