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战争胶着(一更,求各种支持)
南珂一孟2015-10-25 03:372,695

  马邑城,地处并州北端,位于注句山下,是雁门除雁门关之外的又一要塞。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马邑之谋便发生在这里。当年汉武帝集合三十万大军,妄想全歼匈奴单于主力于此处。不想走漏了消息,让匈奴单于逃过一劫。

  虽然此战无果,但是由此拉开了大汉对匈奴大规模反击作战的序幕,而小小的马邑城也随之名扬天下。

  此时的雁门,已是两汉连续扩疆之后的雁门。雁门郡首府阴馆县更是位于天下九塞之首的雁门关以北五十里外。故而,地处北面的马邑县的地位再一次被提高,马邑城塞也越来越坚固,此时更是取代了雁门关的地位,成为雁门郡的北大门。

  马邑城上,雁门郡太守郭缊望着城下那如蝗虫一般众多的鲜卑士卒,不禁皱了皱眉头。

  为了防止鲜卑偷袭,他已命人在各处设置了不少烽火台,除此之外,更是要求全民皆兵,诏令一下,必须全部来守城。如此,他才保得雁门郡百姓的平安。

  鲜卑岁末侵边已成惯例,但是以往都是劫掠一番之后,便迅速离去。而这一次,来的不但是和连的嫡系日律推演,而且日律推演竟然没有绕开重兵把手的马邑,去抢劫散落在各地的村落,而是直接挥军攻城,如此反常的行为,让郭缊提起了十二分精神。

  事有反常即为妖。

  他不相信日律推演只是一时兴起。谁又知道,这里面是否藏着什么巨大的阴谋?

  城外,一个身跨骏马的大汉正在城下叫骂着,他身下的枣红驹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不住的发出一阵阵的嘶鸣声。

  大汉手持一支凤头斧,长有五尺三寸。如此巨大的重斧,在大汉的手下,简直如童稚手中的玩具一般轻松自然。

  大汉已经骂了近一个时辰,可是城墙上的郭缊仍没有应战的意思。

  若是大汉说的都是鲜卑话,倒也好,只是那大汉竟然还能说一口汉话,更让人无奈的是此人骂人的话不必汉人少多少。

  “我叫你这胆小如鼠的狗官,还不快快下来受死!”大汉再一次骂了出来。

  郭缊熟视无睹的看了看大汉,眼中早已快喷出火来。大汉骂了这许多时,早就将郭缊的祖宗十八代问候了个遍。郭缊几次忍耐不住,差点要下城去,要跟大汉拼命。可是郭缊知道,此时不是应战的时候。

  鲜卑军已连攻城近十天,除了留下一堆尸体,便再也没有往前进一步。如今鲜卑人换了个法子,想要激怒郭缊,让他出城应战。郭缊久经战阵,又岂不知这其中的厉害?

  可是大汉如此当众辱骂自己的祖宗,郭缊又岂能不怒?

  “主公,让末将下去,与他拼个你死我活!”郭缊的副将姜悗须发皆张,钢牙紧要,眼中几欲喷出火来。

  正当郭缊挣扎之时,城下一个身着华贵的妇人,领着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走了上来。

  “夫君!”妇人轻轻喊了一声。

  “夫人!”郭缊见此,忙迎了上去,“此处万分危险,你怎么带淮儿到这里来!”

  看到郭缊那充满爱意的责备,妇人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暖意,“淮儿听说你在这里,非要吵着过来看他父亲,我也是被他闹腾的没办法。

  夫妻二人举案齐眉,全不曾说过一句重话。除了她,郭缊也不曾再娶过一妻一妾。

  有夫如斯,夫复何求?

  郭缊心疼的抱起虎头虎脑的小家伙,在他脸上狠狠亲了一口。

  男孩护痒,下意识的侧了侧小脑袋,又好奇的伸出脑袋,朝城下望了望,自然看到马上耀武扬威的鲜卑大汉。

  “他是坏人吗?”小家伙瞪大了眼睛,疑惑的向郭缊问道。

  “嗯,是个大坏人!”郭缊看着机灵的小家伙,禁不住笑出声来。

  “长大了,淮儿也要跟父亲一起打坏人。”小家伙侧着脑袋,似懂非懂的说道。

  “好,我郭家的儿子,就要做一个杀敌报国的大好男儿!”郭缊紧抱着儿子,满含欣慰的大叫起来。

  郭家三代单传,郭缊的父亲郭全只是一个舞文弄墨的文官,当初郭缊年少气盛,违背了郭全的意愿,投身边疆,结果气的郭全要与他断绝父子关系。二人直到,郭全临死之际,才算重归于好。

  虽然在雁门待了这许多年,郭缊从没有后悔过,可是他心中一直充满了对老父亲的内疚,那是一种无法让长辈满意的亏欠。

  可如今,他郭缊的儿子,小小年纪,便有杀敌报国的意愿,这让郭缊怎能不心中欣慰。至少他与老父亲之间的分歧不会在他儿子这一代重演。

  望着城下污言秽语的大汉,妇人那满含关爱的笑容也渐渐变的冷艳起来。口中下意识的咒骂道:“哪里来的没有开化的怪物,敢到此撒野。”

  难得看到妇人说出骂人的话,郭缊忍不住莞尔,“不知道祖宗姓氏的蛮夷,你又何必与他一般计较?”

  妇人对郭缊露出一个歉意的微笑,仍是不满的唠叨道:“我就是看不惯这种下三滥的招式。”

  “此处不宜久留,你还是带着淮儿下去吧!”郭缊不舍的将怀中的小家伙递给了妇人,敦促着二人离去。

  妇人郑重的点了点头,接过儿子,又朝郭缊担心的说道:“夫君,你自己多加小心,万事多思量些,要记得我们母子还在这马邑城中。”

  郭缊露出一个温馨的微笑,轻声安慰道:“夫人放心,为夫自会万分小心。”

  得到郭缊肯定的答复,妇人这才依依不舍的走下了城门。

  望着那渐渐远去的身影,郭缊那满含关爱的眼神中也充满了自责。当初小家伙吵着闹着要来看看马邑城的雄伟,自己一时心软,答应了下来。若是马邑城破,小家伙有个什么闪失,只怕他到了地下,也没脸去见郭家的列祖列宗。

  不过一想起小家伙那虎头虎脑的机灵样,郭缊内心深处,那一丝柔弱便有一种被深深击中的幸福。这小家伙张大了肯定比他爹有本事,说不定能光耀郭家,名留青史。

  郭缊的畅想并没有错,日后郭淮之大名,正如他想象的一般响彻了整个大汉,在史书上留下了重名。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郭缊就这样,一边懊恼、一边幸福的想着,哪里还记得城下还有一个喋喋不休,罗嗦如唐僧般的大汉……

  正当马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孟昉的大军也已到了雁门关。雁门关的守将不敢大意,忙亲自招待孟昉。

  孟昉正有很多话要问,哪里会放过这个机会,忙趁机询问马邑的情况。

  从守将口中得知,如今马邑城被围的水泄不通,双方正僵持不下。马邑与外界的联系完全被切断了。

  见无法与郭緼取得联系,孟昉自是万分苦恼,而高顺却从中嗅出了战机。心中早有主意的高顺,当即对孟昉建议,并州军在雁门关休整一日,于第二日晚上出发,疾驰百里,赶在第三日拂晓前,突袭马邑城外的日律推演所部。

  此计的关键所在,便是战时雁门关已完全封锁了关内与关外的联系,日律推演还不知道,太原救援的队伍已经到了雁门关,由此,高顺的百里突袭才能成为现实。

  从此也看出了骑兵的机动力。

  《三国志夏侯渊传》曾记载“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夏侯渊之所以能每战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敌军防不胜防,利用的也就是骑兵在这个时期的超强机动力。高顺此计,自然也是利用了并州军全是骑兵的好处。

继续阅读:第107章 螳螂扑蝉、黄雀在后(二更,求支持)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青史留名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