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优再施离间 贾文和毒士仁心
风行歌者2015-10-25 03:374,881

  董卓接到了北疆发来来三份的战报,巨大的胜利让他心惊胆寒,再也把持不住自己,手中的竹简失落在地。

  战报一共三份。第一份是叙述北疆决战取得的战果,第二份是详细列举了北疆决战的功臣名单,并清楚写明了乌桓内迁事宜和袁绍,曹*。刘备等人的功绩,第三份则是丁锋要求发动对鲜卑的远征,来讨要粮草。

  北疆胜利了,镇北将军胜利了。回想起丁锋和自己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想刺杀自己,年轻气盛的镇北将军下一步要做已经昭然若揭。

  他要打鲜卑?骗鬼去吧。董卓自己都不相信。

  鲜卑已经被击溃,北疆没有了忧患。西疆的韩遂更是和皇甫嵩与丁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不会成为自己牵制镇北将军的力量。

  镇北将军的战刀已经削平了一切外患,他的战刀要挥向哪里?

  这三封战报就像一把无形的枷锁,牢牢套在董卓的头上,让他感到了窒息。

  如果镇北将军起兵南下,以镇北将军取得这次决战胜利,再次建立的无上威望,他可以席卷整个西凉。

  晚了,一切都晚了。如果天下人知道了北疆的胜利,所有人都会盲从镇北将军的指挥。尤其是西凉人,自己手下的士兵,即使自己想杀镇北将军,自己的亲信想杀镇北将军,手底下的士兵会听从命令么?

  西凉人不但视丁锋为地地道道的西凉人,更将丁锋视为西凉的骄傲。一旦自己命令西凉兵向镇北将军挥刀,他们不临阵倒戈,将战刀砍向自己就不错了。

  自己以前给镇北将军粮草,希望他可以牵制关东群雄是个错误,自己联合鲜卑发动了北疆大战,还给镇北将军补充兵力更是个错误。

  自己一手扶持了敌人,现在敌人要向自己开刀了。

  董卓急忙召集了李儒,刘政和李傕最近推荐的谋士贾诩来商量对策。

  后世对贾诩的评价便是一计可以危邦,片言可以乱国,人称毒士。给人印象最深之处便是在长安和洛阳的交替中,贾诩象一只不祥的秃鹫,在累累的尸骨上空盘旋。在他彻底埋葬了大汉之后,却能全身而退。

  贾诩,字文和。威武郡人,出生于公元147年,也就是建和元年,建和元年是汉桓帝刘志的第一个年号。威武郡是当时西凉的大镇,民间俗语称:“金威武,银张掖,玉酒泉”,威武的富庶可见一斑。

  当时的威武经过了百年战乱,已经开始了衰败,渐渐成为羌人,氐人和劫匪横行出没的地界。随着贾诩逐渐长大,威武也混乱不堪。

  西凉名士阎忠十分高看贾诩,称他有“有良、平之奇”,但在山高皇帝远的威武,又有多少人能够知道?贾诩便凭着一袭长衫,一把折扇,一柄长剑,穿梭于土匪豪强之间。

  吃瓜子吃多了,难免会吃到苦的。有次,贾诩便碰到了蛮横的氐人,二话不说,抢完就准备活埋。活埋对氐人来说就是家常便饭,比现在打麻将还轻松。

  贾诩从容镇定地氐人的首领说:“你们活埋我多亏啊,我可是段颎(音jiong,光亮的意思。古文有:“饮恨无控之民,颎然伤之”)的外甥,你们只要告诉他一声,就能拿到大笔的赎金了,这不比你们抢劫划算多了?”

  段颎是当朝的太尉,在西凉,乃至整个大汉,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贾诩算准了氐人不敢招惹,自己的西洋镜不会被揭穿。于是,贾诩一边看着和自己一同被抢劫的人生生被活埋,一边和氐人的首领推杯换盏,谈笑风生。

  在饱尝了氐人的美味之后,贾诩抹掉自己嘴边的油水,在氐人的点头哈腰中,骑着自己的小马,扬长而去。

  骗人骗到这个份上,我们只能遥遥地想着:贾诩是深不可测的。让满脑子想着活埋人取乐的强盗俯首帖耳。单靠智慧肯定于事无补,靠胆量也过于笼统。一张嘴就可以搞定一切,吃遍天下。

  终于有一天,贾诩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他将目光投向了城墙高耸的长安,在那里,有千百年来深厚的文化积淀,更有层出不穷的机会。在他的眼中浮现的是巍峨的长城,正在幽幽地升起烽火。

  贾诩投靠了董卓,被任命为平津都尉,后来升为讨虏校尉。贾诩的才华展现了出来,并且得到了李傕的推荐,一跃成为董卓身边的近臣。

  李儒和贾诩反复阅读北疆传来的战报,他们都感到不可思议。

  董卓还没有从震惊中回味过来,他来回在案几边踱着踱着碎步,说道:“不可能,不可能。文锐一定在骗我。我率兵征战几十年,类似的决战也经历了好几次,怎么可能会取得这样的战果?

  十几万的骑兵对决,杀敌一千,自损少于八百就不错了,何况对决的是鲜卑。几十年前对鲜卑的落日原大战,我们可是全军尽墨啊。文锐一定是在骗我,一定是在骗我,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李儒和贾诩也是极度震惊,在他们原先的预想中,镇北将军在经历这次大战之后,即使他赢了,他的兵力也将损失殆尽,再也无法对关中和长安形成威胁。

  但如果按照战报的情况推测,镇北将军的实力反而增强了。兵力损伤最大的是韩遂的西凉骑兵,刘虞的幽州骑兵和匈奴兵,这些兵马都不是镇北将军的所属骑兵。镇北将军的兵力虽然受损,但皇甫给他补充了一万五千骑兵,董卓还送了三万多骑兵啊。

  这些骑兵,镇北将军肯定是不还了,含在嘴里的肉岂肯让给别人?

  如果镇北将军率军南下长安……,李儒和贾诩从对望的眼中看到了震撼和绝望。

  董卓接着说道:“你们再仔细看看战报,文锐一战击溃了鲜卑的主力军队,还击杀了鲜卑三部部落首领和鲜卑帝王和连,这和把鲜卑灭国有什么分别?

  鲜卑的三大部落首领我听说过,都是在大漠响当当的人物,怎么可能被文锐击杀,我看这份战报是假的。

  文锐想要攻打鲜卑?他现在有这个能力么?打仗不只是靠人多,还靠粮草。打完这次决战后,文锐还有粮草?肯定没有了,他在骗我们。”

  李儒缓缓摇了摇头,慢慢说道:“将军,我不认为文锐在骗我们。这样的大战参与的人太多,不是想瞒就瞒得住的,更不是想骗就骗得了的。他可以骗我们,但他能骗得了参与决战的人?这封战报送到长安,是要传遍天下的,文锐可以骗得了天下人么?文锐即使想骗我们,又能骗多久?

  退一步讲,如果文锐在决战中输了,就不会有这样的战报了,他根本就没有送出战报的机会。所以,北疆一定是赢了,战报一定是真的。”

  贾诩也在旁边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李儒的观点。

  李儒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我并不认为文锐要发动对鲜卑的远征,他即使有充足的兵力,也没有充足的粮草。在这件事情上,文锐倒是在骗我们。”

  “我们之前联合鲜卑发动了北疆大战,目的是要在丁锋和士人之间建立鸿沟,让他们直接对立,现在丁锋已经占领了并州,兵锋已经指向了士人,但显然他们已经达成了默契,他们的目标不是鲜卑,而是将军。

  能让他们达成默契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将军您啊。”

  文锐的一封战报就自己成为了天下人的公敌,这个家伙不是长大了,而是长成了草原上的恶狼了。董卓听得心惊肉跳,脸上的横肉不停地哆嗦,面目狰狞。

  自己最喜欢的家伙,自己一直帮助的家伙,终于将战刀挥向了自己。

  董卓的心情五味杂陈。既有刀架在脖子上的恐慌,又有自己扶持自己敌人的悔恨,既有无法挽回危局的忧虑,又有似乎想要和镇北将军同归于尽的决心,甚至还带着一丝文锐可以帮助自己解脱的快感。

  贾诩搓了一搓手,沉思了片刻,慢慢说道:“我认为镇北将军会发动对鲜卑的远征。”

  董卓惊讶地看着贾诩,仿佛捡到了一根救命稻草,立刻示意贾诩继续说下去。

  贾诩点了点头,继续说道:“镇北将军已经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镇北将军了,在经历这场生死决战之后,他在血与火彻底成长了。他的眼光会更加长远,他的思虑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他现在考虑的可能是十年之后,百年之后的大汉。

  这场决战带给镇北将军的不只是威望,更有来自鲜卑的威胁。

  不把鲜卑的威胁彻底剪除,十年之后的大汉能安稳么?十年之后,鲜卑的孩童都长大了,他们会再次挥舞战刀,侵扰大汉。

  镇北将军显然已经看到了这种威胁,他要将这种威胁降到最低,最好的机会便是这场大战,趁着鲜卑元气大伤,将鲜卑狠狠给上一拳。

  对鲜卑的大战需要准备,战事的进程也需要时间,只要镇北将军还在北疆,就不会南下再竖敌人,所以,我们还有时间,充足的时间。”

  “你确定这不是文锐使的障眼法?”董卓有些不相信地问道。

  “这要看镇北将士是否一直在北疆了,只要他人在北疆,我们就十分安全。”贾诩显然对自己的意见十分坚定,用力点了点头。

  “那我们该怎么做?大家都说说看。”董卓再次问道。

  贾诩望向了李儒,示意他先说。李儒也不推辞,直接说道:“如果文和(贾诩)地推测正确,我们可以大致估算一下文锐北征的所需要的时间。从筹集粮草到发动北征,再从北征结束到回到河套,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也就是我们还有一年的时间化解危局。”

  “你们说文锐会不会北征失败?”董卓突然问道,在他的心中还有一丝侥幸,如果文锐死掉了,那万事皆休,自己算是安稳了。

  李儒和贾诩同时摇了摇头,镇北将军这样庞大的决战都可以镇定从容,岂会在小小的阴沟里翻船?董卓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李儒继续说道:“文锐虽然赢得了北疆的决战,但也深深地埋下了他的祸根。我们虽然没能让文锐和士人对立,但文锐占领并州是事实,抢夺军备也是事实。

  我们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我们还有时间执行我们新的计划。我们首先应该分化文锐的实力。

  我们之前支援镇北将军,是因为他的实力不够,无法打败鲜卑人,但现在不同了,他的实力已经膨胀,我们需要加以抑制。

  并州给文锐提供了充足的军备,但文锐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违反的大汉的律法,按照大汉的律法,盐铁的收入应该上交少府,是天子的零花钱,但文锐显然是将这些东西看成北疆的了,他私自挪用了。

  我们只要将这一新的制度用镇北将军的方法置于天下,让每个人都看到搜刮财富的机会,只要你的武力够强悍,不出半年,大家会你抢我夺,天下大乱了。

  那个时候,大家都会想起文锐是始作俑者,会群起而攻之了。

  在文锐的身边,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和擅长政事的士人,我们需要将他们分化,就像当初我们调离华雄,鞠义和徐荣那样,利用这次北疆胜利的机会将他们调开,并且把他的谋士都掉到长安,就剩下文锐一个人在北疆。

  我们还要以朝廷的名义收回河内,把文锐调集粮草的路径封锁,让他活活饿死在北疆。”李儒说完,面露忧色,显然对自己计策能否成功有一定的疑问。

  董卓略一思考,转头问向了贾诩:“文和以为如何?”

  贾诩点头称是,慢慢说道:“李大人的计策可以抑制镇北将军的实力膨胀,一年之后想必镇北将军无力发动对我们的攻击。

  但我认为我们应该采取另一种策略。”贾诩拿起了北疆发来的第二封战报,接着说道:“相国大人请看,在这封战报中,镇北将军列举了很多人的功绩,尤其是列举了袁绍,曹*等人的功绩,换句话说镇北将军漠视了我们和关东群雄之间的对立,采取了观望的态度,他不想在北征的时候,大汉再起兵火。

  镇北将军北征,需要安定的局面,我们据有关中,掌握着主动权,所以镇北将军在向我们示好,希望我们可以保证大汉的稳定。

  这样一来,我们在镇北将军北征期间十分安全。

  今时不同往日,镇北将军不是皇甫嵩,皇甫大人的心中装的是大汉,是大汉天子,镇北将军心中想得更多却是大汉。他的属下也不是华雄,他们都十分年轻,跟随镇北将军东征西讨,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如果把他们分开,只要镇北将军振臂一呼,他们都是活脱脱的孙坚,几年前孙坚带领五千江东子弟只身杀入洛阳就会再次上演,那个时候,我们就再也无法阻挡他们了。

  我们应该采取仁政。我很赞同李大人的观点,利用此次北疆大战的机会,将镇北将军的实力瓦解,但只限于文士,不能调离武人,毕竟军中无虚职。镇北将军手下的武人到了那里都会手握重兵,遗患无穷。

  我们应该依从李大人的计策,将他们全部饿死在北疆。

  还有便是关东群雄,我们应该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再利用朝廷的威望缓和他们的关系。我们可以进退随心,努力创造一个安定的局面,让镇北将军没有进兵的借口,这样我们才彻底安全了。”

  “既然文锐没有发兵南下的意思,也肯定知道我不会再给他一粒粮食,他为何还跟我讨要粮草?”董卓接着问道。

  “相国大人难道忘记了战国名将王翦在讨伐楚国之前,向秦始皇讨要良田屋宅的先例了么?”

  董卓终于开心地笑了.

继续阅读:董仲颖取道中庸 丁文锐借兵讨伐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三国风云之雪狼传说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