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琉璃登基第一年,这一年里,侯铭轩和女帝沈琉璃仿若两台不知疲倦的工作。
天选打工人。
两人忙于筛选官员,改革制度,重建朝堂秩序,每一项决策、每一次行动,都如同在东川国的大地上投下巨石,激起层层涟漪。
官员乃治国之基石,基石不稳,大厦将倾。
回首往昔,那曾是一段黑暗的朝堂岁月,先前归属太子**的朝臣,为了一己私欲,讨伐异己,手段之残忍、行径之恶劣,几乎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楚国公、蒋国公等派系官员分崩离析,多数叛变,在权力与利益的诱惑下,与田宰辅、天子沈佟年同流合污,那些坚守正道的忠臣,下场凄惨,一家老小不得善终。
曾经的太子太师姚逸尘,一生呕心沥血教导太子,满心期盼能辅佐其成就明君霸业,却未曾料到,被自己的学生亲手暗害家中,血溅满堂,只留下无尽的悲哀与叹息。
甚至连死讯都压了下来,无法配享太庙。
如今,宫中事变肃清,大乱结束,朝堂中的贪腐恶吏捕杀殆尽,任人举贤成为了首要任务。
侯铭轩广撒求贤令,至东川国的每一寸土地,无论是繁华都市的喧嚣街巷,还是偏远山村的静谧角落,皆能听闻朝廷渴望贤才的呼声。
那求贤令张贴之处,百姓们纷纷围拢,识字的为不识字的解读,众人眼中闪烁着希望,交头接耳间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有趣的是,在一个名叫清平镇的地方,求贤令刚一贴出,就引发了一场小小的“风波”。
镇里有个叫齐福的年轻后生,平日里机灵聪慧,但家境贫寒,从未有过进学的机会,一直跟着老爹在镇上的酒馆跑堂。
他看到求贤令后,心中燃起了一团火,觉得这是自己改变命运、为国效力的契机。
可酒馆老板一听他要去应招,急得直跳脚,“阿福啊,你走了,我这酒馆可咋整?你在这儿干得好好的,别瞎折腾了,去了京城也是白搭,咱没那背景!”
阿福却梗着脖子,一脸倔强:“老板,这是朝廷给咱老百姓的机会,我想去试试,说不定能成呢!”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争得面红耳赤,最后阿福一咬牙,还是决定踏上奔赴京城的路,老板虽气哼哼的,却也暗自佩服这小子的勇气,塞给他一些干粮,嘴里嘟囔着:“去吧去吧,混不出个人样可别回来见我!”
然而,筛选官员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困难与阻力接踵而至。
一些旧贵族势力对侯铭轩的举贤令和改革制度极为不满,暗中使绊子。
在举荐环节,他们买通部分地方小吏,故意隐瞒当地一些贤能之士的信息,试图把机会留给自己的亲信。
有一回,在某偏远郡县,一位名叫李轩的才子,学富五车且心系百姓,当地百姓都对他称赞有加,本应是重点举荐对象。
可负责举荐的小吏收了世家的贿赂后,竟将他的名字从举荐名单上划去,还对外宣称此地无人可荐。
幸好有位正直的老秀才得知此事,冒着得罪权贵的风险,千里迢迢赶到京城,向侯铭轩告发。
侯铭轩听闻后,怒发冲冠,严惩了那名小吏,将李轩直接招入京城参加考核。
考察才德时,侯铭轩与女帝亲自坐镇,设计了一套严苛且全面的考评体系。这体系仿若一面精密的滤网,要筛出真正能为国家、为百姓谋福祉的良才。
不仅要求应试者精通经史子集,能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汲取治国智慧,对国家治理、民生百态提出独到见解,还需深入民间,褪去一身书卷气,脚踏实地了解百姓疾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一场小型的模拟政务处理考核中,应试者需面对突发的洪灾、饥荒等情境,给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从物资调配到人员安置,事无巨细。
他们要精准计算所需粮食、帐篷、药品等物资的数量,考虑灾区人口密度、地形地貌等因素,合理布局物资储备点;规划救援队伍的行进路线时,需兼顾道路状况、天气变化,确保救援及时高效;还要考虑到受灾群众的心理安抚问题,组织心理疏导团队,慰藉那些在灾难中受伤的心灵,以此甄别他们的真才实学。
并且着手改革科考模式,力求打破以往的陈规陋习,提供了更公平、不死板、不拘于格式的考试内容。
往昔的科考,文章格式僵化,考生们往往为了迎合考官喜好,在那有限的方格纸内,堆砌辞藻,内容空洞,宛如无骨之躯,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深度思考。
如今,新科考消息一经传出,好似在民间投下重磅炸弹,各地百姓、学子反应各异,街头巷尾、茶馆酒肆,议论纷纷。
在繁华的京都城,学府林立之处,一群年轻学子围聚在公告栏前,个个面色激动,眼中放光。
一位身着青衫、眉清目秀的学子兴奋地挥舞着手中的书卷,高声说道:“这下可好啦!以往科考,只看那八股文章,我空有一腔治国安邦的抱负,却被格式束缚,难以施展。如今侯大人与陛下推行这般改革,不拘一格选人才,我定要好好准备,凭真本事为朝廷效力!”
旁边一位稍年长些的学子点头赞同,接口道:“是啊,我听闻此次还注重实践能力,这才是治国所需。咱们不能再闭门造车,得去民间多走走,了解百姓所需,方能有的放矢。”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对未来的科考充满信心,仿佛已看到自己在朝堂上大展宏图的的模样。