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反间之计
红心不老杨2015-10-25 03:283,148

  就在柳下聪龙台山保卫战结束的时候,米将军指挥的齐韩魏三国联军也传来了捷报,他们不仅收复了韩国和魏国被占领的大片土地,消灭了大量秦军,还把战火烧到了秦国境内,在函谷关一带与秦军展开了拉锯战。而从龙台山撤出的燕军在乐毅的率领下从北边绕道雁门、云中,正向秦国的上郡进发。如果燕军拿下上郡,与东边函谷关的三国联军相呼应,就可以直接威胁到秦国都城咸阳。形势对齐缗王发起的联合讨伐行动极为有利,齐缗王每天看到战报脸上都是一个笑。当然,这个时候的齐缗王该笑。诸侯中最强大的秦国被他整得眼看着就要垮掉了,自己发一个讨伐檄文就有诸侯跟着指挥棒转,自己当霸主的梦想就要实现了,谁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笑的。

  但是,秦王不会让他老是这样笑的,张仪也不会让他笑得这样灿烂的。

  为打败齐缗王发起的这场联合讨伐,秦王一方面派出重兵在函谷关以东与联军展开激烈战斗,另一方面由张仪出面紧急出访燕国,答应燕国的领土要求,将雁门、云中以北近千里土地割让给燕国。燕昭王在与秦国的秘密交往中得到了好处,立即下令乐毅停止对上郡的进攻,并将人马悄悄地撤离了战场。在这场秘密交易中,秦王对失去千里土地痛心疾首,甚至有些埋怨张仪自作主张。但张仪说:“大王无须忧虑,那雁门、云中以北多为沙漠草地,在我们手里本来就是一个包袱,还时不时地要提防北方游牧部落的骚扰。我们现在把这个包袱甩给燕国,让燕昭王去捡这个烫手的山芋。同时,我们可以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对付函谷关东边的三国联军。只要打败了三国联军,破了齐缗王的联合讨伐,别说是雁门、云中那样的不毛之地可以随时收回来,就是别的更加美丽富饶的齐楚等地的大好山河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暗中解决了燕国的问题之后,张仪又把眼光盯在了三国联军身上。接下来对付的对象就是韩国了。韩国长期夹在几个大诸侯中间,本来就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秦国占了他的土地他其实连个屁都不敢放。参加联合讨伐行动是在柳下聪的劝说之下的不自觉行动,收复那些被占土地之后他们就想着呆在那里不走了。可米将军没有罢手的意思,也没有提把土地归还给韩国的话,这让韩国人心里很是郁闷。就在他们想问又不敢问,想驻下又不敢驻下,想撤兵又不敢撤兵的时候,张仪给他们送来了橄榄枝。张仪的秘密使者对韩国国君许诺,要把占领韩国的土地名正言顺地还给韩国,同时,作为赔尝,还要多加两个县一并交给韩国,并保证秦韩两国世代友好下去,秦国永远保护韩国的利益不受别人侵犯。韩国国君有了张仪的承诺,心里的一块石头就落了地。但他仍然有些惧怕齐缗王的威风,不敢公开提退出联合讨伐行动的事儿。于是他就给自己的部队下了一道密令,要部队以保存实力为主,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函谷关东边的战斗。

  摆平了韩国之后,那秦国张仪的使者顺道就去了魏国。见到魏王以后,使者直截了当地就提出了立即让魏王儿子回国的事,并开列了一大堆空头支票,什么世代友好啊、什么互相帮助啊等等,没到半天时间就把魏王整晕了。魏王也下令让自己的部队在前线出工不出力地装样子给齐国人看。

  为了让事情做得更加保险,张仪的视线也没有放过那个在那里观望等待、伺机要捞一把的楚怀王。齐楚两国间有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就是当年齐桓公时代占了楚国在淮北一大片土地。双方为那片土地打了几百年的嘴巴仗,其间也有动手动脚的时候,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这是楚国人的一块心病,也是让楚怀王认为很没有面子的一件事情。这与当今国际社会中某些有领土争议的国家之间的关系有点相似。别有用心的国家抓住你要想收复领土的愿望,首先承认你对某某地区有主权,接着就支持你捍卫自己的主权,然后就从你那里得到资金、物资等实际的好处。说几句空话得一大堆好处,谁不愿意谁就是傻子。张仪就是抓住了楚怀王的这个核心命门,开门见山就提出只要楚国在齐国的屁股后面放一把火,引得联合作战的部队后撤,他秦国就帮助楚国收复失去的淮北领土。楚怀王是上过张仪当的人,他决不会轻易就答应秦国的要求。但他也觉得不能看着齐缗王的势力一天天壮大,于是他在费了一番心思之后就给张仪回了四个字:“伺机而动”。

  在楚怀王眼里,他还要看一看再说。你秦国和齐国究竟哪个能够占到上风现在还很难说。因此,在他的字典里,你秦国如果打败了,我趁着联合讨伐的有利时机,赶过去分一点胜利果实。如果他齐国打败了,我就在他腚上猛踢一脚,趁机收复我的淮北失地。张仪看到这四个字时,只在心里骂了一句“老奸巨滑”。这张仪本来就没指望楚国能有什么大的动作,你“伺机而动”只要不跟着齐国动就行,我要的就是你现在按兵不动。至于帮着收复淮北失地的问题,你小子就做你的美梦去吧。

  把燕楚韩魏基本搞定之后,张仪长长的松了一口气。他把自己的思路和想法重新检索一遍,认定没有什么问题以后,忍不住就在秦王面前夸下了三个月解决联合讨伐问题的海口。秦王知道张仪的城府很深,肚子里的鬼点子多,就有点好奇地问道:“爱卿想到什么奇谋良策了,要否与寡人共享之。”张仪诡谲地笑道:“天机不可泄漏。大王就静候佳音吧。”

  守在函谷关外通往齐国要道上的米将军这天正为战况焦着毫无进展在那里暗自发愁,忽然有士兵前来禀报说是抓住一个前往临淄的秦军细作。待米将军让士兵将那细作带上来时,手下从细作身上搜出一封没有抬头称谓没有落款署名的信件。问那细作信件送给何人时,那细作却是死不开口。无奈之下米将军只好让手下用刑。直到奄奄一息之时,那细作才吐出几个字说那信是要送到临淄交给柳相国,说完就咽气了。手下在那里用刑,米将军在那里拆开信件仔细阅看。从信的内容来看,似乎是在约定一件什么事情,说什么事成之后一定按照事先的说法,让这个收信的人得以遂了称孤道寡之愿,还提到什么王袍如果损坏,可将新王袍送上等等。因为信中始终没有点名,所以米将军一直看不懂这信究竟是写给谁。等到听了细作临死之言时,米将军禁不住打了一个冷颤。

  说一千道一万,米将军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那信是写给柳下聪的,更不会相信柳下聪与秦国人有什么勾结,有什么阴谋。这是他凭自己与柳下聪多年打交道而得出的结论,无论是人品还是*守,无论是同事还是朋友,他认为柳下聪都是值得依赖的。不要说柳下聪有什么野心要称孤道寡,他连当那个国师和代理相国都是齐缗王硬塞给他的,他不可能还有什么想法。所以米将军在感到有些惊奇之后,立即就把思路转到了秦国人身上,是秦国人又在施什么诡计。那张仪不是以鬼点子多而著称么。想到这一点,米将军就打算把那信扔了,对信中所说之事不予理睬。

  然而,米将军也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这事儿关系重大,自己要瞒是瞒不住的,临淄那边迟早都会知道这件事。如果真是秦国人的阴谋诡计,我在这里把它压下去了,他可以在其他人那里胡说八道啊,他甚至可以把假消息直接送到齐缗王那里去啊。我如果现在就向齐缗王支应一声,把事情报告上去,至少可以让齐缗王提前有个心理准备吧。于是米将军就将那封信原封不动地装好,同时自己亲笔给齐缗王写了一封信阐明自己的观点,也表明自己对柳下聪这个人的看法,建议齐缗王小心不要上了秦国人的当、中了人家的反间计。然后把两封信一起派人送回临淄交到了齐缗王的手上。

  严格地说起来,米将军的这个作法是很有道理的。首先他没有隐瞒消息,不管事情是真是假,交到你齐缗王手上他都是明智的。何况他根本就无法判断这封信的真假。二是他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阐明了对这个事情的看法,不是那种纯粹的矛盾上交,也算是尽到了一个下级,一个负责任的下级应尽的职责。第三,他对得起朋友和同事。没有乘机把事态扩大,朝柳下聪身上泼更多的脏水。

  把两封信送出去之后,米将军又开始考虑他的作战方案了,他是铁了心要拿下函谷关,要进军咸阳城的。然而,临淄城里这会儿的情况远远出乎他的想象,那齐缗王在接到米将军信件之前就已经坐不住了。

继续阅读:第110章 功亏一篑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南郭外传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