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上一记围魏救赵成功后,沙暸国与亚平国互相僵持,各自守住阵地,没有太大动作。
战场上暂时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平静,可侯铭轩心里清楚,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若想彻底结束战争,还需主动出击,寻找敌军破绽。
于是,侯铭轩这便使用第三计:借刀杀人,离间敌军。
连续两场胜仗后,亚平国军队虽然遭受重创,但仍有一定实力,且对侯铭轩的军队心生忌惮,如同惊弓之鸟,防守愈发严密。
侯铭轩深知,强攻绝非上策,要想彻底击败敌军,需从其内部瓦解,让他们自乱阵脚。
他精心挑选出一批机警聪慧、擅长隐匿行踪的密探,这些密探个个身怀绝技,精通多国语言,熟悉亚平国的风土人情。
出发前,侯铭轩亲自向他们面授机宜,详细交代任务细节。
密探们领命后,趁着夜色,如鬼魅般潜入亚平国军队营地。
他们伪装成普通士兵、伙夫、马夫等各种身份,巧妙地融入其中,不动声色地散布谣言,声称亚平国的几位将领在战争中私吞战利品,中饱私囊,还与沙暸国有暗中勾结,意图谋反。
这些谣言如同病毒一般,在亚平国军队中迅速传播开来,起初只是窃窃私语,而后愈演愈烈,引起了士兵们的猜忌和不满。
士兵们本就在艰苦的战争中身心俱疲,听闻将领们竟如此自私自利,顿时群情激愤。
亚平国的将领们为了自证清白,在营帐内争吵不休,相互指责,平日里的同袍情谊此刻荡然无存,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军队的凝聚力如破碎的瓷器,难以复原。
侯铭轩见时机成熟,故意在战场上示弱,佯装败退。
他指挥军队佯装慌乱地撤退,旗帜歪斜,脚步杂乱,还故意遗落一些兵器粮草,营造出仓皇逃窜的假象。
亚平国的将领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为了争功,不顾军队的整体部署,纷纷率军追击,只想在这场战争中抢得头功,向国王邀赏。
侯铭轩趁机设下埋伏,他早已命将士们在敌军必经之路的山谷两侧埋伏妥当。当敌军进入埋伏圈后,他高高举起手中令旗,猛地一挥,刹那间,战鼓雷鸣,喊杀声四起,他指挥大军四面合围,如包饺子般将亚平国的追兵打得落花流水。
一时间,山谷内血肉横飞,敌军哭爹喊娘,死伤无数。
经此一役,亚平国军队元气大伤,内部更是分崩离析,已无力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而侯铭轩则凭借着这一妙计,再次扭转战局,为沙暸国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也让东川国与沙暸国的联军看到了彻底胜利的曙光。
经过数月调整,亚平国在接连遭受重创后,元气大伤,不得不不断回缩势力范围。
侯铭轩使出第四计:以逸待劳,疲敌制胜。
亚平国在经历了内部纷争,将领们相互猜忌、离心离德,以及战场上的屡次失利后,痛定思痛,调整战术,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企图与侯铭轩的军队打持久战。
他们加固营寨,囤积粮草,试图凭借时间拖垮侯铭轩,让联军在漫长的对峙中消耗殆尽。
侯铭轩洞察敌军意图,决定将计就计。
他带着大军在沙暸国西北边境处仔细勘察,最终寻得一处地势险要、水源充足的山谷。
此地四周山峦环绕,仿若天然的屏障,仅有一条狭窄的通道进出,易守难攻;山谷内清泉潺潺,足以保障大军日常所需。
侯铭轩当机立断,在此安营扎寨,随后指挥士兵们修筑防御工事。
将士们挥汗如雨,日夜劳作,很快筑起了高大坚固的城墙、瞭望塔,还挖掘了深深的壕沟,布满尖刺陷阱,将山谷打造得固若金汤。
每日,侯铭轩派出小股骑兵。
他们忽而出现在敌军阵前,相距一箭之地,拉弓搭箭,朝着敌军营地肆意射箭挑衅,引得敌军一阵慌乱,匆忙组织防御;忽而绕到敌军后方,趁着运输队押送粮草、军备物资之时,如疾风般袭击,抢夺物资、斩杀护卫,搅得敌军后方鸡飞狗跳。
亚平国军队被这突如其来的骚扰弄得焦头烂额,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频繁调动兵力进行应对。
士兵们日夜不得安宁,精神高度紧绷,身体疲惫不堪,行军时脚步虚浮,眼中满是倦意。
而侯铭轩的大军则在山谷中安然养精蓄锐,士兵们吃饱喝足,每日勤加操练,等待着最佳出击时机。
经过数日的骚扰,亚平国军队已是人困马乏,士气低落至冰点。
侯铭轩站在瞭望塔上,望着敌军营地那萎靡不振的炊烟,知道时机已到。
他果断率领大军出击,此时的侯铭轩军队如猛虎下山,将士们个个精神抖擞,呐喊声震得山谷回响,势不可挡。
而亚平国军队则无力抵抗,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联军,节节败退,丢盔弃甲,防线瞬间土崩瓦解。
侯铭轩乘胜追击,大军一路高歌猛进,收复了大片失地,几乎要将先前沙暸国丢失的三成半领土全数占据,沙暸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对侯铭轩更是敬若神明。
经过大半年的反击部署,侯铭轩精心布局,步步为营,时机成熟,他施展第五计:声东击西,巧夺关隘。
随着战争的推进,亚平国军队收缩防线,退回国内,凭借几处关隘,妄图阻挡侯铭轩的攻势。
这些关隘地势险峻,修筑在崇山峻岭之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亚平国防御体系的核心所在。
其中,黑岩关地势最为险要,它坐落在一座高耸入云的绝壁之上,四周皆是悬崖峭壁,仅有一条蜿蜒狭窄的山路通向关口,城墙上箭楼林立,滚木礌石堆积如山,易守难攻。
侯铭轩深知,若想彻底驱除亚平国前线军队,必须拿下黑岩关据为己有,日后作为边界抵御外敌,此关不破,战争便难有终结之日。
他一方面在黑岩关正面佯装集结大军,让士兵们扬起漫天尘土,制造攻城破关的假象,还不时擂鼓呐喊,让敌军误以为主力将从这里进攻。
营帐连绵数里,旗帜飘扬,烟火升腾,仿佛一场大战即将在此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