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这叫“功夫茶”
鹤鸣远山2015-10-25 03:413,739

  第二天早上,全胜和玉兰还像在东北时一样,不到六点就起床了。玉兰打开房门看了一下睡在沙发上的女儿仍然躲在蚊帐里睡得正香,回过身来对全胜说:“你下去转转,看有什么吃的买点回来。再打听一下菜市场在什么地方。”

  全胜去卫生间洗漱完毕,接过玉兰交给他的门钥匙就下楼去了。

  玉兰收拾好房间,洗漱回来坐在条桌前,把昨天新买的一个圆镜支到条桌上,对着镜子把短发梳好,又简单地画了点儿淡妆,从小小的衣柜中找出两套衣服,在衣柜上的镜子前照了照比了比,选了一套换下睡衣,又对着镜子转了一圈儿,看看比较满意。再开门看看女儿已经醒了,睁着眼睛躺在蚊帐里,就问:“静儿,沙发睡得怎么样?蚊帐里进蚊子没有?”

  “还好。就是前半夜天太热,睡不着。”

  “不是有吊扇吗?怎么不打开?”

  “有蚊帐隔着进不来风,很闷。后来什么时候睡着的就不知道了。”

  “快起来吧,你爸去买东西一会儿就回来了。吃了饭你周叔就来接咱们,别搞得急急忙忙的。”

  赵静听后掀起蚊帐,坐在沙发上用力地抻了个懒腰,打了一个长长的哈欠,趿着拖鞋去了卫生间。

  全胜开门走了进来。把手里提着的塑料袋放到茶几上,再把立在墙边的“靠边站”打开支在客厅中间,又把塑料袋放到桌子上。玉兰从厨房取来碗筷。打开塑料袋,里面有几个馒头、棕子、三个软包豆浆。玉兰看看馒头,又用手指捏了捏,嚷嚷着:“这馒头怎么这么白呀?这也太暄了吧?太不实在了!”

  “就是在菜市场大门口小摊儿上买的。走了几个摊儿都这样。所以我才多买了几个。又多买了三个棕子。”

  “再过几天就到八月节了,怎么还有卖棕子的?”

  “开始我也纳闷儿,后来问卖棕子的,她说我们常年卖。”

  “这南北方可真是不一样。”玉兰感叹道。

  三个人吃完早饭还不到八点钟。到了八点一刻全胜自言自语地说:“都过了上班时间,周华怎么还不来?”说完打开电视坐到了沙发上。直到9:30分电话响了。全胜三个人锁好门走下楼去。

  上了车,周华问:“老师和嫂子昨天是在广州住的第一个晚上,觉得怎么样?”

  “我们的房间有空调,睡得还好。小静儿说她前半夜没睡好。”玉兰说。

  “广州这地方哪样都好,就是天太热。而且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太小,根本觉不出来。不像咱东北,就是白天再热一到晚上就凉快了。要不广东人到半夜一二点钟才睡觉呢?就是前半夜睡不着,要到后半夜一二点钟才能睡,过去又没有空调。这是他千百年形成的习惯。我这几年也习惯了。连你那小侄儿强强现在也变成夜猫子了。”周华解释。

  “我刚才和全胜说,这广东人从吃、穿、住都和东北不一样,差别太大了。不是有句话吗‘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真是一点不假。”

  赵全胜想起了什么,问周华:“你们几点上班,怎么来得这么晚?”

  “广东这地方睡得晚起得也晚。作生意的都是十二点以后才关门儿。第二天上午十点才开门儿。不过工厂的上班时间和东北差不多。”周华再次解释。

  “怪不得的。我说菜市场开门那么早呢!”全胜若有所悟地说。

  汽车开进了周华公司所在的市场大门,在一栋现两层小楼前停下,何芳已经站在楼下笑脸相迎。下了车何芳向全胜和玉兰寒喧几句就一起上楼进了周华的办公室。

  办公室大约有二十平米,陈设比较简单。靠窗顺向放着一张栗色中班台;台上有电脑、电话和一套办公用品。后边是一个高背转椅;再后边是一个咖啡色三开门的文件柜。班台的对面是一张虎皮色带黑色小格子的绒面三人沙发;沙发前是一个一米多长的玻璃茶几,上边有一套小巧的紫砂茶具;沙发旁另有几张办公椅;门口的一侧立着一台自动饮水机。

  周华请三人在沙发落坐。自己与何芳搬了两张办公椅坐在茶几前面。这时一个梳着‘马尾’头发约有十八九岁的女孩子走进来,动作熟练地沏了一壶茶,又礼貌地向客人微微一笑点点头就走了出去。

  周华把一个个扣着的小小的紫砂茶盅翻过来,提起小小的紫砂茶壶,把傍边一个大点的茶盏倒满,又从一个棕色的竹筒里取出一个木夹子,夹着一个个小小的茶盅在茶盏里反复转圈冲洗后放在每个人的面前。再把小壶冲进开水后,给每个面前的小茶盅斟满。然后,抻手示意全胜等人喝茶。自己先端起一个小茶盅在嘴边抿了一口。

  赵静用惊奇的目光看完这一切,不解地问:“周叔,你这茶喝得咋这么麻烦?而且茶杯又这么小,这得什么年月儿能喝解渴儿?”还没等赵静说完周华、何芳都忍不住地笑出了声儿。

  “大侄女,儿这叫‘功夫茶’。”周华解释。

  又看着全胜和玉兰说:“这市场里作生意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潮州人。潮州人很能吃苦,特别会作生意。潮州人都喝这样的功夫茶。我们的客户基本都是喝功夫茶的,一喝就是一两个小时。潮州人作生意都是在喝茶时谈成的。大侄女嫌杯小,要像咱家那样的大杯,喝上一两个小时,不早就把肚子胀破了?”说得大伙又笑了一阵。

  笑声过后,周华继续道:“听说喝茶也是文化。咱们昨晚和现在喝的茶都是‘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咱喝的这个茶还不算太好,一斤还不到一百元,好的有几百元上千元的。沏出茶来满屋子都香,喝到嘴里先苦后甜。茶色也好看,那才是真正的琥珀色。刚才我的那一套大侄女觉得麻烦,你要是到茶楼里去看茶艺表演,你会觉得更麻烦。可人家那是文化,是享受。”

  “周叔懂得的可真不少。”赵静夸奖道。

  “没办法,生意场上就得学会应酬。要不人家笑话你,你的生意也难作成。赵老师,这叫什么?对,叫‘时势造英雄’!”说完自己先笑了起来。

  “周华这几年来这边闯荡也真是不容易。开始我还担心,后来听全胜说已经站住脚儿了。你看现在,又快成大老板了。”玉兰感慨地说。

  “嫂子,我这算啥。简直就是小小吓米。在广东真正的大老板那太多了。有首歌叫什么?对,叫‘小草儿’。咱和人家比那就是昆仑山上的一颗无名草儿,太平洋里的一小滴水呀。”

  赵静调侃地笑着说:“你看周叔这气度,这胸怀,比太平洋还大呢!看来我这总经理是稳急当当儿的了。周叔当董事长那天可千万别忘了我。要不咱先立个字据?”

  大家笑了一阵,全胜站起来对周华说:“你带我出去转一转。”

  几个人都站了起来跟着周华来到楼下。全胜往楼上看了一眼,一二楼中间的墙上有一块十多米长的蓝底白字的牌子,上面用大大的黑体字写着:华顺粮油特产贸易有限公司。下面是经营地址和电话号码。他环视四周,这是一个有几十亩地的粮油食品批发市场。孤型的大门上镶着“东旺食品批发市场”几个大字。

  大约转了半个多小时,一行人又转到自家的门前。周华用手指着说:“我这一连租了五个档口,这一间是参茸特产部,剩下的是粮油部。”又指着一排有十多个沾满油污的黑色大桶:“这里边装的是花生、菜籽、葵花油,还有桐油。很多工厂来买桐油,很便宜,批发价才二元多一斤。楼上是办公室,厨房,员工宿舍。”

  “员工都住这吗?”全胜问。

  “有的喜欢到外边自己租房子,特别是结过婚的。我每人每月补30元。这样双方都方便。”

  几个人走回办公室。周华又开始沏功夫茶。

  玉兰根据自己的经验:“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太偏。作生意太偏了没人气,销售额上不去。”

  “嫂子,你原来在商场作的是零售,要靠人气。我们是大综批发生意,两码事儿。到这来进货的或者咱们去送货,都是一装一车。只要交通方便就可以。广州像这样的批发市场也得有几十个,市内哪能放得下?再说市内寸土寸金,房租那么贵,根本租不起。搞批发的靠的是薄利多销,靠量赚钱,所以大的批发市场都是在城边子。”

  “我看这地方有两点好处,一是人少车少;二是空气好。你看我们昨天来的时候,那么多车,那么多人,满大街都是柴油味儿,汽油味。薰得我喘不上来气儿,头都有点晕。”赵静插嘴说。

  “大侄儿太夸张了吧!我看你在车上说个不停,说的一套儿一套儿的,不像喘不上气儿的样子?”周华调侃地说。

  “周叔,那是见到你太高兴了。这一溜道儿好几天才见到家乡人,你又是我爸的好朋友;再一想今后恐怕除了爸妈,你和何姨就是最亲的人了,能不高兴吗?”赵静娓娓地说。

  把个何芳感动得抻手在赵静的后背上拍了一巴掌:“这孩子,就是会说话儿。脑子也好。将来准有出息。”

  “要不我咋就提前邀请给我当总经理呢?”周华笑着说。大伙又笑了一阵。

  喝了几杯茶后,全胜说:“时间不早了,该回去了。”

  “不急,今天中午就在食堂吃个便饭,吃过饭再回去。我都安排好了,一会儿饭好了食堂就会叫我们。”何芳不紧不慢地说。

  “吃完饭我送你们到菜市场,你们买点菜晚上再自己开火。”周华建议道。

  吃过午饭,开车来到了菜市场门口,里边静悄悄黑乎乎的,周华下车去问一个卖茶蛋的,回来上车边开边说:“菜场中午休息。我不常来,还真不知道这事儿。先回去还是你们自己走一会?”

  “先回去吧,大热天往哪去,明天早上趁凉快再来吧。”全胜说。

  次早上七点多,全胜和玉兰就出了门。刚到菜场门口,就见大门外密匝匝地停着一大片各式各样的车。走进去,里面大约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人声鼎沸,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周围一圈摊档卖的是南北干货;一个角上卖‘三鸟’,另一个角卖水产、海鲜;中间一排排的卖生肉、鲜蛋、蔬菜、熟食、豆制品。空气中充斥着猪羊的内脏味、三鸟的粪便味、海鲜的腥味、死鱼死虾的臭味。脚下猛地踩到烂菜邦、西瓜皮或半个西红柿,一不小心就滑了一跤或者来上一个趔趄。空中漂荡着摊主们南腔北调的呼喊声、叫卖声;买卖又方讨价还价的吵嚷声;卖肉摊档的剁肉声;鸡、鸭、鹅的鸣叫声。五花八门的声浪交织汇聚成一个声音的海洋。

  全胜和玉兰在人群中挤来挤去,讨价还价,好不容易才买好了肉菜鱼蛋及各种调料回到了出租屋。

  

继续阅读:第77章 南国大学的风采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职场雄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