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节:老子传道
醉幽夜2015-10-25 02:153,306

  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只道自己才疏学浅,不能圣人塾师,若欲剔璞而为玉,需入商都而求深造。原来此子便是上清那一点原神托生,这三年来,与先生对答之时,启动了一点先天灵性,对大道竟然也有了少许体悟,更是聪颖过人,有举一反三只能。短短数年便将先生一生所学全部掏空。

  此时炎黄虽然大权旁落,国力衰弱,但是名义上仍然是天下之主。王都朝歌,数百年来为天下都城,典籍如海,贤士如云。老夫人闻听此言,心中犯难:一乃耳儿年方十三,此去王都不知几千里之遥,去王都岂不如登九天?二乃李氏只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独行?

  正犹豫不知怎么回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为难处,忙说:“以实相告,老夫师兄为炎黄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家养神童数位,皆由民间选来。

  不要衣食供给,待之如亲生子女。博士闻老夫言,知耳儿好学善思,聪慧超常,久愿一见。近日有家仆数人路经此地,特致书老夫,意欲带耳儿去朝歌。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务望珍惜!”

  夫人听后,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荐,使耳儿有龙门有路;悲母子分别,何日能见?思至此,好似耳儿已在千里之外,不觉心酸难抑,潸然泪下。

  李耳扑人母亲怀中,泣言道:“母亲勿须伤心,耳儿决不负老师厚望,待我业成功就,定然早日来接母亲!”说罢,母子二人相抱而泣。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转而为喜,拜谢先生举荐之恩。三天后,全家与老先生送李耳至五里之外。李耳一一跪拜,上马随博士家仆西行而去。

  李耳入朝歌之后,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商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李耳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

  李耳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李耳居朝歌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李耳为“老子”。

  那李耳在人间历经世间百态,学问日益精深,竟然从古籍中悟出一丝天道至理。其实,这却是龙心暗中留下的一点神通。本来象李耳这种资质地,一般来说。

  不用多久,便会被那些仙人选中,带回山中修道,哪里会就这样一直在尘世间停留。但是上清分出原神之后,便用神通蒙蔽了天机,那些各教门下弟子们,没有一个能知道一点异样。

  日月如梭,光阴荏,转眼间已过数年。李耳隐身在朝堂修炼,竟然让他自行创下一种道法。李耳乃是一个心底慈悲之人,眼看天下大乱,最可怜地是那些百姓,这些最底层的人们仅仅为了口食。

  不得不卷入这纷乱的浪潮之中。在这个冷兵器的时代,战争中胜利者的荣耀就代表着无数条人命,都是利用那些普通民众的血肉活生生的堆积起来。

  在这种前提之下,李耳重建道教,并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道”是一切事物地根源。“道”亦是循环不息。道家强调凡事均无须强求,应顺应自然,达至“道”的最高境界。道家精神在於精神上地超脱,不界限於形驱,只求逍遥及心灵上的开放。

  道家以为,“道”是无形及不可见的,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是宇宙最高本体及一切事物的根源。世间万物都有对立面,物极必反。

  因此,人们必须“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顺应自然”,抛弃一切礼教的枷锁,才能避免灾祸。鉴于当下大势,战争不断,民生困苦,李耳提倡人们必须放智、逞强、逞力、回归朴素、无知的境界,呼吁诸侯国君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才能和平安定。

  虽然诸侯征战但朝歌仍然是天下的文化中心。数百年的积累并不因为国力衰退而有什么变化。反而在这个时候,许多学识渊博的有志之士纷纷游学天下,希望能找到一条真正富国强民的道路。

  这些大贤游学天下,一方面不遗余力的向各地诸侯推荐自己的观点,一方面也吸取各地文化精华,不断完善自己的学说。遍观天下,要说典籍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仍然首推朝歌。

  如此一来,朝歌便成了这些人的圣地。李耳自成一家,这在当时来说还是绝无仅有的成就,名声日益显著。

  因此那些大贤到了朝歌,可以不去参见天子,但是却不能不去与李耳论道。如果有任何一人能驳倒李耳,那他的名声就可以马上达到一个新的颠峰。

  因此那些大贤都把能在辩论中胜过李耳视为成名的最佳捷径。随着前来论道的大贤依依落败,这些消息就随着他们的脚步,往四面八方传递。因为那些到达朝歌的人络绎不绝,并且好多人一次辩论失败之后,并不甘心,留在朝歌,然后过一段时间之后,又去与李耳辩论,李耳的大名很快传遍整个洪荒人间!

  李耳此时已经修成一些神通,平时除了研习古籍之外,还要更多的时间清修大道。被那些慕名而来的人骚扰的不堪其忧的李耳便定下了一个规定,每年仅仅春秋两季举行论道大会,欢迎天下贤哲共襄盛举。

  这个消息传开之后,顿时在天下引起极大的反响,各地的才子纷纷往朝歌而来。而那些求学的弟子,平时只能学习李耳著下的经书,只有等春秋两次大会前后,才能得到李耳的亲自点拨。

  西方各个圣人门下再也忍不住,人间气运,总是有数的,若是让别人多分走一点,自己必然只能少得一点了。本来在百年圣战之后得这个时期,西方众教在人间得影响越来越少之后,大家也不是没打过注意出来争夺,只是各有各得顾虑。

  光明教廷首先是一直在与黑暗教廷争夺人族气运,众多门人都忙于西方战争无暇东顾,更不要说自己腹地还有一个表面无害,实则一颗肉中刺般的佛教。兽神和战神则是因为门下弟子稀少,大能力者更是不如东方众圣,只求护住自己现有势力,也不敢多想。

  人间经过几百年没有神仙的发展,加上以前天龙弟子在洪荒大陆各处王朝为官,也少了许多神秘性,渐渐人们对这些神灵没有了从前得那种狂热得尊重。

  本来这个时候天下大乱,正好是恰当的时机。几个教派都暗中培养好了不少弟子,只是不愿做出头鸟,一直都在等别人抢先行动。

  正好李耳的出世,预示了有一次争斗的到来。于是,那些神仙门下纷纷下山,各自在人间传道。一时间。各种学说纷纷涌现,一派思想大解放的局面就此形成。

  太清元神所化孔丘。创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地“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儒家强调教育地功能。

  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商礼”,并认为“商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儒家崇尚,认为人人安分守己。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是伦理道德的总纲。“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忠”是尽自己地本分;“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治国方面,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炎黄时期的盛世。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分,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道教的“有教无类”的主张由孔丘完好的继承下来,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而玉清元神所化地墨翟,却与孔丘地学说有很大分歧。他开创墨家,尚贤尚同。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於人不相爱。这也是道教门下的一贯传统,不论是人是妖,在道教中都没有太大的身份差别。

  在治国方面,墨翟主张“尚贤”、阶级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提出命运不能主宰人地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透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继续阅读:第二十一节: 诸子百家出(票票)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异世破道录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