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后续执行过程中,部分旧势力误解了侯铭轩的好意,认为他这是在步步紧逼,要彻底铲除他们。
这些旧贵族们平日里聚在一起,总是长吁短叹,对往昔的特权生活怀念不已。项伯爵家中的府邸曾是京城最奢华的建筑之一,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花园中奇花异草应有尽有,如今因新政策推行,维护费用大幅削减,花园也变得有些荒芜,他心中满是愤懑,时常对着空旷的园子咒骂新政策。
白侯爵原本在各地有诸多田庄,每年收租无数,如今大片荒地被收回,收入锐减,他看着账本上日渐稀少的进账数字,气得摔碎了好几个茶盏。
冯国公则因在军队中的势力被削弱,以往出行前呼后拥,威风八面,现在身边的亲卫都少了许多,感觉颜面尽失,心中窝火。
于是,他们联合起来,在朝堂上公然弹劾侯铭轩。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仿若暴风雨即将来临。
大臣们分列两旁,个个神色各异,有的低头沉思,有的面露惊惶,还有的眼神中透着幸灾乐祸。
为首的弹劾之人正是项伯爵、白侯爵、冯国公三人。
项伯爵上前一步,满脸涨得通红,声音尖锐地喊道:“陛下,侯铭轩此人功高震主,如今在朝中威望极高,一呼百应,长此以往,必成我东川国之祸根呐!”
白侯爵紧接着跟上,他双手握拳,情绪激动地挥舞着:“陛下,侯铭轩手握重兵,京中虎卫对其唯命是从,各地驻军也多受他节制,权势滔天,若有不轨之心,我东川国危矣!”
冯国公也不甘示弱,他身材魁梧,一身暗红色朝服更衬得他气势汹汹,他重重地跺了下脚,大声吼道:“陛下,且看侯铭轩还掌控着庞大的商业帝国,财富无数,这钱财足以支撑他豢养私兵,意图谋反啊!”
三人言辞激烈,一唱一和,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喧嚣声起。
侯铭轩镇定自若,目光沉静如水,先是对着女帝恭敬地行了一礼,而后直起身,不慌不忙地开口。
针对弹劾的几个问题,他条理清晰地依次反驳:“项伯爵,您说我功高震主,可曾见我恃功而骄,为所欲为?我为东川国所做诸事,皆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求昌盛。”
他微微侧身,看向白侯爵,“白侯爵,论及兵权,我虽掌虎卫,可每一次调兵遣将,皆有陛下旨意,皆为保家卫国,从未有过僭越之举,何来权势滔天一说?”最后,他面向冯国公,眼神坚定:“冯国公,我之商业帝国,所获利润,大半用于资助国家建设,开拓海外贸易,哪一分钱是用于私谋?”
侯铭轩舌战群儒,声音沉稳有力,有理有据,一番话说得掷地有声,让朝堂上不少原本心存疑虑的官员都暗自点头,那些弹劾之人也一时语塞,闭上了嘴。
之后,侯铭轩从袖中取出这些年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证据,一一陈列。
他双手展开一幅巨大的航海图,那图上详细标注着历次出海的航线,用不同颜色的丝线标记出遭遇的风浪、海盗出没区域以及发现的新贸易据点。
他指着图,语气中满是自豪地讲述:“陛下,诸位同僚,近年来我带领船队,不惧狂风巨浪,穿越茫茫大海。在那波涛汹涌的海面,船只时常被巨浪拍打得摇摇欲坠,船员们甚至数日未曾合眼,与死神一次次擦肩而过。但我们坚持下来,成功开拓海外贸易版图,与咕嘎大陆、因大陆等诸多国家建立通商往来,为国家带来了巨额财富。我东川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如今远销他国,备受赞誉,国库充盈,国力大增,此皆为有目共睹之事。”
接着,他又拿出一叠厚厚的农业改良的数据报表,纸张微微泛黄,却承载着无数心血。
“再看这农业改良成果,我们派遣农学家深入各地,研究土壤、气候,推广新的种植技术。在南方水泽之地,改良水稻种植法,让亩产量比往昔提升近三成;北方干旱区域,引入耐旱作物品种,配合灌溉新技,百姓再也无需担忧饥荒。粮食充足,百姓安居乐业,这难道不是国之幸事?”
侯铭轩的陈述详实生动,朝堂上的议论声渐渐平息,众人皆被他的话语和证据所折服。
女帝坐在龙椅上,目光威严地扫视朝堂。
听完侯铭轩的陈述,她微微扬起下巴,当场力挺他,斥责弹劾之人:“侯爱卿为我东川国立下不世之功,殚精竭虑,忠心可鉴。尔等莫要听信谗言,再敢污蔑,定不轻饶!”
女帝的声音响彻朝堂,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其实大家心中都如明镜一般,当初侯铭轩清君侧破城入宫后,只要他想当皇帝,便能轻而易举坐上皇位。
那时,皇宫内一片混乱,守卫自顾不暇,侯铭轩率领着精锐之师,一路势如破竹。
他手握重兵,威望极高,朝中大臣多有归附之意,天下万民归心。
但他选择了将皇位给沈琉璃,遵循先帝遗嘱。
先帝沈诏硫在侯铭轩心中如师父一般的分量,教导他治国之道、为人之理,这份知遇之恩与敬重之情,让他如何背叛?
何况,他对那个位子,也没有太大兴趣,如今的他,权势方面,本就已经与女帝平齐,甚至还掌控着天下兵马,京中虎卫,军权在握,想要的不过是东川国的繁荣昌盛,百姓的安乐富足。
这场风波暂时平息,想来有了女帝的警告,那些弹劾之人也不敢再闹事。
退朝后,官员们三三两两走出朝堂,私下里议论纷纷。
支持侯铭轩的官员占了多数,一位身着青色官服的侍郎与旁边的御史低声交谈:“今日这一出,实在是荒唐,侯大人为国家付出这么多,那些旧贵族竟还恩将仇报,妄图弹劾。”
御史微微点头,捋了捋胡须:“是啊,侯大人征讨诸国,开拓海外贸易、改良农业,哪一项不是利国利民?若没有他,我东川国何来今日之繁荣?他们不过是为了一己私利,鼠目寸光罢了。”
另一位老臣也凑过来,忧心忡忡地说:“虽说此次风波暂平,可往后还得提防着他们,莫让他们再生事端,坏了国家的好事。”
众人纷纷应和,言语间满是对侯铭轩的维护与对国家前途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