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随后提出了要何太后还政于朝。
百官们当然十分同意,他们的目的就是掌握朝政,巴不得何太后去死呢,留着就是祸害啊。这回董卓的战刀有了用武之地,不但杀了何太后,还杀了何进的母亲舞阳君,夷了何进的九族。
董卓接着提出了解除党锢。
党锢之祸是发生在东汉桓帝和灵帝时期,宦官对士人的屠杀,因为宦官杀人的名义是“党人”而得名。前后一共发生过两次,屠杀了大量的士人。大量正直的忠臣被屠杀了,他们的后代也被禁锢了,导致朝堂上基本被宦官和宦官的门生所把持,这些掌握朝政的宦官们和其门生横行霸道,贪污成性,直接导致了后来的黄巾起义,动摇了大汉的根基。
如今董卓把他们解放了。士人们奔走呼号,解放啦。董卓随即向天下昭示了雁门关大捷。
大汉的天突然亮了起来,董卓的声望一时升到了极致。如今的董卓要民心有民心,要战刀有战刀,心中得意至极。还有更得意的。董卓利用自己的名望,征辟了七十多位名士来朝任职。
大儒郑泰,陈纪,韩融,荀爽等士族的家主陆续来到洛阳。何颙,胡母班等著名党人也来到了参加朝政。
董卓是从何进的失败中积累到了经验。何进为什么失败?是因为和士人的关系分裂,确切地说是没有得到士人的支持。自己可以得到士人的支持么?显然不能可能,只能退而求其次。如果得到部分士人的支持,那也不错嘛。
现在的大汉经过了洛阳惊变,大家都想安定下来。自己的机会就来了。自己如果可以征辟他们入仕,只要有人来,自己不就得到支持了么?就是装装门面也好呀。
现在的董卓十分清醒,在他看来,士人是一股不可控制的力量。桓帝灵帝发动党锢,根本就是因为士人的力量过于庞大,桓帝灵帝认为他们威胁到了刘汉的统治,而且党人不听自己的话,在加上宦官的怂恿,就发生了党锢之祸。
何进也没有控制住这股力量,他们和何进貌合神离,并且把何进推进了败亡的深渊。即使是士人自己都控制不了这股力量,如果士人全面掌握了朝政,结果会如何?偃武修文,重文轻武,最后大汉灭于外夷的铁蹄之下。自己可以得到这股力量的部分支持,这就足够啦。
两汉初期和汉武大帝时期,不都是文臣武将一起参政么?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创造了大汉的盛世。他们分开后大汉便没落了。董卓自认为不是外戚,也不是宦官,那他自然想和士人和谐相处了。如果自己以武人的身份堂堂正正地入朝为仕,谁能说自己什么?谁又能指责自己什么?相反,自己可以和士人创造一个新的盛世,从而给自己留下万世美誉,和霍光一样的美誉啊。前途光明呵。
让自己最高兴还是何颙来了。何颙是有名的党人,当初可是外戚何进的心腹,智囊。
什么你生病了?我把皇宫的太医叫到自己家啦,你要来我家看病。
什么你不想来?我找你把你抬来,用最好的轿子。你还不想来?那我亲自去迎接你,不但要你来,我把你的家人也都接到我的府邸里,看你来不来。
董卓看着何颙一副苦瓜脸似地不开心的样子十分开心。
你是党人怎么了?还不是在我的府中担任长史?
你名满天下怎么了?还不是要乖乖听我的话?不求你给帮我做事,帮我挂个名,拉点名声就好啦。
郑泰你是大儒,当尚书吧,卢植他不想干尚书啊,他跑到幽州去了。
陈纪你是大儒,给你个五官中郎将,满足你对军功的渴望,韩融你是大儒,给你个大鸿胪。胡母班,你是八厨之一,著名的党人,给你个执金吾。丁原让我换到河东去了。我还把丁原的部队留下了。那个叫吕布的被我认了干儿子。他可是个厉害家伙。
让董卓不放心的还有西凉的皇甫坚寿和长安守军。他们驻扎在槐里,距离洛阳只有四百里。如果他们攻破了函谷关,自己可就被困在洛阳了。最让董卓不放心的还是丁锋。他陈兵河东和河内,直接威胁京畿,让董卓如鲠在喉,却不知道如何处理。想来想去没什么办法。只好重兵把守孟津渡口了。
李儒出了一个新的主意。李儒说,我们之前把董旻派到了长安,让他驻守长安,其实没有什么大的作用。在长安真正做主的皇甫坚寿。皇甫坚寿可以说动皇甫嵩的心腹将领来攻打洛阳。皇甫嵩的心腹将领之前是谁?鞠义,华雄,徐荣。他们都听皇甫坚寿的话,我们需要把他们调走。只要剪除了皇甫嵩的羽翼,我们才可以高枕无忧。
现在徐荣去了辽东,我们只要再把鞠义和华雄调走就可以了。那个鞠义是个咋咋呼呼的主,不知道他能作出什么事情,一不小心就回捅破天了,不晓得他能作出什么样的事,不好留在身边,新任冀州牧韩馥不是在上报黑山贼不好打么?让鞠义去冀州。
华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和将军的关系也很好,这样的人容易控制,我们就命令他来洛阳,成为我们的臂膀。这样我们又可以增加一位猛将了。
李儒拿起了两个杯子,接着说,他们就像这杯子一样,待在一起就砰砰响,那我们把他们分开呢?让他们碰个毛哦。董卓大为高兴,立刻诏准执行。
但就是这张诏令将董卓拖进了败亡的深渊。董卓未曾察觉,他正沉浸在和士人们与狼共舞的快乐中。士人都是干嘛的?他们的鼻子比狗还灵,你董卓现在就在剪除羽翼,在准备自己的后路,并想掌握西凉的军队,你想干嘛?
你董卓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干?废立,是你这样的屠夫能干的么?你杀了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何太后,明显就是想篡立嘛。你现在就想着排除异己了,改天还不把战刀砍到我们士人的身上?
兵者,国之凶器,让你这样的人握在手里,要出大乱子的。我们士人不仅仅是要保住自己的命了,我们要杀了你,以正朝纲。袁府的人又开始多了起来,只是没见以前的愤青王允。王允现在正在和董卓套近乎呢,正在给董卓灌蜜糖呢。
但董卓舞着舞着发现不对了。首先是自己换出去的卢植。卢植跑到幽州去了。现在的幽州牧是刘虞,手下有五万边军以及奋武将军公孙瓒的白马义从。还有辽东徐荣可以支援他。卢植跑到幽州干什么?不会是去说服刘虞起兵造反吧。刘虞可是真正的大汉宗族,根红苗正如假包换的皇亲国戚。这些年他守护幽州,功劳可不是一般的大,在大汉的威望也是无人可比的,只要他振臂一呼,天下必定云集响应,那对自己的威胁也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还有就是荀彧(音yu,富有文采的意思)和司马朗。当初荀爽带着侄子荀彧来到朝中任职,董卓可是大为高兴了一阵,直接安排荀彧当了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东西)。
荀氏是颍川的望族,他们深厚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荀卿。荀家不但是儒学大家,更是易学大家,海内称道。现在的荀氏八兄弟被称为“荀氏八龙”。而荀爽更是获得了“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称号。荀爽的字便是慈明。
董卓十分看重荀爽,曾经在几日内三迁其官,从白丁升到光禄勋。荀彧自小也是有大才。荀彧的父亲荀绲当初畏惧中常侍唐衡的权势,让荀彧娶了他的女儿为妻,本以为会被士人们看不起,却没想到荀彧被何颙评为王佐之才,名声鹊起。最让人称道的是荀彧喜欢沐浴熏香,无论都到哪里,都会留下淡淡的香气。
荀彧之前对荀爽提出过要离开洛阳,荀爽开始还不同意。荀爽说:“现在是国家危难之际,你怎么可以离开洛阳呢?更何况在许靖私自离开洛阳后,太尉董卓已经颁布了法令,私自离任是要祸及家人的,你为什么还要离开呢?”
荀彧说:“董卓调走了长安的鞠义和华雄,为了什么?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预留自己的后路,他接着想干什么,已经可以预见。现在朝廷中的士人已经明显地和董卓对立起来,将来要发生什么一眼便知。董卓这样的武人可以治理国家么?他以为他的刀可以杀遍天下的人?我们还要留在朝廷干嘛?等着董卓杀头?更何况将来一旦兵刀四起,颍川就会首当其冲,我要回去把族人迁走。”
“那万一太尉将你在半路……”
“所以我们直接和他明说,直接放我们走人。”
荀爽便来找董卓。说明了来意,我可以在朝中理事,但我的宗族中现在缺少主事的人,希望您放荀彧和荀攸回颍川。董卓其实十分感激荀爽。在自己颁布了对鞠义和华雄的调令后,袁隗,杨彪等大臣都不上朝了,不是告病回家就是在朝堂上一言不发,只有荀爽,陈纪等人在苦苦支撑,只有这些老学究忠心耿耿为大汉啊。
董卓想了一下说,你现在的侄孙荀攸担任黄门侍郎,教天子读书,不可轻废,那就让荀彧回去吧。董卓看着清雅孤傲的荀彧,荀彧身材高瘦,白面短须,有着一张棱角分明英俊的脸庞和一双十分有神的眼睛,心中十分喜欢。董卓心想如果自己有这样的儿子该多好?可惜自己的儿子夭折了,若没有夭折,也该这么大了吧。于是任命荀彧为亢父令,即刻上任。意思是你带家人衣锦还乡去吧,上不上任随你便。
代理御史中丞的司马防也积极拉拢董卓的智囊李儒,并向董卓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司马朗回去代理家族的事务。司马防的意思很简单,司马朗是我最大的儿子,现在也就二十岁,他下面还有七个弟弟呢。现在我和大儿子都在朝廷,家中只有老父和七个幼子,需要有人照看啦,你就把我的大儿子放回河内老家吧。董卓也同意了。
李儒还偷偷给了司马防一个通关的令牌,让他直接可以回河内温县。火到猪头烂,钱到事情办啦。
最可气的是袁隗了。自己带头不上朝也就罢了,还在之前利用自己不通政事的缺点,偷偷更换了一批州牧和郡守,而且主要集中在司隶、冀州、兖州、豫州和南阳郡一带。现在自己想换都没办法换了。现在朝中的大臣有几个向着自己说话?自己想要巩固自己的势力,还需要这些大臣帮忙啊。董卓想着袁隗就来气,你要干嘛?你分明是要农村包围城市,城市包围京畿嘛,想把我包围了,然后一锅端了。董卓意识到自己上了鬼子的当了,却又无可奈何,自然杀气满盈。
以下为党锢之祸的说明。第一次党锢之祸发生在166年,持续到169年,太仆卿杜密、御史中丞陈翔等重臣及陈寔、范滂等士人皆被通缉,“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终生不得为官。李膺、陈寔、范滂等人慨然赴狱,受三木酷刑而不改其原先弹劾宦官的奏章,为世人所称道。第二次党锢之祸来得更加猛烈,李膺、杜密、翟超、刘儒、荀翌、范滂、虞放等百余人,被下狱处死。在各地陆续被逮捕、杀死、流徙、囚禁的士人达到六、七百名。当时著名的党人张俭还留下了望门投止的成语,意思是大家都愿意冒灭族的危险收留张俭。皇甫嵩的叔父时任度辽将军,以没有名列“党人”而被捕为耻,上书“臣宜坐之”,要求桓帝连自己一块儿治罪。桓帝没有理他。当时百姓们对宦官极度痛恨,对党人自然十分同情。其实党人都是品德高尚的君子,著名的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三君指窦武、刘淑、陈蕃三人,意思是世人学习的榜样。“八俊”有李膺、荀昱等八人,荀昱是荀攸祖父荀昙的哥哥,字伯修。“八顾”指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步八人“八及”指张俭、岑晊、刘表等八人,此刘表即为后来的荆州牧刘表。“八厨”指度尚、张邈等八人,张邈曾经担任陈留太守,被曹*夷三族,最后被袁术所杀。党锢之祸给大汉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很多正直的大臣,名士被杀害,从而引起了黄巾之乱,动摇了大汉的根基。在历史中,从夏商一直到宋代初期,在中原的大陆上一直存在尚武,重诺风气,后来开始了只能占据东南半壁江山之后,才出现了柔弱偏安的气息党人都是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敢于冒死直谏,怒斥奸邪,翦除阉党,杀身以求仁,后来明初的东林党人就是以此激励和鼓舞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