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逃回家后不久,他的部将魏续、侯成和宋宪齐至,向吕布诉说兵权刚被董卓弟董昮强取,嫡系人马被调往外城布防,更甚者,他们的住处周围突然多出许多可疑的人。
吕布听完当即感到事态严重,再傻的人也看得出来董卓的用心,遂气愤道:“你三人迅速潜回兵营联络好心腹兄弟准备起事,我去找人帮忙!一旦大事得成,你我都是功臣!”
随后吕布亲自来找王允诉说此事,王允听罢表面惊讶内心狂喜,他知道既然董卓开始防范吕布夺其兵权,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肯定破裂严重,此时不向董卓发难更待何时!
于是对吕布言道:“将军一向高义为先,如今陛下受难于逆臣,正是将军振臂一呼,天下为之响应的时候!如此方能成就拯救汉室的千古美名!”
吕布根本没有想到这么多,他只是很了解董卓的为人,不想被董卓除掉才要找王允商量对策,没想到王允居然抬出了天子和国家大义,自然一种拯救皇上、拯救天下的豪气油然而生。
之后吕布又找来了同郡李肃,这李肃官欲重,自说降吕布之后便一直未升迁,听到吕布这么一说,一拍即合
一切准备就绪,正好逢上献帝大病初愈,朝中文武大臣都集会于皇宫大殿,恭贺天子龙体康复
进入宫门来到正殿的台阶前,董卓惊奇地发现群臣已经提早站立两侧,恭敬谦卑地等候董卓,完全没有往日里那种满眼哀怨、神情呆傻的模样。
董卓大喜,高兴地说道:“今日众卿家怎的如此啊!哈哈哈!”说着董卓开始迈步走上台阶……突然一人断喝:“祸国逆贼!还不前来授首!”
董卓听得一惊,抬头一看原来是司徒王允!董卓不怒反喜,冷笑道:“原来是王司徒啊!怎么你要做判国之人?”
王允怒视董卓,口中高呼:“我等皆是皇上的臣子,自当为皇上分忧解难!今日有逆贼董卓立于殿前,让我等一起将其诛杀,还大汉清平!杀!”
此时站立在两侧的文武官员纷纷将藏在衣内的武器抽出,将董卓及其身边的卫兵围在中间,准备与董卓的卫兵开战。同时更有忠于皇室几百名御林军将宫门控制,阻挡董卓兵马援救。
董卓此刻依然十分的傲慢,他看着王允怒容渐盛道:“乱臣贼子,今日就是你的死期!奉先何在?还不快快诛杀王允!”
吕布高应一声:“奉先在此,祸国董贼今日乃是你的死期!”说着一戟直奔董卓将其胸腔刺透……董卓似有所悟地看着胸口的戟尖,随即转过身在倒地前瞪着吕布嘶哑着喊出了三个字:“你……你……你……”
董卓的卫兵从刚才董卓被杀的惊骇中恢复过来,立即与周围的朝臣杀在一起,更有得到董卓提携照顾的数名侍卫口中高喊为丞相报仇杀光逆臣,大殿外立时混乱起来,兵刃交击之声传出很远,只是又如何能抵挡吕布的戟锋,不消片刻,吕布与王允一起将皇宫内的董璜及其党羽一网打尽,而宫外吕布部将魏续和侯成带领人马将董昮诛杀在将军府,夺下了长安的兵权。
之后皇帝刘协大封讨贼有功的人员。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其余人等尽皆加官进爵,与王允同掌朝政
随后董卓被曝尸长安街头,长安百姓听闻董卓已死均热烈庆祝。许多人来到街上撕咬董卓的尸体希望能够吃上一块董卓的肉以泄心头之恨……愤怒的人群是可怕的。没多久,董卓除了一颗被踩踏得血肉模糊面目全非的头颅外尸骨无存。董卓败亡,李儒也被家将捆绑后献与吕布。
蔡府
“琰儿,你随你母亲无平州吧,这是为父给荀策的书信,相信他看了之后会妥善的安排你们的”
“父亲,这是为何,你不予我们一道走么?”
“为父乃朝廷大臣,如今长安乱起,为父如何能独自离去,琰儿放心,董卓已死,相信大汉不久便也会安宁,你们便在平州静待为何归隐而来便是”蔡邕虽如此说,可是心里却不知这么想
“琰儿听从父亲安排”蔡琰自然不疑有他,只是他没有发现在他往平州的车队中,还有蔡邕那把最心爱的焦尾琴,看来蔡邕似乎已经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董卓持政之时,听李儒建议提拔蔡邕,王允便与其疏远,如今董卓被诛,王允更听闻下人来报蔡邕为董卓之死而叹息,立即找来蔡邕怒骂
“董卓是国家的罪人,祸国殃民的罪行不可饶恕,你身为天子臣民,应该从大局考虑,从国家出发,共同声讨国贼,不想你念及他对你的一点私人恩惠,竟然为他感到痛惜,这难道不是与董卓同一鼻孔出气吗?”说完,便不容分辩,立即将蔡邕押至廷尉处问罪。
蔡邕有口难辩,但作为文学家和史官,他为了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业,继续写成汉史,便陈辞谢罪,自己愿意承受刺剑削足的酷刑以保全余生。
士大夫们都十分同情怜悯蔡邕的遭遇,设法营救蔡邕,可毫无结果,司农郭全专程前往王允住处,替蔡邕说情:“伯昭(蔡邕字)是难得的旷世奇才,学问渊博,见多识广,特别是对本朝故事了解颇多,应当给他机会,让他继续写成史书;况且伯昭以忠孝闻名于士大夫之中,现在以莫须有之名给他判罪,恐怕有失众望,不服人心吧!”
王允根本不听劝告,反驳郭全说:“先前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写成谤书,流传后世,现在国事衰败,社会上缺乏时代精神,不能让蔡邕像司马迁那样,毁谤和诬蔑幼小的天子,因为这既对神圣的道德教化毫无益处,而且还使我们这些人遭到批评和指责!”
郭全无奈,只得退出,感慨地对别人说:“王允这种作法恐怕不行吧!善待人才,这是一个国家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命脉,而让国家经典得以流传,则是重视国家制度和创作的保障。如今,像王允这样不重视贤才,切断国家的命脉,阻碍国家经典的流传,难道能维持久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