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路上有伴了
南珂一孟2015-10-25 03:363,477

  一连两日,孟昉都卧在床上,不曾起身。直到第三日,孟昉才算是彻底醒酒。

  从佣人口中得知,孟昉已洗漱之后,郭嘉便嬉笑着走了进来。

  “景玄兄不听小弟之言,以至在卧榻之上荒废了两日,不知今日是否醒酒?”郭嘉打趣的说道。

  “果真是好酒,想不到贤弟府上藏有这种好酒,看来为兄原先吃的那些酒,都算白吃了!只不过昨日,为兄头痛欲裂,不能出门,时至今日才得以醒酒,还望贤弟见谅!”孟昉一面回味着美酒,一面向郭嘉讨饶。

  “呵呵!罢了!昨日我将景玄兄光临寒舍之事告知了家慈,家慈欲见兄长一面,还望兄长莫要推辞!”郭嘉诚恳的望着孟昉说道。

  “这!”孟昉犹豫了一下,“贤弟,如此是否有些唐突?”

  见孟昉踌躇,郭嘉忙微笑着摇了摇头,“家严仙逝多年,郭家内外大小事物皆有家慈打理,因此不得不抛头露面,经营家业。即便家慈深居浅出,以景玄兄与嘉之关系,也无任何不妥之处。”

  闻言,孟昉心中大定,当下深吸一口气,平静的对郭嘉说道:“如此,麻烦贤弟在前面带路。”

  如今的孟昉才第一次认真的观察起郭家来。

  郭家地势开阔,有南北两院。院中房屋颇多,但是屋檐残破,廊亭之间红漆剥落,显示这个庭院已长时无人维修。

  后院之中有一池塘,池塘之畔有一小亭,旁边有几座假山。

  池塘之中,荷叶茂盛,大部分荷花都是含苞未放,几只蜻蜓在荷花丛中飞来飞去,有的停落在荷花尖上,有的停落在荷叶之上,显得甚是热闹。

  也有部分荷叶耐不住寂寞,偷偷张开了脸,贪婪的呼吸着世间的气息,感受着人间的美妙。

  孟昉深吸了一口气,似是寻觅荷花那淡淡的清香,又似抚慰自己那紧张的内心。

  “公子,夫人正在后堂等侯!”一个妙龄少女对郭嘉施了一礼,低着头,缓缓说道。

  少女算不上美艳,却不失端庄,让人打眼一看,便知家教颇严,由此也可知,郭母定然不是一个普通的妇人。

  “知道了,我们自己过去,你去忙吧!”郭嘉摆了摆手,似是没看到少女一般,随意的说道。

  “诺!”少女又是施了一礼,这才移步而去。

  郭家到底是何身份,为什么偌大的庭院,却有人员稀少?无论大门、房舍还是亭阁、长廊都是如此气魄,却也如此落魄,郭家到底有着怎么的身份?又或者说,郭家到底曾经发生过什么,才让这间庭院有着如此的矛盾?

  史书对郭嘉的记载,着墨几乎全部集中在郭嘉北见袁绍之后的事。这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巧合,或者是史家的选择性遗忘。

  古人最看重出身,无不费尽心机,与名人扯上血缘关系。既然史书中不曾记录郭嘉的出身,唯一可以解释的,便是郭嘉并不是世家大族出身,只是普通人家弟子。

  可是如此这般庭院,平民百姓又有何能力,经营的起?

  孟昉的心中充满了疑问,努力的寻找着答案,只是怎么也摸不到一丝头绪。

  不待孟昉想明白,便到了郭家后堂。

  郭嘉的母亲,陈氏,已过知天命的年纪。满头银丝,却不显得苍老,面色慈祥,夹杂着些许威严。

  或许是做惯了一家之主,郭母举手投足间,让人有种登礼膜拜的冲动。

  “伯母在上,请受小侄一拜!”

  “你便是我儿口中,才情绝伦的上党孟昉?”郭母盯着孟昉,心平气和的问道。

  “才情绝伦不敢当!正是小侄!”孟昉忙施礼应道。

  郭母也不答话,径直走到孟昉面前,细细打量起孟昉来。

  孟昉不敢造次,躬着身,戳在那里,让郭母像看猴一般审视。

  一旁的郭嘉亦是觉得自己的母亲如此,有些不妥,但是却又无可奈何,只得苦着脸,朝孟昉做了个抱歉的神色。

  “嗯,果真是一表人才。”半响,郭母口中终于蹦出这么一句话来,“景玄请起。在舍下不必如此拘谨。老身又不是吃人的猛兽,你若如此见外,到让老身有些不自在了。”

  孟昉莞尔,心中的紧张程度也瞬间减轻不少。看来郭嘉是“有其母必有其子”,爱开玩笑的性格是遗传了他母亲的基因。

  “谢伯母!”

  “听我儿所言,景玄师从陈留蔡大家?”郭母一边往回走,一边说道。

  “正是!昉出身微末,身无所长。师尊不以昉卑鄙,将昉收为门下。”孟昉一五一十的说出了实情。

  他倒不怕郭母看不起自己的出身。孟昉相信,郭母并不是那种以出身定成就的凡夫俗子。更何况,既然郭嘉曾向郭母详细的介绍过自己,那自己的出身定然早已被其知晓,自己再隐瞒也是无用。

  “景玄能被蔡大家看重,定然非比常人,自有过人之处。我儿能与你相交,也是他的造化。”郭母笑了笑,摆摆手,打断了孟昉的谦虚之词。她的笑声中充满了慈祥,似是对孟昉非常满意。

  看来郭母是怕郭嘉结交到不良子弟,故意来试探自己,孟昉心中暗道。

  “伯母过誉了。郭贤弟为人才识超群,智谋非凡。以后博取高位、光耀门楣,也不过是手到擒来之事。只怕有朝一日,昉还得仰仗郭贤弟提携。”

  此话倒不是孟昉奉承,别人不知道,他孟昉自然清楚。历史上的郭嘉,以曹*之肱骨载入史册,而他孟昉在后世不过是一个小人物。即便是到了这汉末,也不过是刚脱罪而已,说不定以后真需要靠郭嘉推荐,在曹*那里混个一官半职。

  “他是有些小聪明,不过登不了大雅之堂。整天只好兵书谋略,又不习圣人之法、不治经典,如何入的了庙堂?”郭母摇了摇头,长叹一口气说道。

  “伯母此言只说对了一半!”

  “哦,愿闻其详!”

  “若是太平盛世,贤弟之能,不能博取名声、获得功名,自无用武之地。可如今,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正是贤弟大展拳脚,有所作为之时。伯母若是不信,便等上十载。十年之后,再看我今日之言,定然可知,小侄所言非虚。”

  此话孟昉说的是异常坚定,那强大的信心,让高坐在上的郭母半响说不出话来。

  “若果真如此,也不枉老身教导他这些年。”郭母叹了口气,满含欣慰的说道:“景玄有所不知,我们郭家,在郭嘉曾祖父那辈,曾官至东郡太守。如此才有的这般家业。只是后来子孙无能,再无一人入得官场,到如今家道中落,甚为凄凉。”

  孟昉恍然大悟,难怪在繁华的颍川郡,郭家在城中会有那么好一座庭院,除了官宦之家,一般人还真没有那个能力。

  “说来惭愧,当年只因曾祖父结识了汝南袁家袁敞,成为袁氏故吏,靠着这般人脉,才官至东郡太守。后来曾祖父仙逝,郭家失势,到了先父这辈,便已家道中落,日薄西山了。嘉去京师,拜启袁绍,虽是慕名而去,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奉了家慈之命,结交袁家,以求恢复我郭家声望。”半天没说话的郭嘉突然插嘴说道。

  孟昉会意,郑重的点了点头。郭嘉是独子,肩负着振兴郭家的希望。郭母对其定然要求颇严,如此才造成豆蔻年华的郭嘉心生叛逆,排斥圣人之学,行为放荡,目空一切。“难怪贤弟在京师,如此急切欲见袁绍一面。原来是有求于他!”

  “不是老身刁难我儿,实乃是迫不得已,不得不为之。想那袁绍终究是名门之后,天下知名。又生的一表人才,忠孝节义,皆是上上之选。若是能与其结交,我郭家必能在我儿之手复兴,到时,老身即便是死,也对得起郭家的列祖列宗了。”郭母愧疚的望着郭嘉,异常坚定的说道。

  “嘉岂能不知母亲心思?母亲但请放心,即便您不吩咐,孩儿也要去拜访袁绍。结识天下名士,本就是孩儿的心愿。”郭嘉出声安慰道。

  “只怕伯母与贤弟要失望了。”望着充满希望的二人,孟昉不忍打破二人的希望。但是出于道义,他又不的不把真实情况告知二人。郭嘉削尖了脑袋,挤破了门槛,最终见到袁绍,到头来也不过是失望而回。“昉曾有幸见过袁绍一面,不瞒伯母,以昉观之,袁绍此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贤弟若是投奔此人,真乃明珠暗投,悔之晚矣。”

  “此话当真?”听闻孟昉之言,郭母与郭嘉都是吃了一惊。

  “昉岂敢欺骗伯母?伯母若是不信,日后待贤弟见到袁绍真人,便知小侄所言真假。”

  “唉!若果真如此,我郭家复兴只怕又是无望了!”郭母盯着孟昉的双眼,审视了半天,却是找不到一丝欺骗。最后只得长叹一声,独自难过。

  “伯母若是要贤弟谋得一官半职,却也不难。”看着郭母那失望的神色,孟昉心中一阵不忍。反正郭嘉日后总有出头之日,自己不如编些谎话,给她些希望,“昉此来是为结交汝南二许之故,此二人所设之月旦评,名扬天下,造就了无数知名之士。不瞒伯母,此二人与家师交好。昉临行前,家师曾交与昉一封书信,让昉交与此二人。以借二人之口,扬小侄之名。伯母若是不嫌弃,便让贤弟随小侄走上一遭,天可见怜,若是博得些名气,日后自然是好处连连。”

  “这……”郭母“嚯”的一声站了起来,看了看孟昉,又看了看郭嘉。待看到孟昉肯定的答复之后,郭母只得郑重的点了点头。

  见郭母同意,孟昉心中早已乐开了花,自己这次阳翟之行,也算是不虚此行!

继续阅读:第74章 人中龙凤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青史留名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