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京师洛阳
南珂一孟2015-10-25 03:363,131

  因为孙瑾的帮助,孟昉顺利逃出了常山,而常山相刘政部下的天罗地网也失去了作用。赵幂在常山等了半个月的时间,他的耐心在这半个月里消耗殆尽,最后愤然甩袖而去。

  抓不到孟昉,暴怒的赵延把怨气都发泄到了刘政身上,他通过赵忠在汉灵帝面前吹风,把刘政调到右北平做太守,美其名曰“刘相国忠勇,可托付北方之事。”而孙瑾却是因祸得福,孙瑾之父孙伦交了五百万“修宫捐”,为孙瑾谋得常山相之位。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孙瑾便成了与刘政同级别的官员,这戏剧性转变让孙瑾与刘政二人一时都转不过弯来。孙瑾没想到,当初自己出于道义,放了孟昉,却换回了这常山相的职位,虽然他父亲捐的钱作用也很大,不过如果刘政不被调走,他孙瑾自然没有机会当上这常山相。

  另一面,为了隐瞒身份,孟昉不但蓄起了胡须,更是化名孟设,字施陈。籍籍无名在这一刻显示出了巨大的作用,这个时代追捕犯人的文书上的头像全是画的,与孟昉的样貌差别不小,本来见过孟昉真容的人很少,加上孟昉刻意的伪装,一般人还真看不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党锢之祸时,名士张俭望门投止,很多人都能认出他来;而关羽杀了人,亡命天涯,还敢以真名示人的原因。

  孟昉基本上已经逃离了最危险的地方,杜长的安危成了他现在最担心的事情。孟昉与杜长相处日久,杜长是个不会省钱的主,花起钱来没有什么概念,因此常年外出,钱财都放在了孟昉身上,这次仓皇出逃,自然也不例外。虽然二人都带着包裹,但是杜长的包裹里只装了些随身衣物,钱全放到了孟昉这里。陈家院外,二人在树林分离,逃命之时,谁都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

  现在孟昉才想起来,钱全放到了自己这里,杜长即便逃出常山,恐怕日子也是不好过。

  此时的孟昉哪里知道,杜长依靠太行山,竟然创出了一番模样,日后再次见面之时,孟昉也几乎是无法相信。

  身不由己的孟昉甩了甩头,不再去想这个问题。毕竟二人都是在逃命,杜长现在在哪个地方都不知道,自己担心也是无用。

  定下心来的孟昉不断思索着自己以后的去处,他想了半天,还是决定去洛阳看看,生活在这个时代,如果连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洛阳都没见过,那孟昉无疑会遗憾万分,孟昉不想等到以后,再去看一个被董卓一把火烧了的废墟。

  况且,当初张懿离去,曾万分嘱咐孟昉,若是过的不如意,便可去京城投奔他,天下之大,孟昉此时已是无处安身,投奔张懿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不过现在的孟昉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傻头傻脑,完全没有心眼的年轻人了,即使是投奔张懿,他至少也要摸清张懿的底细,不然贸然去投,若是张懿为了投好赵忠或者不引火上身,把孟昉交给赵忠,孟昉恐怕就后悔莫及了。

  两个月的时间,孟昉沿赵国往南过魏郡、走河内,终于到了汉朝的心脏——京师洛阳,只不过现在的洛阳不叫洛阳,而被称为雒阳洛阳城,北临邙山,南系洛水,东压江淮,西挟关陇;更有群山环绕,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北通幽燕,南对伊阙。

  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所以“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洛阳城始建于西周成王时期,成王,“使召公复营洛邑”,洛邑便是今日的洛阳城。周公来到洛邑后,经过实测,历时十个月的时间,建造起了洛阳城。从此,西周有两座都城。西方的镐京称为宗周,东方的洛邑称为成周,成王执政五年即迁都成周的王城。东周时瀍水以西成为王城,瀍水以东称为下都,也就是王城的郊区。

  现在的洛阳城,则是建造于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之后,是在东周下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阳城外,函谷关,伊阙关、广成关、大谷关、轘辕关、旋门关、孟津、小平津,八个关隘,是拱卫洛阳的重要屏障,使洛阳城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

  洛阳的城墙高达五丈,宽六丈到十二丈不等,城门之上的城楼气势雄伟,城门之内还有瓮城,大大增加了城门的防御力度。

  此时的城墙几乎全是夯土筑成,洛阳城也不例外。这个时代普遍采用的筑城方法是版筑,所谓版筑,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版)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筑(捣)紧,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稍有不同的便是,洛阳的城墙采用了土坯(标准化的长方体土块)垒砌,上下交错叠压,这种方法建造的城墙,无疑提高了墙体的密度和强度。

  虽然与其他地方的城墙相比,洛阳的城墙无论强度还是密度,都要强上不少,但是坚固度仍然要远低于明、清之后盛行的包砖城墙,因此为了加强防御,洛阳城墙的宽度也达到七丈。

  从外面看,洛阳城俨然是由城墙、城楼、护城河、马面、敌楼、角楼、瓮城等组成的立体式防御体系,在这个冷兵器时代,想要轻易的攻进洛阳城,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孟昉也是心中感慨,与宏伟坚固的洛阳城相比,常山城简直就是不入流的小村庄。

  以前闲聊的时候,孟昉曾经从孙瑾得知,洛阳城东西长六里,南北长九里,俨然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因此又被称为“九六”之城。

  洛阳城有城门十二座,南墙四门,北墙两门,东西墙均为三门。十二门之中,以靠北出西头、紧临北宫的大夏门规模最大,大夏门有三个门洞,其他各门则仅有一个门洞。

  洛阳城内通向各个城门的街道,均为南北、东西向。由于十二座城门并不是相互对称,因此形成许多“丁”字形和“十”字形街道。最长的街道超过七里,但两个路口之间的段落,一般长一里,最长的也不超过四里。不过街道一般宽度达到骇人的十七丈,分为三条平行的道路,相互之间用土墙隔开,中间一条称为“御道”,是供皇帝和朝廷大员使用的。

  洛阳城的主干道东西向、南北向各有五条,被这些干道所分割的区域就是居民区和市场。上东门内,接近东出大道,又靠近北宫的一片地方,被称为步广里、永和里,这里便是朝廷官员居住的地方。洛阳城东北角谷门以东为太仓和武库,东南角旄门以北为朝廷“三公”太尉、司空和司徒的府邸,西北角上西门以北为皇家禁苑濯龙园。可以说朝廷大员与皇家占据的全是洛阳城的关键区域。

  洛阳城的商业主要集中在金市、马市和南市三地。其中金市为大市,在城中;南市在洛阳城南面,马市在洛阳城东面,这两市全部在洛阳城外面。三市的具体位置,金市在北宫西南,马市在中东门外的干道之上,与金市东西对称,南市则在城南洛河岸边,津门外干道之上,与金市南北呼应。三市均占有地利,商业兴盛,“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说到洛阳城,便不得不说占据全称主要位置的皇宫了。除了刚才提到的北宫,洛阳还有一个南宫,南北二宫,全部位于洛阳城的中心区域。其中,北宫位于北部中央偏西地区,南宫则位于南部中央偏东地区,两宫相距七里,有上下两层的复道相通。南宫有五排宫殿,位于全宫中轴线上的有却非殿、崇德殿、中德殿、千秋万岁殿和平朔殿。东汉初年时,光武帝就住在南宫却非殿。在中轴线两侧各有两排殿,约有三十余座,煞是宏伟壮丽。南宫四面有门,以四方之神相称,即南为朱雀门,北为玄武门,东为苍龙门,西为白虎门。汉明帝以后,办公居住的地点又转移到了北宫,“明帝永平三年,起北宫及诸官府”。北宫位于中轴线上的大殿有温錺殿、安福殿、和欢殿、德阳殿、宣明殿、平洪殿。另外,在中轴线两侧,有殿近二十座,与南宫一样,是一组颇为庞大的宫殿建筑群,连四门名称也与南宫相同。与南宫相比,北宫地势优越,又宏伟壮观,并接近太仓、武库和濯龙园,自然是皇帝居住与办公的首选之地。

  除此之外,太学、辟雍、明堂三处天下士子聚集之地则位于开阳门外,这里北对城墙,南临洛河,地理环境十分优越。

  孟昉现在所站的位置,便是北门靠东的谷门,望着雄伟的城墙,孟昉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这里便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大汉朝的首都——洛阳。

继续阅读:第45章 菖蒲美酒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青史留名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