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原来是你
南珂一孟2015-10-25 03:362,882

  得知要见蔡邕的孟昉激动不已。

  那个被称为旷世逸才的大儒蔡邕要见自己,这是怎样的一种幸运?

  孟昉知道,这也是自己可以利用的机会,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见到蔡邕。要想掌握自己的命运,便得博取名声,结交蔡邕无疑是个捷径。

  孟昉不知道自己何事变的如此功利,他也不知道这样到底对不对。但是,对现在的自己而言,只要保证内心的纯真,手段便不是那么重要了。

  “景玄,等见到先生不用紧张,其实大儒与咱们也没有什么区别。”马车上的王匡善意的安慰道。

  孟昉微笑着点了点头,并没有说话。

  第一次见蔡邕,到底应该怎么说才合适,孟昉心中一直在挣扎这个问题。毕竟到时候给蔡邕留下好印象,是孟昉所希望的。

  马车出了张府,不一会儿便到了洛阳南边一家小院处。

  与高大雄伟的官宦府邸相比,这个小院则要恬静的多。院门前,一颗高大的柳树,把低矮的院门都笼罩在自己的阴影里。

  清风拂过,柳枝随风摇摆,枝上的青芽露出一摸绿色。几只鸟儿躲在树中,吱吱喳喳的叫着,仿佛也在欢迎孟昉的到来。

  院门紧锁,从外面看去,并看不出此处是书香门第。

  王匡撩起衣袖,拍了拍门上铜狮头型的门拴环扣。

  “咚、咚、咚!”

  几声清脆的敲门声映衬着周围宁静的氛围,显得如此突兀。

  片刻间,鲜艳的红门“吱!”的一声被打开了,一个面容清秀的门童透过门缝,诧异的望着孟昉与王匡二人,轻声问道:“不知二人有何事?”

  “这位小哥,麻烦通禀一声,就说王匡特来求见。”王匡恭敬的说道。那谦卑的表情让孟昉一阵恍惚,敢情这蔡邕家的下人也是高人一等?

  “原来是王大人!”门童赶忙打开院门,施了一礼,“老爷吩咐,若是大人来了,直接去书房找他便可!”

  “哦,如此有劳小哥前面带路!”王匡又回礼道。

  “二位请跟我来!”门童侧身,把二人让进院内,便又关上了院门。

  这是一个极为古朴的小院,院中一条条斑驳的石阶上,不时露出些青苔。房门前的木柱红漆脱落了不少,靠墙一侧,一颗孟昉也叫不出名字的参天古树异常茂盛。

  这一切无不显示出这个庭院的久远。

  孟昉不敢乱走,只是小心翼翼的跟着门童后面,生怕走错了地方。

  “二位稍等片刻,容我前去禀报一声。”待走到一处房前,门童停了下来,转身对二人施礼说道。

  “小哥请便!”王匡点了点头,抬手示意道。

  见门童走进书房,王匡便躬立一旁,默默等待。见王匡如此,孟昉也不好意思往屋内窥视,当下只得压下好奇心,有学有样,安心等待。

  “老爷,王大人已经来了,他还带了一个人!”见蔡邕正两手执笔,停在那里若有所思,门童清咳了一声,躬身施礼道。

  “好的,老夫知道了,你下去吧!等下让人准备些酒菜端上来。”蔡邕摆了摆手说道。

  “诺!”门童深深的施了一礼,便后退着出了书房。

  蔡邕写完字,又满意的看了看自己的杰作,这放下笔,往房外望了望。

  “是他!”看见拱手而立的孟昉,蔡邕当下一惊,心中叹道。

  蔡邕能一眼看出孟昉,足以见到当初孟昉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哈哈!景玄小友,你我又再次见面了!”蔡邕大笑着步出了房门。

  听到有人说话,孟昉与王匡都是下意识的望屋内看了看,正望见大步走来的蔡邕。

  “先生!是……是您!”孟昉亦是吃惊的说道。

  再次见到老人,孟昉心中的震撼不言自明,那个看来普普通通、平易近人的老者,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蔡大家。

  “没想到啊,那个公节口中的旷世奇才竟然是景玄小友。难得!难得!”蔡邕指着孟昉,玩笑着说道。

  “昉也没有想到,那个传说中的难得一见的蔡大家竟然是先生!失敬!失敬!”孟昉亦是接过话说道。

  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俱是放生大笑起来。

  那亲昵的样子,让一旁摸不到头脑的王匡目瞪口呆,“莫非先生与景玄早就认识?”

  “此时说来,亦是巧合。年初,老夫在常山曾偶遇景玄小友,当时走的匆忙,却不想今日能在此处相见,这天下果真是如此之小!”想起往事,蔡邕也是颇为感慨。

  闻言,王匡亦是哭笑不得,一路上,他还在与孟昉商量,要不要把孟昉的真实姓名告知蔡邕。却不想,二人早就认识。

  “当日,先生不告而别,昉还以为此生再无请教的机会,心中颇为遗憾。常山离京师,有千里之远,你我在能在此地相见,恰是昉与先生有缘之故。”孟昉不时套着近乎。

  “缘既是命,命既是缘。此乃命中注定,你我在此相聚啊!”蔡邕大笑着回应道。

  “既然先生与景玄早就认识,如此倒省的匡浪费口舌,代为引荐了!”一旁的王匡不时的插话道。

  看到王匡那滑稽的表情,蔡邕与孟昉俱是放声大笑。

  “来!来!莫要站着,我等进屋说话!”蔡邕抬手示意二人进屋说话。

  蔡邕的书房,到处充斥着厚重的书卷。放眼望去,竟有千卷之多。

  这让孟昉也不得不感叹,蔡邕能名声大噪,流传千古,那好学的精神,也不是一般人能学来的。

  “张懿是上党沾县人,景玄小友亦是沾县人,老夫早应该猜到公节所说之人是景玄才是。”刚一坐下,蔡邕便张开说道。

  “此时知道,也不算太晚。”孟昉接过话,玩笑道。

  “呵呵,前些日子,老夫曾在公节府上见到一七言诗句,依公节所说,是出自景玄之手。不知是真是假?”蔡邕话锋一转,不置可否的问道。

  “正是小子所做!”

  笑话,此时若是不承认,无疑是抽自己的耳光。更何况,孟昉要的便是在这种大儒面前博得名声,又岂会临阵退缩,坦诚交待。

  “看来是老夫眼拙了,当日常山偶遇,老夫还以为,小友只是对飞白见解独特,却不想还是一辞赋好手,早知如此,老夫无论如何也要在常山多住几日,与小友探讨一二。”蔡邕捋了捋胡须,微笑着说道。

  “小子也只是一时兴起,拙作登不得大雅之堂,让先生见笑了!”孟昉赶忙谦虚的说道。

  “唉,老夫看来,此文乃是上上之作,何以不能入大雅之堂。只是不知,景玄是从何处学来这七言句式?”蔡邕摆了摆手,笑着问道。

  又来?孟昉顿时心中有些苦涩,为何这些文人总是喜欢问这样的问题,孔融如此,如今蔡邕又是如此。

  无奈之下,孟昉只得把对孔融说的话又说了一遍。最后,又顺带着拍马屁的说道:“当年先生不也曾做过七言?”

  孟昉说的是蔡邕作的那首《歌》,此诗大气凛然,意境非凡,前世之时,孟昉爱其文美,因此曾记在心中。

  “老夫亦曾写过七言?如何我却是记不得了?”蔡邕愕然的问道。不怪他惊讶,因为孟昉说的不是正规的七言诗,而是古句式——楚风。

  “先生还记得那首《歌》否?小子曾爱此文之华美,尝窃记之,‘练余心兮浸太清。涤秽浊兮存正灵。和液畅兮神气宁。情志泊兮心亭亭。嗜欲息兮无由生。踔宇宙而遗俗兮眇翩翩而独征。’”孟昉摇头晃脑的说道。

  “此文不算!”蔡邕立刻摆了摆手,笑着说道。虽然孟昉拍马屁这般露骨,但是蔡邕依旧非常高兴。毕竟从来没有人不喜欢听人说好话。

  孟昉在心里面狠狠的鄙视了下自己,什么时候自己也变的如此厚颜无耻了。所幸蔡邕与王匡都没有什么异样的表情,孟昉忐忑的内心顿时也安定不少。

  孟昉不知道,虽然蔡邕只与自己见过两次,但是对孟昉的印象却是非常不错。

继续阅读:第61章 鼓琴大家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青史留名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